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弼玄学的真正目的在于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理论。王弼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为最高理想,强调无为之治,反对名法之治,但他并不绝对地排斥有为。王弼认为,君主应"躬于道","重积德",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居安思危,其思想境界与德行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雷霆万钧     
西汉的时候,有个叫贾山的官员写了《至言》一文,向汉文帝进谏。他认为君主如果能善待知识分子,广开言路,那么国家之盛势就会有如雷霆之威,万钧之力。“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  相似文献   

3.
朱元璋是历史上一位雄伟的君主,为了维护明王朝的统治而实行了仁政。他的仁政继承了孟子思想的精髓,强调阜民之财、息民之力、明教化、禁暴,也有自己的特点。虽然朱元璋仁政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民众也受惠颇多,社会得到发展,国家实力也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4.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从人性恶出发,否定以"礼"节制人性,主张用"法"取代"礼","治民无常,唯法为治",主张严刑峻法,"杀戮禁诛谓之法".他强调在法律面前,除君主以外,一律平等."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有度>).本文主要论述了韩非子的法和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5.
《孙子兵法》反对鬼神星占而注重人为因素,倡言君主将帅通过发挥因变之主观能动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施德政法治,即尽力做到与民"同意","与众相得","令素行以教其民","合之以文,齐之以武",以社稷存亡、百姓祸福、士卒生死为考量之本,以期实现保民而王、练卒制胜之目的。而孙子选将练卒的"治心"治气"说,与克劳塞维茨的"武德"论,既有相通之处,亦有所不同,表现出中西文化各自的特色。这些对于今天的国家建设与社会管理都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明亡和满族权贵入主中原,对整个汉族统治阶层乃至普通民众冲击甚大。士大夫就明亡原因进行了探析,重点关注了君主问题。以圃亭、梨洲、亭林为首的士大夫认为君主是导致社会动乱和明亡的罪魁祸首,君主被认为是盗贼;而以王夫之为首的士大夫认为社会之所以动乱或不成体统,是由于君主专制崩溃所致,由此,君主被认为是神人之主。  相似文献   

7.
葛洪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神仙道教的创始人,它不仅对中国道教发展贡献卓著,而且对学习和人才思想也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认为学习可以弥补人感官的不足,可以"清澄性里","饰染质素"。总结出循序渐进,多闻体要,积学问辨,立志勤求等学习方法。重视"早学"与"晚播"相结合,强调学习对人的重要作用。在人才学方面,他强调人才对国家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舍仁用明"的人才标准,阐述了选才、用才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并对考试在选才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构成了较完整的人才学思想体系,对今天的教育和人才选拔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相似文献   

9.
《淮南子·天文训》语辞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之语辞有可商者:"专精"即"抟精","寒气为水"夺"久者"二字,"天道曰圆"之"曰"为助词,"霆"为电光,"五亿万里"当有所本,"所以守司赏罚"衍"以守"二字,"八尺之"下夺"表"字,"苽封"指"葑田","至于"当为后人所改,"秋分蔈定"夺"而禾"二字,"首定"当作"首穴","专而有功"衍"专"字。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记载孔子批评管仲不知君臣之礼,而又盛赞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仁功。所以在孔子看来,无"礼"未必不"仁"。从对管仲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看重君臣之间的名分和角色定位,提倡"君君臣臣",并认为臣子在尽到自己本分的同时,还要"以道事君"。孔子强调臣子要做到"忠",从对管仲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强调的"忠"不只是忠于国君一人,还要忠于国家和天下百姓。臣子对君主的"信"不只是局限于小信小义和小礼小节,而是要着眼于国家和民族之大信大义。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司马迁个人对李广的偏爱,在《李将军列传》中,他运用突出优点、弱化缺点、突出不幸、显示其悲的撰写方法,增强读者对李广的好感,博得人们的同情。对此我们不能责备司马迁,但我们应对司马迁对所喜爱人物的撰写方法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2.
新莽末东汉初年,隗嚣割据陇右,三辅士人云集其帐下,因而陇右短暂地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但因隗嚣和士人主流在王统天命观上存在严重歧异,导致士人相继东归光武。从不愿起兵到有志图王、欲效西伯,隗嚣的思想有一个发展和转变过程。他相信有德者居天下之位,是对刘汉正统天命观的一种反驳。隗嚣自身也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因此,他在陇右文化史上具有较高地位。  相似文献   

13.
司马光是北宋重臣丈人中一个代表。在司马光创作的大量诗歌中,他以政治家的热情批评现实、同情人民;在仕途失意时,他乐天知命、中和适意;当自己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他痛苦、忧愤,寻找个人追求;在咏史诗中,司马光借古讽今,警戒后世。可以说,司马光诗歌中反映的内容与其思想紧密相联,其思想中的诸多方面在诗歌中可找到相印证之处。  相似文献   

14.
桐城文化中的爱民思想体现在吁求统治阶级爱民、重民和贵民等方面,认为统治者应以民为贵,使"君—国—民"之间形成并保持一种良性的持续互动关系。桐城仕宦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和政治地位,提倡爱护和厚待民众。桐城仕宦认为设君为民,民贵君轻,君臣有共事之义,而非臣之食禄为受君之恩之主从依附关系,这种共事之义的内涵是臣子匡正君主过失,利江山社稷,使百姓安居乐业。桐城诸贤突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贬抑男权,褒扬民妇,既宣传"女胜儿"思想,又颂赞"女君子"形象。其对待妇女之态度不以富贵为尊,而以思想品德上之"贤"来打破以政治上之"贵"和经济上之"富"为特征的阶级地位之不公,推举"惟贤者为尊"。  相似文献   

15.
明清人所作三种司马光年谱不尽完善,疑误多为今人所沿袭。通过对三种年谱所据之史源文献苏轼《司马温公行状》的检讨,并综合其他文史文献进行实证考察,可补正司马光年谱中若干事迹的一些错漏,以期有补于学界。  相似文献   

16.
李广“难封”的客观原因是封建官场上的各种不定因素 ,但主要原因是其不谙官场政治、自负其能、心胸狭隘等。尤为重要的是 ,李广只是汉初战略防御指导思想下的名将 ,擅长防御作战 ,不适应汉武帝积极主动的进攻战略。所以 ,当卫青、霍去病等青年将领出击匈奴屡建奇功的时候 ,他却不知所措 ,以至败多胜少。后人对李广寄予同情 ,主要受司马迁感情左右 ,强调客观因素多于重视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17.
伯(喜否)是春秋后期吴越争霸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司马迁为了突出自己的“一家之言”,在刻画这一人物时常弃《左传》而另采他说。通过比较分析,本文剖析了伯喜否被史家丑化的缘由,并探讨了司马迁撰述先秦人物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8.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在政治思想史的影响巨大,对其解读颇多争议。作为对纯粹实证政治哲学学说的评价,不应当停留在道德与非道德之间的争论,应该将其作为一种中立实证的国家学说即主权者的理论来理解。《君主论》中的君王的道德要求并非把君王看成单纯的“人”,而是将其视为国家主权的化身,因此他的行为评价就不能再是简单的依据道德,而应当以国家的最高利益———安全和稳定为标准。  相似文献   

19.
司马光思想研究在历史上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现代学术背景下受意识形态及对西方现代学术发展的感知差异影响,分别形成了哲学史、思想史、政治思想史、宋学演变、政治哲学视野下的司马光思想研究范式,围绕司马光是不是保守派、是不是理学家、思想成不成体系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资料选择、讨论深度及方法适应上的问题。如何克服诸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局限,实现意识形态化研究向真正学理化研究的跨越,成为新时期司马光思想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报任安书》提供了三个不同的时间概念:“曩”“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和“今”,而由三个概念的不同时性可以确定《报任安书》写于征和二年(前91)的年尾。“藏之名山,副在京师”是司马迁处理《史记》稿本的确切说明,意思就是正本藏于嫁给杨敞的女儿家里,而副本留在长安。汉武帝在“巫蛊之祸”中不断把施行“巫蛊”的人和“谋入匈奴”的罪名联系在一起,终于导致“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其标志是征和四年(前89)六月车千秋任丞相后亲自参与“掘蛊兰台”。“掘蛊兰台”导致太常、大鸿胪和御史大夫或自杀,或被杀,其属官也被牵连,直到后元元年(前88)六月结束。司马迁就是在这一年之中卷入“巫蛊之祸”再次下狱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