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还在五十年代末期,上海市召开文教群英会的时候,我们就听说《新闻日报》有个编辑很有本事。1960年,《新闻日报》与《解放日报》合并,当时的市委领导就指定,合并后的《解放日报》第一版,由原《新闻日报》的第一版编辑来编,并且捎话给这个编辑:叫他放心大胆地干。这个编辑就是陆炳麟。他从1960年以来,一直是《解放日报》夜班编辑组组长、夜班编辑部主任,1982年开始担任副总编辑。他孜孜不倦、勤勤恳恳地连续做了30多年夜班,在《解  相似文献   

2.
延安时期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社社长博古同志离开我们已有四十多年了。延安整风,使全党思想统一到毛泽东思想上来,也推动了《解放日报》的改版工作,使《解放日报》成为名副其实的党报。博古同志为《解放日报》的改版,呕心沥血,贡献了才智。最近,曾任《解放日报》总编辑的陆定一同志撰文说:“博古同志,在王明路线统治时期,是党的最高领导人。后来经过整风,他在七大作了自我批评,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表现出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风格。1946年因飞机失事遇难,是“四八”烈士中的一个烈士。我们应当纪念他。”(摘自人民日报出版社即将出版的《我们和党报一起成长》一书的代序)为纪念和学习博古同志,研究博古同志的新闻实践,本刊特发表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3.
延安时期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社社长博古同志离开我们已有四十多年了。延安整风,使全党思想统一到毛泽东思想上来,也推动了《解放日报》的改版工作,使《解放日报》成为名副其实的党报。博古同志为《解放日报》的改版,呕心沥血,贡献了才智。最近,曾任《解放日报》总编辑的陆定一同志撰文说:“博古同志,在王明路线统治时期,是党的最高领导人。后来经过整风,他在七大作了自我批评,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表现出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风格。1946年因飞机失事遇难,是“四八”烈士中的一个烈士。我们应当纪念他。”(摘自人民日报出版社即将出版的《我们和党报一起成长》一书的代序)为纪念和学习博古同志,研究博古同志的新闻实践,本刊特发表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4.
杨松,又名吴绍镒,1907年出生,是延安《解放日报》的第一任总编辑。他一生为了党的事业殚精竭虑,积劳成疾,年仅35岁便英年早逝。他是抗战时期我党新闻战线一面光芒四射的旗帜。 杨松早年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后在苏联海参威和莫斯科编辑工人杂志。归国后,他先就职  相似文献   

5.
近日翻阅旧杂志,见到老出版家、前辈编辑工作者孙伏园先生写的一篇《谈谈校对》,读后颇有感触。孙先生学识渊博,但他一生甘于“为人作嫁”,以自己的心血灌溉文化园地。他说:“我当编辑的工夫,一大半用在校对上。”这是实在话。他那年代,出版社里哪有今夫这样人  相似文献   

6.
解放日报原副总编辑陆炳麟同志,因病不幸于去年12月15日逝世。他对新闻教育工作一贯热心支持,与本院师生保持密切联系。对他的逝世,我们深感悲痛,谨刊此文(本文作者亦曾得到他不少教诲),略表悼念之意。全国知名的解放日报高级编辑陆炳麟,十分重视报纸版面的研究。进人八十年代以来,这位与版面打了三四十年交道的老报人,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运用系统论原理,努力探讨版面理论。  相似文献   

7.
去年12月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召开别开生面的研讨会,许多编辑、记者畅谈了自己采编工作的体会。解放日报关于上海 “癌症患者俱乐部”的报道,早已为全国通晓。组编这一报道的是解放日报《人民广场》专栏责任编辑离懊盈,他在研讨会上的发言引起与会者很大兴趣。《用真情拥抱生活》一文,就是他根据发言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8.
在解放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恽逸群同志这位中国大革命时期的知名的老党员,受中共中央华东局的任命,先后担任过《大众日报》的副社长、副总编辑,《新民主报》的社长、总编辑,《解放日报》的社长、总编辑。在他担任上述这些职务期间,华东地区新闻战线上有一大批新闻记者、编辑和干部都在他的直接或间接领导下工作过。我们也是属于这一大批人之中的。在他领导下,我们从他的言传身教中受益很多,是把他看作深值尊敬的终生难忘的良师和益友。逸群  相似文献   

9.
范泉先生的一生,是与文学编辑工作联系在一起的。他从17岁起就踏上编辑岗位,直到患病去世的60余年间,除了被剥夺正常工作权利的22年外,他从没有离开过自己酷爱的编辑事业。他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有目共睹的业绩,为中国现代文学编辑出版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校《光华附中半月刊》是范泉漫长的编辑生涯的起点。这本每期约10万字篇幅的刊物,为还是高中学生的他学习编辑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在主编邢鹏举的放手之下,他从刊物的组稿设计、编辑处理、排版画样,到跑印刷厂校对或改版等各道程序,都进行了大胆的实践,逐步掌握了编辑的要…  相似文献   

10.
“他一生坚守自己的信仰,所以他一生有爱;他一生有爱,所以他一生喷涌”——《穆青传》开篇这句话,凝练地概括了2003年去世的新华社老社长穆青的精神特质,也定下了这部传记的情感基调。作者张严平用饱蘸激情与诗意的笔触,描述了穆青这位新闻界旗舰人物的生命历程和心灵历史,从而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见到林间同志是在一次会议上。天津日报副总编辑范瑾指着他,向我们全体外勤记者介绍说:“这就是你们采访科的科长。”社长王亢之在旁补充介绍说:“林间同志经验丰富,是老记者了。”其实,当时他最多也不过30岁。后来知道:从1942年起,林间就在延安《解放日报》?..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的老新闻工作者徐铸成,早在20年代就从事新闻工作,先后担任过《大公报》、《文汇报》的编辑、总编辑、总主笔等,撰写过不少有影响的新闻作品,算得上我国新闻界业绩卓著的老报人之一。1930年。在中国各派军事势力剑拔弩张的紧急时刻,他闻风而动,乘机跟踪,巧妙地采访了冯玉祥将军秘密离开太原的消  相似文献   

13.
恽逸群同志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工作,先后任新华社华中、华东总分社社长、华中《新华日报》社长、山东《大众日报》总编辑、山东《新民主报》社长兼总编辑、上海《解放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华东新闻学院院长、华东新闻出版局局长等职。1955年起,蒙受冤狱二十余年之久。不久前,有关部门已正式予以平反昭雪。1978年12月,恽逸群同志病逝于南京。恽逸群同志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抗战国际知识》、《新闻学讲话》、《蒋党真相》。“文化大革命”中,恽逸群同志在江苏阜宁中学图书馆度过了10年艰苦的岁月。在这期间,他尽管被剥夺了一切政治权利,仍默默地写下了一些针砭时弊、见解精辟、言人之所不敢言的文章。《平凡的道理——略谈个人崇拜》就是其中的一篇,现刊登于后。  相似文献   

14.
朱敏慎  吴志明 《今传媒》2006,(3X):37-38
高级编辑贾安坤曾主持上海《解放日报》的编辑出版工作,后调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任副局长,分管报纸和期刊,1994年底调至人民日报华东分社任秘书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担任过上海市企业报协会名誉会长,现是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聘任的20多位新闻阅评员之一,也是上海市企业报“好新闻奖”评委。老贾退休已近7年之久,自称是“桃花源中入”。虽然离开办报业务多年,实际上一天也没离开报纸,他非常忠诚于“阅评员”这项工作。作为一位老新闻工作,老贾关注的不仅仅是报纸,还有电视、广播中的新闻节目。他认真读、认真看、认真听,并通过种种渠道发表自己的意见。老贾这种细读、细看、细听的阅评精神,缘于对党的新闻事业的热爱。  相似文献   

15.
去年小平南巡,《解放日报》连发四篇署名“皇甫平”的评论文章,引起海内外强烈反响。今年小平南巡,《解放日报》又发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要讲一百年》的著名评论,拉开了宣传小平南巡谈话精神的序幕。《解放日报》在宣传改革开放中的前驱作用,为海内外所瞩目。本期发表解放日报党委书记、高级编辑周瑞金的《舆论:改革开放的先导》一文,较为完整地阐述了《解放日报》的宣传方略。  相似文献   

16.
党组织负责人参加党报言论工作,是我党办报的一个传统。以《解放日报》为例,1941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出版《解放日报》等问题的通知,规定"《解放日报》的社论,将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1]。初期《解放日报》的绝大部分社论是由编委会的成员和各版编辑执笔,后来《解放日报》在筹备改版时,为了落实中央上述指示精神,也为了提高社论的质量,成立了社论委员  相似文献   

17.
丁玲是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的第一任主编,在她主持编辑业务期间,《解放日报》的文艺副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从1941年5月16日创刊到1941年9月15日为第一阶段,《解放日报》为对开两版,文艺副刊放在第二版左下方,没有刊头;1941年9月16日至1942年4月1日改版为第二阶段,《解放日报》由两版增为四版,文艺副刊  相似文献   

18.
戴文葆(1923~2008)先生从15岁起便开始接触报纸编辑业务,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人民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华书局、文物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工作,编辑、出版了大量哲学、社会科学书籍,如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高名凯的《语言与思维》、陈登原的《国史旧闻》等.他还参加了《世界知识年鉴》的设计与定稿,协助范长江编辑了《韬奋文集》,为吴晗整理了约三百万字的《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改编和校勘了《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编辑了《严复集》等.戴文葆自早年踏人编辑这个领域,其后便将自己一生所有的才智、心血、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编辑这个传播人类文明、传承文化的事业中,并自始至终以自己是一名编辑而骄傲和自豪.桂晓风先生在《怀念戴文葆同志》一文中说:"戴文葆先生在许多讲话和文章中,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都把自己看作是一名编辑,认为当编辑是人生有幸."  相似文献   

19.
献身于编辑事业的贾祖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父亲贾祖璋,1901年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州(现为海宁市)东南钱塘江畔的黄湾镇,卒于1988年。父亲一生勤奋好学,从青年时代直至晚年,在科普创作园地辛勤笔耕,写下了大量科普文章,出版了《鸟与文学》、《生物素描》等20多部科普著作。他于1924年进入商务印书馆,又是一位老编辑、老出版工作者,从旧中国直到新中国,60余载献身图书出版事业,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进入商务印书馆父亲于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随后在本县的两所小学任教,并且开始向《时事新报·学灯》、《民国日报·觉悟》以及杨贤江主编的《学生杂志》报寄科普作品。  相似文献   

20.
《爷爷和我过节日》,发表在去年六月七日的《人民日报》上。她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生活,道出了我们的甘苦,读起来感到特别亲切。尤其是主人公——商务印书馆老编辑朱一夫的崇高形象,很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朱一夫是一个老编辑,他把自己的心血全部倾注在他所热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