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所论的都市报纸,指晚报、都市报、商报、早报等城市报纸,它们都是以城市居民为读者对象的综合性大众化报纸。在成都市,都市报纸就有七家,它们在同一发展空间中较量,成都报业竞争之激烈也因而全国闻名。都市报纸以反映都市变动,服务市民生活见长,都市新闻用B务性和娱乐性是它的强项;在市民日常生活之外的影响力是它的弱项。西部大开发,给追求更大影响力的都市报纸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首先,成都的都市报纸都以显著版面大量刊登新华社播发的中央有关西部大开发的各项重大决策,全国尤其是西部各省对这决策的响应和行动,四川省、…  相似文献   

2.
周致 《军事记者》2004,(9):40-42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带动了报业的兴旺发达。报业集团纷纷组建,一批面向市民、面向市场的都市报、新型晚报、青年报、经济类报纸异军突起。随之而来的是激烈的报业竞争、新闻竞争。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论的都市报纸,指晚报、都市报、商报、早报等城市报纸,它们都是以城市居民为读者对象的综合性大众化报纸,而区别于以各级党政干部为读者对象的机关报。在成都市,都市报纸就有七家,它们在同一发展空间中较量,成都报业竞争之激烈也因而全国闻名。 都市报纸以反映都市变动,服务市民生活见长,都市新闻、服务性和娱乐性是它的强项;在市民日常生活之外的影响力是它的弱项。新闻史上有条规律,一张综合性报纸不管因为什么原因站稳脚跟后,它总要追求更大的影响力。它甚至不得不这样做,为了竞争,为了发展,为了适应阅读品位日渐提…  相似文献   

4.
经济类报纸如何发展——《中国经营报》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报业市场化进程中,报业的实践常常使全国性经济类报纸的总编辑们痛苦地认为:报业市场给全国性经济类报纸的空间越来越小。由于企业区域促销战略的需要,广告商们更愿意把广告投放到地方性报纸上;加上大多数市民愿意了解发生在其身边的社会新闻,所以与都市报如日中天的态势相比,近几年全国性经济类报纸显得曲高和寡。  相似文献   

5.
孙佩玲 《新闻实践》2011,(10):62-64
与新媒体相比,报纸的最大优势就是专业性、权威性,而报纸的权威性又突出体现在时政新闻报道上。为了提升权威性,都市报也纷纷扩充版面加强时政新闻的报道。都市报确立主流地位的必争领域 定位“市民生活报”的都市报素以其内容可读性、形式多样性、叙事平民性、版面活泼性的特点而广受百姓喜爱,也曾因此创造了报业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报业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大众化趋势。其具体表现为大众化报纸的空前繁荣和兴盛,如前些年的报纸扩版热、周末热,近些年的晚报热、商报热、都市报热等等。这种报纸大众化趋势已成为当今中国报纸媒介的重要特征。它将影响着我国报业今后的发展走向。研究报纸大众化现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巴晓芳同志近几年来密切关注报纸大众化发展趋势,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际,对此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他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翻开油香未散的《大众化报纸论析》,细细品析,我们深深为本书…  相似文献   

7.
王薇 《新闻知识》2002,(7):21-23
都市化报纸,顾名思义就是立足城市、面向市场、贴近读者、具有强烈市民化、城市化的报纸。就其属性而言,是典型的社会主义大众化报纸。它是在我国逐步实行市场经济的客观环境中产生的,目前己成为中国报业市场竞争中一支新生的劲旅。作为社会主义大众化报纸,都市报的产生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要深刻地研究这一现象,必须把它放在世界新闻历史的宏观背景中去考察。  相似文献   

8.
唐宋 《当代传播》2001,(4):91-93
报业区域化发展是当前我国新闻传媒的发展趋势之一。本试图以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为出发点,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系统论及新闻传播学的相关观点分析报业区域化发展之动因。报业区域化发展以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为基础,为大城市为中心,以区域化底蕴为依托,以新闻传播事业的整体发展为前提。报业之所以会选择区域性的发展模式,是搞好发行、增加广告、扩大相对影响力的需要,是满足读化附属感的需要,是新闻传媒竞争中突出比较优势的需要,是及时性、接近性、独家性的新闻价值观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谌笛 《新闻窗》2005,(3):51-52
在报业市场的竞争中,地市委机关报既要面临中央和省级机关报的竞争,又要面临晚报、都市报等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竞争。后者由于其目标读者群的大众化,这些年来,在同地市委机关报的竞争中,一直处于优势:发行量居高不下,广告收入逐年增加。这就使得上有中央、省级机关报的压力,四周又有晚报、都市报等市民生活类报纸挑战的地市委机关报,在报业市场竞争中,日子并不都好过。市场无情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  相似文献   

10.
平民化背后的媚俗倾向——对都市报报道风格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莺 《当代传播》2001,(4):85-86
90年代中期,中国的报业市场继“晚报热”之后,又兴起了“都市报热浪”。何为都市报?都市报是以报道都市生活为特色,“定位市民、彻底走向市场的城市报纸,即市民新闻报。”…….  相似文献   

11.
陈伟 《新闻知识》2006,(2):73-75
近年来,随着经济区域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全国报业市场上也由此出现了报纸区域化发展的现象, 如燕赵都市报立足石家庄,渗透整个河北地区:南方都市报立足广州,辐射整个珠三角地区;海峡都市报立足福州,也面向整个闽南地区的读者,等等。在都市报的区域化道路上,各地的地市报由于文化上、距离上与当地读者的贴近,成为了都市报强有力的对手,而一些全国性大报纷纷在一些中心城市推出子报,也给都市报的区域性扩张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都市报一方面要固守省会城市的报业市场,即“守得住”; 另一方面又要向周边非省会城市的报业市场扩展,即“走得远”。  相似文献   

12.
我们通常把机关报与都市报都称为“综合性报纸”,却往往忽略了它们是“不够综合”的报纸!它们分别占据着两个大的细分市场。仍按通常说法:机关报是“干部报”,都市报是“市民报”;机关报是“工作报”,都市报是“家庭报”:机关报是“严肃的政党报”。都市报是“大众化的通俗报”。不过,这两大报种开始出现相互渗透趋势,特别是源自受众定位调整,以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都市报向主流报迈进,传统党报也在适应市场中转型,增加社会新闻板块和生活服务板块,新闻彰显“软”、“近”、“实用“的平民姿态。  相似文献   

13.
报业目前状况 中国大陆报纸目前有2000余种左右,分为三大类:党报、都市报、行业报。党报定位于政策宣传,属于事业性质,除像《南方日报》等少数党报外,绝大多数党报的发行量、广告额都不在全国报纸前列。而行业报则是以提供专业领域信息内容为主,集中于经济、金融或电子IT等新科技领域,受众特定且地域范围分散,目前行业报正由事业性质向企业改制,2005年《中国保险报》成为大陆第一家整体转制股份制企业的行业报,其中民间资本占15%。而都市报作为各地区中心城市主要服务于广大市民的报纸,由于早就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被推向市场找饭吃,在报业中发展最快、数量最多、受众最广,发行量和广告额占据前十名大报大部分是都市报。在中国的报业中,无论是报业竞争还是产业化发展运作,都市报都处于市场前沿。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初.随着读者市场的变化、社会中间阶层的崛起.一批处于优势的都市报提出了“迈向主流媒体”的口号。都市报已经不满足于快餐式新闻,开始向深度报道进军,企图通过加强深度报道来提升报纸的公信力和影响力。2006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王国庆在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明确提出:做好深度报道是都市报类报纸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5.
城市报语言暴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众化在我国迅速“扩张”和繁荣以及市场化浪潮的兴起,我国的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此背景下,以晚报、晨报、早报、快报与都市报等等名义出现的城市报群迅速崛起,填补了党报、机关报的市区新闻、市井新闻的空白,成为最贴近广大市民、最具有市场活力与创新精神的新兴报群。  相似文献   

16.
甘逊 《今传媒》2003,(3):40-41
随着我国媒介市场的深入发展,都市报数量急剧上升,已经成为中国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向城市居民,以都市生活、市民生活为关注点,主打社会新闻牌,一般文字比较通俗,具有较浓的地方特色,适应市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口味。 众所周知,评论是报纸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另一种基本的形式,它理所当然应是都市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国都市报发展的现状而言,都市报评论有以  相似文献   

17.
李林容  陈翔 《新闻界》2002,(5):19-20
市场报的趋同化历程发端于都市报的诞生。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市报在机关报、晚报二元交织的夹缝中,以开创性的“市民生活”定位和市场化运作理念,实现了报业与市场的对接,变计划经济办报为市场经济办报,构建了中国报业新格局,同时也点燃了中国报业大战的烽火。都市报以全新的理念和市场化的办报行为,优化了计划配置新闻资源的机关报结构和对日报填补式的晚报结构的同时,催生了一大批同质同构的市场报。市场报趋同竞争的几个成因市场报趋同的生成背景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报业的市场竞争逐步取代传统机关报、晚报的行政配置,报纸…  相似文献   

18.
夏胜 《新闻窗》2007,(1):62-63
都市报自创建以来,以市民为读者对象,以可读性强的社会新闻为主打品牌,在报业市场上脱颖而出,创造了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但都市类报纸大都以刊登社会新闻为主(即使要登时政新闻,也会把它移到内页)的这种做法,使得都市报以社会新闻立足的“小报”作风而导致的新闻报道浅显  相似文献   

19.
周勇 《新闻界》2005,(3):45-46
2004年是中国报纸产业继续向前发展的一年。报业广告收入大幅增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第一财经日报》、《法制晚报》等一批新办报纸参与到竞争中来,跨区域办报也进一步突破。本文对当前中国大陆报纸产业的结构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三个主要论点。第一,党报、综合性都市报和专业报纸是中国报纸产业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它们都是当前国内的主流报纸形态。第二,报业竞争在中心城市非常激烈,一城多报和多报业中心是报业市场竞争结构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0.
刘冰  韦忠南 《新闻前哨》2004,(11):36-37
20世纪90年代,都市报的勃兴是中国新闻业发生的巨变之一。全国都市报的迅猛发展,使中国传媒迅速地大踏步走向产业化。 尽管各自碰到过这样或那样的打击或挫折,但全国都市报的发展,总体来说是成功的、前进的,而且成功的原因几乎都一样:报纸定位准确,充分顺应新闻操作规律,形成自身鲜明特点的报业市场。从萌芽到发展,从发展到成熟到目前进入更广范围的激烈的市场竞争,都市报都围绕着一个清晰的定位——“市民生活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