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德育职业化,而高职德育职业化的实施要通过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以人为本与严格管理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2.
隐性德育的作用潜在性、载体多样性、影响广泛性、内容实践性、主体自觉性、效果持久性等特点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形式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开发隐性德育资源是增强高职德育实效性的现实途径.形成富有高职院校特色的隐性德育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实际,整体规划富有特色的隐性德育体系;二是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开发管理制度中的隐性德育资源;三是根据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特点,重点开发实践教学中的隐性德育资源;四是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高校中主要以显性德育为主,这种以“灌输教育”为主的显性德育忽视了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主体性,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排斥和逆反的心理,为德育工作的展开产生一些阻力。而高校隐性德育以戎隐蔽性、平等性、渗透性等特点逐渐被高校领导者和大学生所接受。在高校德育中形成了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结合的模式,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构成高校德育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高校德育面临实效日益缺失的困境,传统文化做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与形式,在隐性教育方式相结合的基础上,对于高校德育实效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传统文化隐性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传统文化与隐性教育这两者的自身特点,本文主要从教育主体、教育载体和教育内容三个方面来构建新时期高校德育中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路径体系。  相似文献   

5.
薛莉 《中国德育》2006,1(10):15-17
隐性德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存在于学校课程、学校制度和学校文化等三个领域。与显性德育相比,隐性德育的特点是:隐性的实施方式与明确的教育意图;潜在的内容与丰富的载体;影响的长期性和不可测量性。  相似文献   

6.
隐性德育是一种与显性德育相对应的德育形式,是通过学校整体德育环境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受教育者传递德育信息的教育活动。隐性德育内容是一种隐蔽的,"润物细无声"的融于师生、生生日常活动和交往中的教育内容。隐性德育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教育者应根据自己的教育"意图",有意挖掘和选择。  相似文献   

7.
论高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教育作为一种不露痕迹的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道德教育功能.高校德育应该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根据隐性教育载体的特征,高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载体至少应该包括校园环境、校园文化、规章制度、网络空间、道德楷模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校隐性德育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优化高校隐性德育的对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隐性教育作用;加强德育实践方面的建设,渗透隐性德育;运用隐性德育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德育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德育是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引入和谐德育理念是高职德育的必然选择.将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结合,实现高职德育途径的和谐,树立大德育观,实现高职德育发展的和谐,是加强高职院校和谐德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优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洲  谭琦 《教育探索》2008,(10):122-123
高校德育原理与实践表明,高校德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隐性德育课程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因其潜移默化、稳定持久的影响特点显示了其强大的教育功能。优化隐性德育课程的对策主要有:制定隐性德育课程指导纲要;学校的制度建设要体现科学、民主、宽松的价值取向;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显性德育课程在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但要真正实现德育的战略目标,还必须以隐性德育课程为补充,使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有机地相结合,加强隐性德育课程在高校德育课程建设中的互补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9,(A2):161-162
立德树人的提出要求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活动的时候,将管理与德育融合起来,优化传统的小学班级管理方式,提升班级管理质量。在本文中,本人将从体验式德育、德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等方面入手,就如何优化小学班级德育管理进行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3.
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当前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按照课程的类别,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等自然科学课程和活动课程三大类.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这三类课程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资源和理想信念教育资源等德育因素,使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其巨大...  相似文献   

14.
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两种方式。显性德育在我国的特定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显性德育的缺点日渐显露,与此同时隐性德育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本文通过中英两国隐性德育方式的比较,旨在对我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探索,借鉴英国隐性德育的成功经验,创新我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5.
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内涵区别是德育目标传递方式不同。二者主客体关系区别是:显性德育的德育主体"可视",德育客体是被动"接收";隐性德育的德育主体"隐形",德育客体是主动"接受"。二者功能区别是显性德育侧重强化德育社会性功能,隐性德育侧重增强德育个体性功能。显性德育的优点是快速、广泛,实施周期短,易于操作;局限性是"灌输"色彩浓厚,效果难持久。隐性德育的优点是避免硬性"灌输",效果持久性强;局限性是难实施系统性的德育教育,实施周期长,操作难度大。  相似文献   

16.
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是隐性德育的最大特点。而仪式活动是隐性德育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日本现代成人礼的源流、类型和特征进行解读和分析,来探寻仪式中存在的隐性德育。这种隐性德育可分为三个层次:成人角色教育、民族认同感教育和生命·实践教育。  相似文献   

17.
网络德育:德育变革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互联网飞速发展,网民人数以几何级数递增。在传统德育急需走出困境、网络不良影响日益凸现、传统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作用弱化的背景下,网络德育应运而生。网络德育是教育者以网络为栽体.以自我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体网络受众,施加德育影响,培养具有较强道德判断力与选择力、符合社会发展与道德要求的现代公民的一切活动的总和。网络德育的提出是德育主动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校园文化是隐性德育的重要载体,具有思想启迪、情感激励、心理塑造等隐性德育功能。在隐性德育视阈下从坚持应用性与学术性相统一、在追求应用技术科学精神基础上加强人文氛围塑造、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应用技术伦理教育相结合、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等四个方面探讨加强应用技术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以期创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寓教于景、寓教于心、寓教于乐、寓教于理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9.
教育工作者应时刻树立“教育以德为先”的教育思想.作为德育校长,我一直坚定不移地以“德育兴校”战略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逐步提高广大师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现在就来谈谈笔者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心得.  相似文献   

20.
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而言的,隐性课程的概念是对现代整体教育理念的积极体现,它的引入使人们认识到教育环境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隐性课程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影响,它与德育有着天然的联系,也对学生德育发展产生影响。本文从隐性课程与德育的关系、隐性课程对学生德育发展的影响、隐性课程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实现途径等方面,探究隐性课程与学生德育发展的关系,试图进一步发挥隐性课程在学生德育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