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桂花雨》是台湾当代著名散文作家琦君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富有童趣的语言,将自己对故乡的千般情结、万般思绪都寄寓在桂花里,从“摇桂花”到“思桂花”,再到“恋桂花”,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情。如何让学生从散文当中读出情感,体验情感,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带领学生自我品读,自我感悟,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引导学生在读写结合中深入文本,自主表达,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为本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读代讲,读出意蕴,读出感情。“情”自何处来?不是靠教师的简单告知(即这个词要重读,那个词要轻读,这句话要读得快,那句话要读得慢等),而应该让学生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读出内涵,读出智慧,这样,情感之泉才会源源不断。  相似文献   

3.
李霞 《四川教育》2004,(10):39-40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为本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读代讲,读出意蕴,读出感情。“情”自何处来?不是靠教师的简单告知(即这个词要重读,那个词要轻读,这句话要读得快,那句话要读得慢等),而应该让学生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读出内涵,读出智慧,这样,情感之泉才会源源不断。  相似文献   

4.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自读,在阅读中学会发现 “书读千遍,其意自见”。在阅读教学中,“读”是关键,是“问”和“悟”的基础,因此,“读”一定要落到实处。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反复地阅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出重点,读出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有所感悟。 1.展示课题引导读。学生接触课题后,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要问的。从而激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已是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体,也是时代的呼唤。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发挥其主体作用呢?一、创设读书情境,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读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读还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变琐碎的分析为导读,尽可能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做到以读为本,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要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意境、读出品位、读出神韵,力求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品析语言,在读中积累、运用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使学生有所感悟,并受到情感的陶冶。如《五彩池》一课,是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文字优美,语言流畅,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五彩池”这一人间奇迹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三次读:1.自由通读全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默读全文,划出生字生词,提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和问题。3.有选择地朗读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再对典型语句进行对比读或欣赏读,反复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相似文献   

6.
教学理念 本课的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教师的角色作用是组织与引导,教学预设是课堂生成的潜隐支撑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1.以读为主线,读通读顺整首诗,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3.以思乡为主线,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今诗人的思乡情。4.通过主题拓展,积累诗句,提升情感。  相似文献   

8.
品读是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 ,以读代讲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式。品读能使学生读出意境 ,读出情味。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和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品读 ,达到以读悟情 ,以读悟语 ,情感体验 ,提高感情朗读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设计理念:《池上》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教学这首诗,我力求体现“以读促悟”的教学理念,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将朗读与思考、朗读与想象、朗读与积累、朗读与运用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并最终达到诗境、语境与心境的巧妙融和。  相似文献   

10.
品读是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式.品读能使学生读出意境,读出情味.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和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品读,达到以读悟情,以读悟语,情感体验,提高感情朗读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常听人说,听了某节汉语文课,觉得学生读出了“味”,或没读出“味”。何为“味”?“味”,本指味道,酸、甜、苦、辣、麻,人之五味也。说读汉语文读出了“味道”,是指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领会了汉语文的精神实质,品出了它的神韵和风味。依我看,汉语文阅读应有“五味”:一、象之思有的语文课上得干巴巴的,学生学起来味同嚼蜡,虽言情,但学生悟不出情感来,只是机械模仿教师的语气来读读而已,如某教师教《再见了,亲人》,为了让学生读出情味来,“扔掉”了具体描述大娘、小金花、大嫂具体事件的语句,而一味指导学生读抒情的句子…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理念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把这节语文课上成一堂美的欣赏课。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重点引导学生审美。“让诗教永驻语文课堂”,这就是我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1.落实“读”——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2.感悟“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二、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我从知  相似文献   

13.
赖荣明 《小学语文》2010,(11):41-43
【设计理念与思路】 《美丽的小兴安岭》语言美、意境美、层次清,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语言、意境”之美,本着“以生为本”“以读为主”的原则,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读,读出文章的语言美,感受文章内容的意境美。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表达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本身的任务所决定的 ,学生通过读书去理解课文 ,读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形、情、味、神 ,理解就到位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应引导学生通过读书知其情、明其理 ,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体会情感 ,领悟内涵的同时 ,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知情明理是建立在有序的读书指导基础上的 ,一般情况下是 :初读扫除文字障碍 ;再读整体感知内容 ;三读启发想象会意 ;四读练习表情达意 ;五读认识升华积累。即让学生循着解其言 ,知其情 ,明其理的步骤去读书 ,达到读懂和会读的目的。“知情”即读书要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要得其“弦外音…  相似文献   

15.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达到亲近文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语感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章精彩片断,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进而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情感共鸣,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中,以“读”为本,指导学生有效地“读”,读出“语文味”,是引导学生“潜心会本文”,砥砺语言文字,形成敏锐语感的佳径。一、“如出我心,如出我口”——读出强烈的情感体验“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阅读,必须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情感火花,潜泻着的情感激流,并以此促进认识的深化,对语言文字获得丰富的形象感受。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为例,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如  相似文献   

17.
《桂花雨》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摇桂花”是本文的重点段。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到“我”摇桂花时的欢乐,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教学应该突出"读"的特点,但"读"并非教学的目的,如何在朗读中切合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在层层朗读中感受课文美点,体味作者情感,受到文学熏陶呢?在《陋室铭》教学中,我做了如下设计。一、读出骈文之美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发现行文的突出特点——基本上由对偶句连缀成文,告诉学生这样的文章古代叫做骈文,并作适当介绍。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骈文的特点,读出骈文的味道。  相似文献   

19.
朗读是一项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教师在朗读指导中不但要敢于“放”,更要巧妙地“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读,读出思考,读出情趣,获得真知。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中,读悟结合是学生对课文感受、品味、揣摩、领悟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手段。以读为本,以悟促读,读出情,读入境,达到与作品、作者的情感交融同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课堂上学生“读”得轰轰烈烈,“说”得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学生的“读悟”是在同一平面上滑移,根本没有读出层次,悟向纵深。阅读教学中读悟结合的误区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