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值《中国文化研究》创刊五周年、汉学研究所成立三周年之际,1999年4月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召开了“中国文化与汉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文化研究》主编、汉学研究所所长阎纯德教授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傅璇综、钱中文、谢冕、郭志刚、崔永华、王富仁、葛荣...  相似文献   

2.
俄国汉学史提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出访中,有位俄国友人一见面,就问我:“看了贵国的《世界汉学》,什么国家都介绍到了,连冰岛仅有一两位汉学家也有文章涉及,怎么讲俄国汉学的文章一篇也没有。”言外这意:一是提醒不要忽略汉学大国俄国。同时,恐怕还是明示我这个研究俄国汉学的人有没有尽责。这种诘问对我是个鞭策。本来我以为依次在写完《中国文学在俄苏》、《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以后,还可以按部就班写《中俄文化交流志》,之后才是《俄国汉学史》。这样安排虽然符合逐步扩展和深化的常理,但看来太慢了,不符合形势的要求。到此只得提前动笔进入后一个选题,拟出了历史分期…  相似文献   

3.
理雅各出任牛津大学汉语教授时发表的《就职演讲》,标志着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在牛津大学的确立,同时也标志着英国汉学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端。演讲词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我们研究理雅各汉学思想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19世纪英国汉学和欧洲汉学的珍贵文献。本文以理雅各的就职演讲词为研究对象,解读演讲的主要内容,探讨理雅各的汉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2005年6月17日,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学研究所与《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汉学研究:海外与中国”学术座谈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会议厅召开。北京语言大学黄卓越教授主持了会议,韩经太教授做了中心发言。此次会议的目的,主要是联络在京的学者,研讨汉学研究近期在国内外发展的有关态势,及如何加强汉学研究界学者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以共同推进汉学研究的进展。会间,被邀专家与北京语言大学的学者们在汉学研究这一学术领域内,展开了广泛与深入的交流。本次座谈会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了热烈地探讨。一关于汉学的概念、名称与学科范…  相似文献   

5.
《汉学师承记》与《汉学商兑》——兼论清代中叶的汉宋之争黄爱平清代学术以汉学复兴为最大特征,故而人们往往用“清代汉学”一语赅而括之。但实际上,汉学的对立面宋学,亦即理学,在有清一代,却始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这不仅表现在理学一直高踞庙堂,形式上占据着学术...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史研究 ,作为西方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四五个世纪里 ,从最初的耶稣会士活动 ,到当代欧美史学的兴起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不仅对西方社会了解中国历史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且对中国学者研究本国历史 ,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这一学术理路 ,胡志宏女士撰写《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大象出版社 ,2 0 0 2年 9月出版 ,以下简称《导论》) ,较详细地介绍了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发展脉络、学术基础和主要成果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西方汉学研究著作。一《导论》通过纵向考察 ,把西方汉学分为四个阶段 :1 9世纪以前的欧洲汉…  相似文献   

7.
国际汉学研究成果的大检阅——《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评介覃建九十年代以来,在新加坡举行过一次“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国际会议,会议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办,有来自亚欧美澳世界各地四十四个城市的三百多名学者参加,提交论文一百四十余篇。会后,由会议组织...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欧洲学院派汉学的发展既借鉴了传教士汉学的传统资源,又顺应了欧洲主流学术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理性化思潮。十九世纪末,以沙畹为代表的以语史学方法研治汉学的近代范式逐渐形成。此时"汉学"和"中国研究"大体是同义词,大概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二者的区分开始逐渐明晰。对十九世纪欧洲汉学界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研究场域的中心是在巴黎,这是由于巴黎学派不仅自身实力强大,同时还承担高水平汉学刊物《通报》的编辑,可以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汉学研究成果。中国的"侨居地汉学"构成了场域的边缘。然而中心和边缘之间互相倚赖,前者需要后者所提供的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后者则服从前者的话语主导权并寻求前者的学术认可。场域中不同身份的汉学家之间有着密切的人际交往,并且有力地带动了学术的交流和发展。这种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十九世纪欧洲汉学发展的重要形态。  相似文献   

9.
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作者詹姆斯·米勒(James Miller),加拿大皇后大学汉学研究教授,是世界在道教和环境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在研究中国"绿色宗教"及生态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著有《道教:入门指南》,主编过《中国的宗教与生态可持续性》和《道教与生态》等书籍。  相似文献   

10.
从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史》欧洲早期汉学和中国明代社会(上篇)吴孟雪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西班牙历史学家门多萨(JuanGonzálezdemendoza,1545-1618)在罗马出版了西班牙文的《大中华帝国重要事物及习俗史》,这是欧洲早期汉学...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讲了五个问题:一、"汉学研究需要有个家"。汉学浩荡了几百年,其研究直到今天才在我国才呈现出繁荣景象;但是,它像"流浪汉",需要有个家。二、汉学释义:"汉学"和"中国学"属"异名共体",内涵相同,都可用"Sinology"表述。汉学和汉学家是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外国学者名称的最恰当的词语表达。三、汉学的传统与现代:由于时代的演变,无论是"汉学"还是"中国学",都包含传统汉学的内容和现代以降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四、汉学之辨:阐释汉学(Sinology)与国学同根而不同。五、阐述对于华裔汉学及华裔汉学家的界定。  相似文献   

12.
正英国位于大西洋东部、欧洲西部,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四面环水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民众的"岛国性格",民族优越感强,排外心理较重,对异域文化较为缺乏包容和交流的心态,这些都造成了英国对中国的介绍和接受,以及英国的汉学研究有别于欧洲大陆的几个汉学大国,呈现出自成一家的特征。在近代,中国文化在英国的传播是与英国汉学的肇兴交织在一起的。地理大发现之前,欧洲对中国的全部印象主要来源于一些游记作品,其中最为有名是《马可波罗游记》和  相似文献   

13.
晁说之在宋代学术史上地位较为重要 ,他是宋代疑经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怀疑《诗》与《诗序》作者不同 ,并以求实的态度恢复《古周易》 ,又以尊古的态度崇孔非孟 ,其学术试图超越汉学、宋学 ,直面儒家经典。  相似文献   

14.
在欧洲东方学的历史上,17世纪的德国汉学居于领先地位,当时的法国和英国等国家都尚未有较为深入地汉学研究.本文通过17世纪德国汉学的三个代表性人物,物展现德国17世纪汉学研究的基本成就和特点.这三位汉学家在德国开启了欧洲本土的汉学研究.18世纪后欧洲汉学属于法国,但在17世纪,欧洲汉学的重镇是德国.  相似文献   

15.
海外书情     
<正>《新编现代中国文学史》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贝尔纳普分社,2017年5月出版《新编现代中国文学史》一书编者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现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并担任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汉学研究中心主任。译作主要有:《现代抒情传统四论》《茅盾、老舍、沈从文:写实主义与现代中国小说》《一九四九:伤痕书写与国家文学》等。该书借助分析传统文学形式和流行歌曲歌词、总统演讲、政治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社会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 ,汉学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领域的重要内容而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在一些学者的努力之下 ,俄罗斯汉学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翻开俄罗斯汉学的历史篇章 ,从公认的 174 1年 3月 2 3日伊拉里翁·罗索———俄国第一个以汉语翻译、研究为职业的人调入俄国科学院而确立汉学在俄国学界的位置至今 ,已有2 0 0年的历史的俄国汉学 ,发展历程曲折艰辛 ,并以其卓著的成就在国际汉学界独树一帜。这里我们从几个方面审视俄罗斯汉学发展的耐人寻味之处。首先 ,俄罗斯汉学历史悠久 ,并在很多方面为世界早期汉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雷威安Andr啨L啨vy教授系法国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知名学者和翻译家。他 1 92 4年生于天津 ,在中国度过了难忘的童年 ,培育了他的“中国情结”。青年时代回法国接受西方正规教育 ,巴黎大学毕业后 ,曾先后在越南、锡兰、日本、印度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任教或研究 ,达二十年之久。他从亚洲回到法国后 ,继续从事亚洲文化和汉学研究 ,曾先后担任过波尔多大学中文系和巴黎第七大学东亚语系主任 ,其著译甚丰 ,主要的有《十六、十七世纪中国白话小说》、《中国古典文学概览》、《金瓶梅词话》、《西游记》、《聊斋志异》、《牡丹亭》等 ,为西…  相似文献   

18.
《英华分韵撮要》是由美国早期汉学家卫三畏编撰的粤方言汉英字典。该书借鉴《江湖尺犊分韵撮要合集》,创设适合在华外国人学习的声韵母拼音体系,并将粤方言与南京官话、客家和潮州方言等进行比较分析。它是美国早期汉学在粤方言比较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标志,亦是19世纪以来外国人编撰粤英双语字典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19.
瑞士汉学家毕来德与法国哲学—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因对汉学及中国思想的理解方法不同而起笔战,遂引发中、法学界空前激烈的讨论。中国国内对毕来德《驳于连》一书有过讨论,本文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于连的回应和法国学者的相关评论,试图对两人的学术分歧点做出更加清晰的梳理,从宏观角度对这场汉学之争进行更为全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欧洲开世界汉学研究之先河。十三世纪马可波罗的中国游记对欧洲造成很大震撼。十六至十八世纪,天主教传教士到中国后,对中国这样庞大的帝国能维持大一统,对儒学所代表的价值理念印象深刻而又敬佩不已。到了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上流社会的学者,对汉学已有敬慕风从之势。时至今日,在欧洲众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里,已有五百多人从事汉学研究,这在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比重。英国汉学崛起于十九世纪,当时多在实务范围发展,中国通的先驱是殖民官和传教士。随着在华势力的逐渐增强,英国汉学后来居上,于二十世纪初已在欧洲汉学界处于领先地位。剑桥汉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