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白莽曲译《彼得斐传》中“国民诗人”一词:鲁迅于一九二九年出版的《奔流》第三卷五期编后记中说:“译者大约因为爱他,便不免有些掩护,将Nation译作民众,我以为那是不必的。他生于那时,当然没有现代的见解,取长弃短,只要那斗志能鼓励青年战士的心,就尽够了。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沉痛悼念“左联”五烈士,其中第一个提及的就是白莽,这位彼得斐式的中国诗人。白莽即殷夫,原名徐白,浙江象山县东乡大徐村人。父亲徐孔父,是个医生,还能看风水与相命,对殷夫童年时期的学习管教严格,三四岁就开始教认方块字,五岁学读《神童诗》,八岁入小学,就在殷夫读小学时父亲不幸因病去世了。母亲虽是农村妇  相似文献   

3.
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的鲁迅作品有三篇,且篇幅都不短。在教学中,通过对比综合,我试着把课文所需掌握的内容归纳出了如下“要点”: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首诗;二本书;三个典故;四个时间;五位烈士。“诗”即课后练习要求背诵的《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书”指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散文集和诗集;三个典故;方孝孺、高僧坐化、《思旧赋》;四个时间:31年1月17日——被捕,1月24日——来信点狱中惨状,2月7一8日——被杀,33年2月7—8日——撰文;五烈士即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五个青年作家。  相似文献   

4.
北大本《全宋诗》第 37册第 2 3,537页有洪适《送陆务观福建提仓》一首。此属误收 ,作者应为韩元吉。兹辨证如下 :其一 ,此诗原不载于洪适诗文集《盘洲文集》(四部丛刊影宋刊本 ) ,仅据清汪景龙《宋诗略》所载辑入《全宋诗》。而此诗原在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 5,且亦同时收于《全宋诗》韩元吉名下 ,见该书第 38册第 2 3,6 6 7页。其二 ,此诗为韩元吉所作的另一个重要标志 ,是诗中“京口追随一梦中”句和诗的自注 :“仆为建安宰 ,作凌风亭。”前者指陆游与韩元吉在京口 (江苏镇江 )唱和凡六十日事 ,陆游有《京口唱和序》(《渭南文集》卷 1 …  相似文献   

5.
白莽四次被捕及其与鲁迅的交往金戈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在追忆“左联”五烈士之一的白莽时,两次提到他“又一次的被了捕”,当然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无论从展示这位青年革命家的精神风貌看,还是就增强文气的连贯性、章法的严整性而言,都有不言而喻的妙用。但这...  相似文献   

6.
《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三部分,文字不多、结构简单,但它却是一个过渡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让学生赏析这一作用呢 ?我的做法是:抓住动词“送”和副词“又”、“竟”作文章,该部分的作用便可一目了然。  首先品味“送”字,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原先是白莽“亲自送来”,现在是“我”带着游记去看“他”,前后文对比着写,表明“我”跟白莽关系密切,友谊非同一般。由此引出了下文“较熟的要算白莽,即殷夫了”等的文字,进而带出“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以此表达作者对白莽为革命献身的崇敬。…  相似文献   

7.
(一)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说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念》,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  相似文献   

8.
一、“……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那第十一期(五月二十五日)里,有一篇林莽先生作的《白莽印象记》。”(高中语文第三册《为了忘却的记念》) 课文注释《文艺新闻》时说:“一个综合性的文艺周刊。一九三三年在上海创刊,同年五月起接受‘左联’的领导。”如此说来,林莽先生作的《白莽印象记》刊登在《文艺新闻》上的时间应为一九三三年五月二十五日,而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却写于一九三三年二月七至八日,试问:鲁迅先生又从何处引到林莽先生的话?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请教了有关专家,得知《文艺新闻》是一九三一年三月在上海创刊的一个文艺周刊。创刊后就接受“左联”的领导。刊物注意对进步文艺运动的报道和对反动文艺思想的批判。一九三二年六月因国民党反动派查禁而停刊,共出刊六十期。可见课本将《文艺新闻》创刊时间注释为“一九三三年”是错误的,应予更正。  相似文献   

9.
“祭诗”一词,台湾《中文大辞典》第24册第57页解释说:“作者自祭其诗,以慰其苦心。《唐书·贾岛传》:岛苦吟,常以岁除之夜,取一年所作诗,以酒酺祭之,曰:‘吾劳神精,以此补之。’”。从其它条目看,《唐书》指的是《新唐书》。查《二十五史》本及从“e书时空”下载的《新唐书·贾岛传》都是连标点不到150字,均无“祭诗”一词,无所引文字,亦不含所引文字的内容。两种版本的《旧唐书》则均无《贾岛传》,《中文大辞典》显然误记了出处。《汉语大词典》第7册第913页亦收有“祭诗”一词,指其出处云:“见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四。…  相似文献   

10.
《文选》卷二十七载有王粲后期的代表作《从军诗五首》。其第一首(“从军有苦乐”)首见于《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裴注置此首于建安二十年曹操西征张鲁事后,并云:“是行也,侍中王粲作五言诗以美其事。”《文选》李善注略同。笔者亦无异议。这里只说其第二至第五首的系年问题。这后四首诗的作年,现存史料无明确记载。第一个为之系年的是李善。他注《文选》,于此四首之“凉风厉秋节”首云:“《魏志》曰,建安二十一年,粲从征吴。作此四首。”(按:《魏志·王粲传》只云:“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粲”字当是李善为表意明确而加的。“作  相似文献   

11.
一、《唐才子传》卷八《司空图》云:“图,咸通十年归绍仁榜进士。”陈尚君先生在此条下作补正云:“《五代史阙文》:‘少有俊才,咸通中,一举登进士第。’知图为一举登第。原笺未引。”(《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中华书局1995年版,437页)按:司空图曾有过科场失意的经历。其《榜下》诗云:“三十功名志未伸,初将文字竞通津。春风漫折一枝桂,烟阁英雄笑杀人。”(《全唐诗》卷六三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可见,司空图并非“一举登第”,陈先生的说法有误。二、《唐才子传》卷九《许棠》云:“初作《洞庭》诗,脍炙时口,号‘许洞庭’云。”周祖譔、吴在庆…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了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这是传统名篇。“思考和练习”的第三题认为“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杂文”,说“以记叙为主”是不错的,但说这是一篇“杂文”却不恰当了。我认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杂文,尽管它是散文中的一大品类,但毕竟有它独自的特征。众所周知,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它必然是以论说为主,而不是以记叙为主。而《为了忘却的记念》正是以白莽、柔石和作者的交往为主,兼顾了冯铿、胡也频,提及了李伟森。作者记叙了许多琐  相似文献   

13.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悼念文字。全文五段:第一段,写和白莽的三次会见;第二段,写和柔石的亲密交往;第三段,写和白莽、柔石在“左联”一起战斗;第四段,写柔石等的牺牲以及作者的悼念;第五段,写作者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全文的线索是明确的:写作者和几个青年作家的交往;重点也是明确的:写白莽和柔石。顺序呢?也应该是清楚的:前三段写烈士的生前,后两段写烈士牺牲前后,即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也就是时间顺序写的。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第一段为什么写的白莽而不是柔石。从作者对他们了解的深浅和与他们接触的疏密说,应该先写柔石;从作者  相似文献   

14.
李元洛《诗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认为,梁代刘孝先《竹》“是中国诗歌史上产生时间最早的”(115页)咏竹诗,此说不确。刘孝先,《梁书》卷三十五与《南史》卷三十九均有传。《梁书》载其始为武陵王  相似文献   

15.
《江上别流人》一诗,孙望先生所辑《全唐诗补逸》(中华书局版《全唐诗外编》第三编)卷五题作王维诗,并注曰:“见《永乐大典》卷三○○六。九真。人字(五函四十二册)。”按此诗又见于《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九孟浩然集中,题下无注,故不属逸诗。然此诗作者究竟是王维还是孟浩然呢?  相似文献   

16.
皎然是中唐时期有名的诗僧,本名谢清昼,又名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皎然为“(谢)灵运十世孙”,其作品有“《皎然诗集》十卷”,“贞元中,集贤御书院取其集以藏之,刺史于依为序。”皎然所撰诗论有“《诗式》五卷,《诗评》三卷”。传世本《诗式》,主要有清代乾隆年间何文焕编《历代诗话》所收的一卷本,清末陆心源《十万卷楼丛书》所收的五卷本,后者最为齐备。另外,乾隆年间所编《诗学指南》所收比较特别,同一卷本、五卷本互有详略,编排次序也不同。《诗式》的内容,以两汉至中唐诗人的作品为实例…  相似文献   

17.
“左联”五烈士被难,鲁迅以笔为枪,悲愤地进行战斗,揭露了国民党的法西斯暴行。他先后写了一系列文章:《柔石小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为美国(新群众)作》、《为了忘却的记念》、《白莽作(孩儿塔)序》等。这一系列文章的感情基调大抵都是:悲愤。比较一下这些文章的写作背景,前三篇写于作者惊闻噩耗、悲愤难抑之时,最后一篇写于作者内心情感再掀悲愤波澜之际。唯有《为了忘却的记念》稍有不同,经过两年时间之久,作者的悲愤情感看似渐渐沉静下来,然而一种激越深沉的怀念之情依然…  相似文献   

18.
孟浩然年四十游京师一事,王土源《孟浩然集序》不载,唯《旧唐书》卷一九○下《文苑(下)·孟浩然传》云:“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新唐书》卷二○三《文艺(下)·孟浩然传》亦云:“年四十,乃游京师”。此说一向无人提出疑问,陈贻掀先生在《孟浩然事迹考辨》(载《文史》第四辑)  相似文献   

19.
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自由与爱情》是匈牙利伟大的爱国诗人裴多菲(1823—1849)的一篇著名短诗。裴多菲是一位极富革命激情的青年诗人,他采用匈牙利民歌体裁,写出了不少鼓动人民推翻封建帝制,号召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自由而战的诗歌。1849年在抗击沙俄侵略军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他的作品对匈牙利文学影响很大,并作为爱国者和革命家永载史册。这首短诗的译者就是左联作家和烈士殷夫(即白莽),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特别提及此事,介绍了殷夫被捕时,留下一本德文版《彼得斐诗集》。在一首《Wahlsprueh》(格言)的旁边,有钢笔写的四行译文,就是《自由与爱情》的译诗。殷夫是在1931年2月2日被国  相似文献   

20.
“左联”五烈士被难,鲁迅以笔为枪,悲愤地进行战斗,揭露了国民党的法西斯暴行。他先后写了一系列章;《柔石小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艺界的理状——为美国《新群众》作》、《为了忘却的记念》、《白莽作《孩儿塔》序》等。这一系列章的感情基调大抵都是:悲愤。比较一下这些章的写作背景,前三篇写于作惊闻噩耗、悲愤难抑之时.最舌一篇写于作内心情感再掀悲愤波澜之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