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新闻角度,是指记者通过观察和选取某个事实或事实的某一方面来反映特定主题的思维方式。大千世界的事物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纷繁的现象往往错综交织。新闻报道能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反映其本质实属不易。一、另辟座径,跳出一般在采访实践中,我们采访的内容有很多是平淡无奇的新闻素材,或是已被媒体多次报道过的题材,这样的素材能否出新或是出彩呢?这对记者的采访和思维能力无疑是一种检验。在许多时候,我们疏于对各种事物背景的挖掘和耐心细致的观察思考,习惯于线型思维方式,往往拘泥于传统的素材而禁烟自己的思维。如“八·一…  相似文献   

2.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无不处于变化和运动之中.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而事实作为某些事物的稳定态出现,总是相对的、暂时的、瞬息的,而且即便是这种“稳定态”,实际上也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新闻所报道的,实际上是事物的某种变动,是变动的事实。事实作为事物稳定态出现及其所具有的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特性,便是事实的瞬息性。由于新闻都是变动中的事实的报道,而变动又是绝对的、永无止境的,所以从总体上看,新闻总是常出常新,事实天天新,新闻日日有,新闻成为不衰的常青之树。世界千变万化,人类生生息息,新闻永无穷尽的时候。  相似文献   

3.
长期来,在新闻界一部分同志中存在忽略新闻线索的倾向,有些记者“脑袋瓜长在编辑部主任肩上”,靠编辑部给题目,靠别人给“米”下锅,满足于当“派工记者”.这种倾向是必须扭转的.所谓新闻线索,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新闻线索不等于完整的新闻事实,不能现成的拿来构成新闻报道,它比较简略单一,没有细节,没有事物的全貌和全过程,常常只是事物的某个片断或概况,它只是将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在记者的头脑之中.  相似文献   

4.
灵感思维是一种触发性思维,往往是在外界某一事物刺激下,突如其来而产生的。记者应该在平时善于积累生活经验、积累知识、积累新闻素材,一旦遇到某一具有新闻价值的事物时触发灵感,有助于捕捉到报道题材,写出有分量的新闻来。电视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  相似文献   

5.
三、选择能再现现场情景和气氛的事实。因为新闻报道的是正在发生变动的事实,而且变动越剧烈,新闻价值越大。讲变动,就要有变动的场景和气氛。美国名记者莫林说:“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们看到感觉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用再现现场情景的事实说话,不但能  相似文献   

6.
新闻是“事”学,在记者笔下,新闻反映的是事实的变动,是社会面貌的真实再现。但新闻又绝然不是“忘我”的实践活动,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记者凭藉自我的认知结构、洞察能力、思维走向。使得新闻保持着事意契合的符号意蕴。一个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性的记者,在秉持自己的良知、对人民的深爱的同时,理应赋予新闻以浓浓的人文关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也是“人”学。事实上,新闻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可以  相似文献   

7.
赵萱 《记者摇篮》2010,(6):26-26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当前媒体记者越来越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讲求采访人性化,注重创造和谐自在的交谈气氛,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是“访”的范畴;可是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就要求记者“谈”的能力了。  相似文献   

8.
谈新闻由头     
新闻写作中令人头痛的事很多,譬如,有些事件性新闻在事件发生时漏报,事隔一段时间后被记者或通讯员发现。报道吧,已是旧闻,不报道,又有些可惜;又如,一些非事件性新闻,有很多是报道实际工作、生产、经营或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获得或形成,写这类报道真让人有点“斗大的馒头不知从何下口”之感。 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新闻由头”。那么,何谓新闻由头? “新闻由头”包括两层意思:一、它是寻找一个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为由头,把旧闻赋予“新闻味”的借助手段;二、它是以借助一个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为由头,对一个专题或一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深层次挖掘,进行综合分析,向人们揭示一个宏观事实或新的思想认识问题。 在具体的新闻写作中究竟如何寻找“新闻由头”呢?下面笔者就事件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分别谈谈“新闻由头”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寻求一个新的思维起点,改变审视新闻事实的参照系,找到的报道角度有个性,报道也出了新意。对于同一事实变动,记者掌握的背景材料不同,各人眼中的变动便有差异,对变动所产生的意义理解也就有不同。虽然新闻背景是客观存在的,但发现理解以及运用它,则因人而异。新闻背景给记者提供了展现其报道个性的广阔天地。二、从侧面、反面思考正常性事实变动,有可能找出事实变动被忽视的另一面含义——也就发现了不同一般的“新闻”。“正常性事实变动”,这里指的是符合人们的常规和思维习惯,与人们的一般预期相一致的事实变动。由于变动…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采访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有了新闻事件,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记者蜂拥而上,有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游刃有余,写出胜人一筹的报道,而有的记者却身在“宝地”不识“宝”,采写的新闻只能免强应付刊播,吸引不了受众的眼球。这种强烈的反差,就反映了记者在思维方式的差距。毋庸置疑,记者素质是靠长期工作实践形成的,这种素质的积累形成便成就了记者的求异性思维。求异性思维要求记者的报道不落俗套,善于“同中求异”,使报道有着自己的独特视角和个性魅力。而得力于这种思维方式,记者就会从相同事物中寻找不同点,从一般性中寻求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想象力,新闻工作需要想象,但新闻作品不能有想象的成分。记者对得来的材料是要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消化,但这是表现在对事实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大小的判断、材料的取舍、着重点的选择上。既然要“准确地再现”事实真相,就应忠于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写作,将零星的材料合理组织,构成一个完整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原本就存在的,新闻作品只是将其再现,而不是想象出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2.
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想象力,新闻工作需要想象,但新闻作品不能有想象的成分。记者对得来的材料是要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消化,但这是表现在对事实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大小的判断、材料的取舍、着重点的选择上。既然要“准确地再现”事实真相,就应忠于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写作,将零星的材料合理组织,构成一个完整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原本就存在的,新闻作品只是将其再现,而不是想象出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3.
报刊文字报道之所以易于引起新闻侵权纠纷,可能与诸多环节有关,如主动或被动消息来源提供不完全客观信息甚或虚假信息,记者调查采访不扎实、不深入、不全面,编辑编发稿件把关不严等,都有可能为侵权行为产生累积条件.而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是,把原始新闻素材转换成文字作品的新闻写作,即将客观发生的事实或现象用有主观倾向性的语言和特定叙事方式固定下来,难免会出现“复制”、“再现”走样的情况.“七分采,三分写”,这固然说明了前期素材采访的重要性,但“三分写”同样重要,在取得新闻素材后,对相同素材的不同写作表达方式,可能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新闻写作除了直接影响到稿件的质量和可读性外,有时可能还会牵涉到新闻侵权方面的法律问题.就避免或减少新闻报道侵权的策略而言,如何进行规范的新闻写作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业务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闻信息资源,是以新闻传播者为主体、以新闻传播为目的指向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客观事物新近所发生的相对变动、以及与变动相关的各类信息,是具有新闻传播价值的、表象和潜在的信息之和。采集新闻信息资源,是新闻实践中的重要一环。多向思维和经济行为,是记者在新闻实践中以较小的投入,获得关于客观变动丰富、深层次信息的重要途径。   一、多向思维   记者应该有“发现力”,包括善于发现新鲜事实;善于澄清重大事件的事实真相;善于提炼有用的新鲜经验;善于捕捉观念上的新变化;善于表现典型人物;善于发现能够体现事物发展规…  相似文献   

15.
郭涛 《青年记者》2009,(13):61-62
隐性采访与公开采访相对,也称暗访,指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等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给记者采集事实提供了方便与可能。但是,记者没有特权,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度”,以免陷入法律误区,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做了一些总结。  相似文献   

16.
所谓信息,即是指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定性的减少或消除。[1]而模糊信息则是以界限模糊的形式表示事物的属性和运动形态的信息。[2]其产生根源在于客观事物本身界限往往不分明,呈现“亦此亦彼”性。模糊信息在新闻内容中以语言文字、声音、画面等多种形式表现。另外,文字等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或通过特殊组合而呈现出的模糊状态也是新闻中模糊信息的组成部分。新闻作品要求以“再现”的方式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但这并不等于说它排斥模糊信息。模糊信息由于自身的特性,一定情况下能够在新闻宣传中发挥特殊作用。其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几种:一、准确反映事实准确与模糊并不矛盾,因为模糊不等同于含糊其词,模糊信息同样可以做到准确反映事实,而准确性“在另一种情况下也可以容忍一定的模糊性”。[3]比如进行经济预测性报道,常常有“将进一步增长”、“有成为下一个泡沫的可能”之类的模糊用语。某些时候,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事物发展的随机性及记者主观认识上的局限性使记者只能运用模糊信息来达到相对准确,这应该是可以被“容忍”的。另一方面,既然事物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只有把这些事物的模糊信息“还原”到新闻中,才可以确切反映事实,达到真实性原则的要求。例如,在美国观察...  相似文献   

17.
新闻写作,也是一种创造,是记者以最新发生的事实为依据,运用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对新闻素材归纳、取舍和提炼的过程,其中当然包括语言的运用和创新。古人云“语不惊人死不休”,新闻语言,虽不至于此,但尽可能的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  相似文献   

18.
同样一件事,在有的人眼里平淡无奇,而在有的人眼里却是一座新闻“富矿”,能挖掘出非常好的新闻来。这就是思维的差别。一个善于思考尤其是善于辩证思考的记者,必然会反复咀嚼、仔细思考、认真比较,掂出事实的新闻价值,找出事物的客观原貌,新闻点子就会滚滚而出。  相似文献   

19.
一、从变动当中捕捉新鲜性 社会生活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具有新鲜性的新闻事实大量存在。大到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的公布.小到柴米油盐一类事情的变化.只要有变动.就会有新闻存在.这种变动越大.新闻的新鲜度就可能越高。此种变动的新鲜度和变动所涉及人物、地点、时间、原因等因素密切相关,显要人物、重要地点、特殊时间和重大原因都可能提高新鲜度。具体说来.新闻更偏爱那些因变动大等原因而变得新鲜度更高的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20.
《记者摇篮》2006,(4):39-39
记者应当怎样采访?收集哪些素材。实践看,不管采集的素材在下一步的写作中是否用得着,但在采访中一定要把新闻事实的“横向”和“纵向”搞清楚,这种采访法叫“十字法”:“横向”情况,就是要了解新闻事实的性质,规模、特点等。“纵向”情况就是要了解新闻事实的将来。例如,《珠穆朗玛峰边走边长》(新华社北京某年6月30日电)一文就是这样。首先介绍珠峰上升的情况和水平运动的“自选速度”(横向);接着写珠峰和青藏高原的形成(纵向);最后还介绍了发展趋势。这样,读者就能清楚地了解珠峰边走边长情况。非事件性新闻的情况更为复杂,尤其需要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