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傅憎享 《寻根》2003,(3):87-88
古代食品分类不细,凡是面食都叫饼,汽蒸的叫蒸饼、笼饼、炊饼,汤煮的叫汤饼。三国时,破“笼”生出馒头。诸葛亮征孟获,部下议用蛮人头作祭品,亮不从。以羊、豕(猪)肉为馅,包上面皮儿,塑成头形,代蛮人之头。取“蛮头”之音,遂叫馒头。原初的馒头是有馅的“肉心馒头”。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据正史《三国志》的演义,有“七实三虚”的保真度。不独小说,宋高承《事物纪原》也载馒头事,当为史实。高祖名牢丸牢丸出于西晋文学家束的《饼赋》,束字广微,河北大名人。《饼赋》全篇300余字,字字赞扬牢丸。赋言牢丸之皮儿,“重罗之面,尘飞雪白”。馅肉…  相似文献   

2.
话说馒头     
馒头是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它又称“馒首”,俗称“馍馍”。形圆而隆,本有馅。现在北方称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在吴语地区有馅无馅均称为馒头。笔者过去曾听老人们讲,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当时并不相信。诸葛亮肩负重任,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  相似文献   

3.
古代的“贺年片”□刘桂秋古代的“名片”,西汉时叫“谒”,东汉时叫“刺”,后来又称“名纸”、“名帖”等。早在秦汉之际,人们在拜谒结交时,就开始用它来通报姓名了。至迟到了宋代以后,由一般的名帖又分化出了一个新的品种,即在一年的几个重大节日中专用以拜年贺节...  相似文献   

4.
刘瑞明 《寻根》2001,(1):9-12
“喜鹊叫,客人到”,这是通行全国的俗谚。其中所说的“客人”可以是平时请也请不来的贵客,也可以是久盼不归的亲人。听见喜鹊在门前欢叫,人们自然会希望贵客、亲人来临,甚至有所准备。“客人”果然来临,人们自然就会对喜鹊喜爱有加,称它是报喜的鹊,又叫“灵鹊”。人们甚至把它的呜叫与其他向往的事情也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5.
赵静莲 《寻根》2021,(3):81-88
现代汉语中,馒头通常是没有馅的,包子则是有馅的,但在古代最初馒头亦为有馅的.关于馒头与包子最初究竟有无区别,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一些学者认为二者开始即无区别,只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称呼.如许威汉认为:"大约到了宋代,在词汇系统中又出现了'包子'一词……这样,同事物就有了两个不同的名称,'馒头'和'包子'成了等义词."曾维...  相似文献   

6.
古玩也叫“古董”。“古董”,是指古代流传器物,可供了解古代文化的参考。“古董”也称“骨董”,所谓“骨”,取其肉腐而骨存之义,意指保存过去之精华;所谓“董”,即知道、了解,“骨董”即明晓古人多遗之精华也。“骨董”,初见唐代开元年间张萱的《凝耀》。当时,“骨董”二字系方言。“骨董”后演变为“古董”,直到清乾隆年间,人们才开始叫“古玩”。  相似文献   

7.
“斗草”源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斗草』源流□刘桂秋在我国古代的游艺竞技民俗中,有一类活动可以称之为“斗戏”。所谓“斗戏”,即是使各种兽虫禽鸟相斗为戏,以供人们观赏,如斗鸡、斗蟋蟀、斗牛、斗羊、斗鸭等;除了动物斗赛之外,植物花草也可以相斗为戏,叫“斗草”,又称“斗百草”。“斗草”风...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新泽西州,有个叫“音乐岩”的地方。当人们敲打这里的每一块石块,不管巨大如岩或小似石子,都会发出音色、音阶完全不同的优美声音。当地一位有音乐修养的人,用小石头敲击石块竟能演奏出动听的《圣母颂》、《蓝色多瑙河》、《欢乐颂》等乐曲,使在场的人惊叹不已。这里的“音乐岩”位于一块林中空地上,占地数百平米。在这数百平米以内,除了大大小小的难以计数的岩石外,没有任何植物。有位著名的地质学家来此地勘察,认为这里没有产生这种岩石的地质条件。况且,“音乐岩”一离此地,其音乐“天赋”就丧失殆尽。那么,这里的岩石…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暗杀之风盛行,国家首脑死于非命的事件时有发生。于是在“大人物”身边的保镖便身价百倍,被称之为“守护神”。这些“守护神”有着与常人不同的技能、心理素质以及特殊的感官功能。他们的生活习俗也与其“神圣职业”相联,“别具特色”。下面,让我们一窥其间的奥秘。美国总统的“守护神”叫“美国联邦经济情报局”(简称S·S),即人们常讲的特工处。不管总统在任与否,也无论他们身处何地,在其身边都有他们若隐若现的身影和无微不至的保护。男性“守护神”的形象是短发、风衣、墨镜,行为举止有着共同的模式。他们最显著的…  相似文献   

10.
葛承雍 《寻根》2000,(5):100-106
在中国北方汉语方言中,有许多地方将用湿适中的黏土放在模子中夯打而成的方形土坯,叫作“胡墼”。例如陕西关中“胡墼”,又写用“胡基”、“胡期”或“胡其”,山西太原、忻州、万荣等地就叫“胡墼”,青海西宁地叫“胡墼”  相似文献   

11.
怀念小人书     
我们这些四五十岁年纪的人,几乎都是读着小人书长大的。 在家乡永平,小人书,是人们通俗的叫法,规范地说.应该叫“连环画”。  相似文献   

12.
埙文化探微     
盛夏,在宁夏回族聚居的农村里,你不仅可以听到那清脆悦耳的柳笛声,而且还能听到那婉转悠扬的哇呜声。哇呜叫“泥箫”,江南地方叫“小梨喽”、“呜嘟”、“小喔笛”等,它是一种用黄胶泥做成的民间乐器。古代叫埙,史书《聂氏三礼图》中描述埙的形状说:“凡六孔,上一...  相似文献   

13.
提起“入赘”,人们并不陌生,都知道它是旧时民间的一种特殊的婚姻方式,即“入赘婚”,俗语叫“倒插门”,是指男子到与之订婚的女方家结婚并成为女方的家庭成员。可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入赘”原本与婚姻并无关系;“入赘”一词当初也并非婚姻方面的用语。  相似文献   

14.
战国时代的大思想家荀子,也被人们称为“孙卿子”。这个“孙卿子”,既不是官名、爵位。也不是号、字,那么它究竟是怎么得来的呢?原来,汉宣帝的名字叫刘询,为了避皇帝的讳,当时人就把“荀”改成了与之谐音的“孙”,荀子自此之后也就称为“孙卿子”了。  相似文献   

15.
古今馒头考     
正"馒"字指"馒头"这一食品,并无异议。但馒头古今含义不同,各地内涵有异。"馒"是一个后起字,不仅甲骨文、金文、小篆中无"馒"字,严格说来隶书中也无"馒"字,在隶书流行的汉代,尚无馒头之名,故西汉史游《急就篇》、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均无"馒"字。  相似文献   

16.
每年4月13日~15日(或14日~16日),是老挝传统的佛历“新年”。也是老挝、泰国、柬埔寨、缅甸和我国云南傣族的共同节日。新年,也叫宋千节或泼水节,是上述国家和地区最重大的节日。在老挝,新年庆祝活动一般要进行3天,其主要活动有浴佛、斋僧、拴线、泼水和跳南旺舞等。新年期间,人们见面时,总是双手合十,说一声“萨巴依迪碧麻依”(新年好)。  相似文献   

17.
刘景明 《寻根》2009,(4):46-48
江西省信丰县安西镇,那里的村落按当地风景名胜、古迹所在地划分为上堡、中堡和下堡。靠近有“小庐山瀑布”之称的河连山“老狮喷水”瀑布的那方村落叫上堡,毗邻四季清泉不绝、水温均衡不变的“热水湖”温泉的那方村落叫中堡,相传一位仙人下凡骑着牛在一处山石楔下“仙牛甲”的那方村落叫下堡。安西三堡人具有独特而淳朴的风情习俗。  相似文献   

18.
法国人未婚先别法国人的传统婚俗极为有趣,男女双方都要在婚礼前举行告别活动。结婚前,新郎要举行告别晚会,也叫埋藏单身汉生活晚会。这里的“埋藏”不是说说而已,有些地方还真要埋起来,而且要“送葬”。在法国的卢阿里地区,这样的晚会很有戏剧性,人们真的做了棺材一样的东西,像办丧事一样,请亲友来“吊丧”、“奏哀乐”,并举行安魂仪式。祈祷完毕,新郎走在前面,众人抬着“棺材”将它埋在后花园中,或扔到江河里。和新郎一样,新娘婚前也要举行告别晚会,但不是“送葬”,而是辞行,也叫辞行宴会。在辞行宴会上,女伴们送上鲜花…  相似文献   

19.
看过美国电影《罗马假日》的人大都对一个情节印象深刻:男主角格里高利·派克把手伸进石头人的嘴巴中,收回的却是袖子,而手已被大嘴“吃掉”了。这个生着大嘴的石头人脸叫做“缄言之口”,人们习惯管它叫“测谎石”,传说是一位罗马君主为了检验大臣是否忠诚而建造的。...  相似文献   

20.
胡同人生     
宣南是个地理概念。明代时,今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以南,东至潘家河沿,西至教子胡同一带叫“宣南坊”,到了清代逐渐把宣武门以南的地区都叫成“宣南”。明、清两代这里是北京城的外城,也是手工业、艺人等中下阶层的聚居地。戏院、茶园、妓院等均被勒令开设于此,致使这一带极度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