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小学或初学跳高的人,经常会在 比赛时因起跳点不准,影响实际过杆高度和水平,过早淘汰令人惋惜,如何找准步点,是许多跳高者所关心的问题。 跨越式跳高技术以它自然、简单、容易掌握受到中小学初学者的欢迎。跨越式助跑是采用与横杆之间夹角30°-40°的直线从侧面向横杆方向跑进的,起跳点离横杆距离为60-80厘米或自己手臂的一臂距离、靠近起跑点一侧横杆三分之一处作为起跳点位置。一般助跑为6~8步。跨越式助跑丈量方法有两种,一是“反复丈量法”。从起跳点开始用正常跑速向远离起跳点方向跑进,数到想跑的步数后,反复…  相似文献   

2.
跳高运动员过杆后,横杆落下来,成绩如何算?我们在观看跳高和撑竿跳高比赛时,经常能够看到运动员轻松自如地一跃跳过横杆,而横杆纹丝不动,这是试跳成功。但有时也看到运动员在越过横杆时,身体轻微触及横杆,使横杆在架上颤动,待到运动员离开海棉包后,横杆却落下来...  相似文献   

3.
在背越式跳高中确定起跳点,到重心越过横杆处的长度0 A(见下图)多少?对于保证过杆时,使重心的最高点在横杆上(或横杆下),这样可使已获得的重心高度能充分利用越过最高的横杆。在理论上:有几种过杆姿势的身体重心可在横杆下过杆,俯卧式-17.78厘米,背越式-8.38厘米,鱼跃式则可达到-20厘米以上。但实际情况,从背越式来看,更多的是过杆时重心最高点不仅是在横杆上面的几厘米,而且还在横杆后的约20厘米处。要使重心的最高点在横杆下过杆,对各方面的要求高一些,实际做到困难一些。然而要缩短重心与横杆的前后长度,使过杆时重心最高点在杆上,则只要找出起跳点到横杆的长度的数据,加以调整起  相似文献   

4.
学生进行跨越式跳高练习时会出现:起跳点不准、助跑与踏跳结合不好、摆动腿向上上摆不够、过杆时碰掉横杆、两腿过杆的先后顺序不明确、起跳和落地时没有缓冲、弹跳力不好、起跳向前冲以及对横杆的畏惧心理等。这些都是学生容易犯的错误,它们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跨越式跳高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对第11届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男子跳高运动员进行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对象最后一步技术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差异性小;H2、成绩和重心最大高度均相对较低;起跳点距离横杆垂直面过近;助跑速度和起跳结束时的身体重心垂直速度低;利用水平速度的能力不够;起跳结束时重心垂直速度与垂直加速距离、摆动腿摆动速度与摆动腿水平角、缓冲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与垂直速度呈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外研究跳高的高度如图1所示H=H_1+H_2-H_3,我们认为它尚不能反映跳高实际中的空间概念,即缺少跳高合理过杆应具备的另一重要的力学条件——人体重心腾空的最高点应位于横杆之上。从图2可看出,当运动员身体重心腾空最高点不在横杆之上时,上列公式1虽能成立,但运动员却不一定能越过横杆。本文围绕“怎样才能使跳高运动员重心腾空的最高点位于横杆之上”的中心问题,探讨合理过杆的力学条件,并以数理公式表达  相似文献   

7.
跳高是越过垂直障碍的跳跃项目,由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几部分组成,技术较为复杂。在比赛中,运动员面对已知高度的横杆,需要按相对固定助跑起点,固定的助跑步数,稳定的助跑节奏和速度,准确的起跳点,适宜的起跳角度,稳定的过杆动作来完成每一次试跳。每次试跳的成功与失败,取决于运动员能否稳定和准确地发挥自己的技术,而稳定和准确地发挥技术,又取决于运动员在平时的教学和训练中对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完成动作的稳定性。为了提高教学和  相似文献   

8.
<正>[案例1]一位教师执教“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片段:一名同学因动作掌握不好,每次助跑后的起跳点不是离横杆太远就是离横杆太近,跳了几次也没有完成。教师说道:“掌握好起跳点,再来一次。”继续试跳,教师继续鼓励道:“没关系,再来一次。”学生就是在教师“再来一次”的鼓励当中越过了横杆。  相似文献   

9.
<正> 中小学生跳高,多以跨越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找不到合适的起跳点,不仅破坏了起跳和过竿的技术,而且也影响了练习的情绪和积极性。我们知道,起跳点过近容易碰落横竿,过远又会影响高度。起跳以后,身体重心在达到横杆水平面之前,在保证身体不碰及横杆的前提下,使髋关节横轴与横杆保持最近的距离,就能比较合理地利用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而获得较好的过  相似文献   

10.
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与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跳高运动员必须具备 独特的心理素质 跳高运动员不可能在预赛的轮次中创造世界纪录,也不可能在决赛的第一轮次获得最佳成绩。随着横杆的升高,必须越跳越出色。然而,即使金牌得主也有过连续三次试跳都失败的经历。这些独特情况表明,必须使跳高运动员与横杆竞争,而不只是与对手竞争。 二、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跳高运动员在不受教练员或其他运动员干扰的情况下,精力高度集中进行如下练习: (一)想像并感觉自己在助跑中大踏步向横杆前进。  相似文献   

11.
作者认为运动员碰掉横杆时,横杆离开跳高架的方式可以作为分析试跳失败的突破点。这对所有跳高教练来说,都颇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研究背越式跳高起跳点位置和成绩的相关关系.以二级以上背越式跳高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基础理论求导出背越式跳高起跳点位置与成绩的归因及合理的座称系,为提高背越式跳高教学质量和训练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背越式跳高是一种难于掌握的复杂的跳高姿势。它看起来简单易学,但却常常将人们引向岐途。绝大多数背越式跳高选手,都存在着一经跳起便向横杆压去的毛病。原因在于运动员还不懂得如何把在弧形助跑道产中生的离心力充分用来做越杆的动力。针对这神情况,欧洲教练员把大量的时间用来训练运动员在横杆前只做弧形助跑练习,而不做起跳。站在放低了的横杆附近做原地越杆练习,对运动员是有帮助的。如果垫子很厚  相似文献   

14.
背越式跳高技术相对简单易学.它那独特的起跳技术和优美的过杆动作吸引了广大青少年.运用背越式跳高技术,许多青少年的成绩得以大幅度提高.由于背越式的过杆姿势是背对横杆,所以“过早倒体“是初学者最常见的错误动作.从有关资料统计,90%初学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过早倒体“的错误动作,它是影响掌握背越式跳高完整技术的主要因素,“过早倒体“的实质是起跳时身体重心偏离起跳点指向横杆造成偏心起跳,偏心角越大对起跳效果影响越大.因此对造成“过早倒体“的原因分析和研究无疑对指导初学者避免或改正这一错误动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背越式跳高技术相对简单易学.它那独特的起跳技术和优美的过杆动作吸引了广大青少年.运用背越式跳高技术,许多青少年的成绩得以大幅度提高.由于背越式的过杆姿势是背对横杆,所以"过早倒体"是初学者最常见的错误动作.从有关资料统计,90%初学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过早倒体"的错误动作,它是影响掌握背越式跳高完整技术的主要因素,"过早倒体"的实质是起跳时身体重心偏离起跳点指向横杆造成偏心起跳,偏心角越大对起跳效果影响越大.因此对造成"过早倒体"的原因分析和研究无疑对指导初学者避免或改正这一错误动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背越式跳高技术分为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技术都不复杂,并且该项技术是能够开发每位学生在纵向跳跃方面潜能的较好方法。学生在分解学习各阶段技术后,进行完整技术操作时,其练习高度的失误率居高不下。作者通过教学过程的跟踪,发现起跳距(起跳点与横杆投影点的垂直距离)偏小是整个技术动作失误的关键,所以说起跳距是背越式跳高的学习瓶颈。一、造成起跳前的准备动作不充分起跳距偏小是由于向杆的跑速过快,无法照顾起跳前的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背跃式跳高采用弧线助跑起跳技术,其起跳特点是正心用力获得最大腾起速度。“正心用力”是指运动员在起跳蹬离地面的一刹那,人体重心至起跳点间的连线与地面垂直,即重心位于起跳点垂直线上的“正心”。众所周知,人体腾空后按一定的轴进行转动,其转动来源于起跳时所获得的转动力矩。正心用力时垂直支撑反作用力通过重心,不会产生空中转动。因此,正心用力起跳技术必须有其他方法获得转动的力矩,否则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运动员在进行跳高时,不能也决不可能在横杆垂面内垂直起跳后越杆。故起跳瞬时重心轨迹方向与水平面之间必然存在一个夹角θ,这个角度就为腾起角,腾起角掌握得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训练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正常发挥。因此,运动员要想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除了刻苦训练掌握好起跳和过杆的技术要领外,还必须对跳高腾起角度问题有个基本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背越式跳高是一种以杆上背弓姿势、向上甩腿越过横杆,过杆后以背部落垫的跳高方式。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要充分发挥助跑的水平速度,起跳时要发挥起跳爆发力,摆动腿弯腿摆动。现阶段随着训练手段以及运动员营养供给的不断改进,竞技水平不断提升,如何更好地完善传统的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不同训练阶段速度素质的水平,提高跳高的成绩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人们在研究俯卧式跳高直线助跑起跳技术时,发现运动员起跳离地一刹那,人体重心偏离起跳点垂线,形成一定的偏心角θ(图1),这种起跳用力的方式称为“偏心”用力。偏心用力虽然减弱了俯式起跳时的垂直分力,但却获得了俯式过杆所必须的沿人体纵轴旋转过杆的动力。因此一定的偏心用力对俯式跳高的顺利过杆是不可缺少的。背越式跳高采用弧线助跑起跳技术,是否也像俯卧式一样必须偏心用力?能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