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艺娜 《现代语文》2006,(10):57-57
兼语句这一名称是由丁声树等人合著的《现代汉语法讲话》首次提出来的。在这之前也有许多语法著作论及这一语言现象,只是名称有所不同。王力称“递系式”(《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语法纲要》),吕叔湘称“递谓式”(《语法学习》),吕冀平称“复杂谓语”(《汉语语法基础》),史存直称“连环句”(《论递系式和兼语式》),邢欣称“综合式句型”(《论兼语式的深层结构》)。对兼语句比较公认的定义为: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叫兼语句。所谓兼语短语是指由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部分重合在一起,其中动宾短语的宾语兼做主谓短语的主语这样一种短语。如:“请他来”,“他”是请的“宾语”,又是“来”的主语,叫做兼语。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大都含有使令、促成的意义。例句如下:  相似文献   

2.
郭莉琳 《现代语文》2006,(10):12-13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语法著作,是汉语语法学史上一个转折点。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语法研究从此走进了世界的视野,同时也为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自考教材《古代汉语》(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2000年3月第2版)认为古代汉语的“耻”、“辱”这一对同义词在语法动能上存在差别,通过对《左传》、《苟子》、《韩非子》、《国语》中有关“耻”、“辱”运用的语料分析,足以说明“耻”和“辱”都有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它们在这方面的语法功能没有什么差别。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所”字共出现51次,其用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作名词;一类是与动词等成分结合,形成“所+V”结构。它已涉及到古代汉语中“所”字的各个主要用法。考察《诗经》“所”字的用法可知:1、《诗经》语言丰富生动,其语法体系亦较为完善;2、《诗经》的创作时代,古汉语语法已走出了原始时期,正在由简单、概括阶段向分工更精细、结构更严密、更成熟的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5.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古汉语语法的书。这本书对古汉语语法做了详尽的分析,为我们学习、研究古汉语语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然它也有缺点,如对虚词“焉”字的解释。笔者在仔细阅读、比较后,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6.
“顿”是《马氏文通》中论句读的一个术语,但是由于《马氏文通》没有给它立界说,解释也不够清楚,所以人们对它的性质存在不同的看法。通过“顿”与“读”、“句”的比较,解释“顿”是马氏论句读的一种语法单位,是句的下位概念,其句法作用略同于现在我们所说的短语,与书中的“读”是同一级语法单位,虽然在形式上似乎有交叉之处,但是它们之问实际上是对立和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洗一次"的语法结构为"V 数词 动量词",对于这一结构的定性问题,语法学界历来有分歧.丁声树等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朱德熙《语法讲义》《语法答问》中都将这一结构中的"数词 动量词"定性为"V"的准宾语,即认为它是述宾结构.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贾彦德的《汉语语义学》等将这类结构中的数量短语定性为动词的补语,即认为它是述补结构.本文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相似文献   

8.
《马氏文通》把“犹、若、如”归为同动字、状字、断词等不同的字类。所有语法学者都批评《文通》的“状字”论,认为“犹、若、如”是动词。实际上按《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犹、若、如’’应归为状字,归为同动字可以说是《文通》的失误。  相似文献   

9.
语境(尤其是上下文语境引起的省略)对语法化历程有不可忽略的影响。本文通过《古本水井传》这一特殊的共时平面探讨“就”的语法化历程。进而分析影响其语法作用演变的因素。特别是分析语境的影响,其中也包括蛄构式语法化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语法隐喻是Halliday在功能语法中所阐述的一个重要概念.借助于系统功能语法的语法隐喻理论,对精读课文《春天的承诺》作了语法隐喻分析,并尝试把个中句子的语法隐喻式改写成其一致式.分析表明,语法隐喻理论的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促进精读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付岚 《海外英语》2012,(14):213-214
Ferdinand de Saussure and Leonard Bloomfield are two significant linguists in the world.Saussure is the"father of modern lin guistics"and Bloomfield is the founder of structuralist linguistics.This paper aims to compare and contrast their theories and find the similar ities and differences.  相似文献   

12.
13.
从认知语法的角度对英语存在句作了初步的分析。首先利用认知语言学的部分理论来分析英语存在句结构中NP突显的特征,然后运用语法化的理论分析英语存在句中“there”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描写语言学派是20世纪30—50年代美国语言学研究的主流派,它以重视语言材料,注重语言结构的形式描写而称,鲍阿斯、萨丕尔、布龙菲尔德、海里斯对美国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这一学派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以往对分裂句的研究是在句子层面上进行的,而且往往忽视假拟分裂句。本文在分析假拟分裂句的形式特征的基础上,尝试从认知语法的图形-背景理论的角度探讨假拟分裂句的成因。本文认为,拟分裂句作为一种语法现象,它的使用与人们的交际目的密切相关。在认知语言学层面上对假拟分裂句进行研究,不但可以揭示假拟分裂句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而且可以阐释假拟分裂句的运作机制,从而为假拟分裂句的研究开辟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表达基于人们对外界现实的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语法结构取决于人们的认知系统和语义结构。因此分句语法主语的选择不是语法的,也不是逻辑的,而是语义的。认知语言学所倡导的优势论(图形-背景理论)、Langacker的射体一界标理论、认知模型以及原型范畴理论都对分句语法主语的选择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17.
Bloom field于1933年提出的"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概念,在语法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的理论区分因其存在"天然不足",给包括Bloom field本人在内的许多语言研究者带来了困惑和难题。本文就汉语语法学界围绕"布龙菲尔德难题"进行的研究做个简单的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图形-背景理论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形-背景理论是从心理学领域借鉴到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主要被用来进行句法研究,特别是介词的研究。语言学家Leonard Talmy在其专著《走向认知语义学》中对图形-背景理论做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隐喻,修辞学认为是一种辞格;认知语言学认为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功能语言学认为是一种语法功能。本文旨在探讨应用语言学对语法隐喻的研究成果进而来指导大学英语写作。  相似文献   

20.
孟蓓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10):111-116
文章借助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理论,对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两篇英译文进行语法隐喻分析,旨在揭示翻译中语义和意境在两种语码间的转换问题。分析表明,在汉语向英语的语码转换中,语法隐喻理论确实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可操作性;而且译文不仅要如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语义,更应生动、形象地再现原文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