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黄石公圯上授书时之所以不以孟子所谓"折枝"之类考验张良,而选择"堕履",履的至轻至贱显然是首要原因.但是,黄石公之履又使人自然而然想到西周初年召公赐姜尚之履、<周易·履卦>以及道佛二教中的"遗履仙登"、"只履西归"等文化现象,通过探究"履"在上述现象中的诸多文化意蕴,结合圯上授书的历史背景,可以看出在燕齐神仙方术之说大兴的秦汉时代,"半人半神"的黄石公借履试探张良,又不仅仅因为履是至轻至贱之物.说黄石公之履在时人眼里是他"高士"身份的象征,是张良封疆称侯的先兆,意味着以柔克刚、谦退守礼的修身平天下之术,也并非全是凭空臆测.  相似文献   

2.
在西汉开国谋臣张良的历史上,曾有一个为黄石公圯桥拾履的故事,史称“圯桥进履”。由于历史原因,司马迁《史记》中对张良的生平没有明确记载,故后人对他的生平众说纷云。关于张良圯桥进履之时的年龄,更是莫衷一是。而“张良圯桥进履才十四岁,是个小孩子”一说颇为流传。笔者近读《史记·留侯世家》,颇觉此说经不起推敲,故略陈管见,以求实为意。  相似文献   

3.
圯上老人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揭,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疆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  相似文献   

4.
[原文]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①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②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日:"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日:"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日:"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日:"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日:"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日:"当如是."出一编书,日:"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③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相似文献   

5.
郭俊臣 《初中生》2008,(7):96-99
良①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②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  相似文献   

6.
看到林汉达先生编著的《西汉故事》第三页有董天野先生配制的插图,把张良画成无须少年,觉得不妥,因此笔者想就此考究一下张良的年龄。据《史记·留候世家》载:张良“父平,……(韩)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年,秦灭韩”。书中没有记载张良是遗腹子,可见他在父亲去世时(公元前250年)已经出生。《史记·项羽本纪》又载:“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指项伯)’。”由此可推测出张良与沛公刘邦年龄,相差不  相似文献   

7.
《圯上进履》这则故事,载于《史记·留候世家》。后来《汉书》里的“张良传”转载了。两书所载内容完全相同,只有个别字句的差异。一些专家认为,从这些个别差异中可以看出,《史记》比《汉书》写得生动些。现在引这则故事,多据《史记》。《圯上进履》这个题目是后人选录时加上的,我们沿用了。这段故事不长,乍看似乎也不难懂,可要是细抠起来就会发现不怎么容易。它有若干词义、语法等方面的难点。现在我们就以这些难点作重点,试  相似文献   

8.
张良拜师     
敬老人,学张良 尊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人不仅是我们的长辈,还是我们的老师,能够教我们很多知识。张良在桥上遇到的黄石老人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智者,他很喜欢尊敬老人的年轻人,所以他把书送给了张良。张良认真地学习了那本书,最终成为了皇帝的老师。  相似文献   

9.
《留侯世家》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个名篇。唐代不少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受了这篇传记中的内容:或赞慕张良运筹帷幄的谋略;或感叹张良巧遇伯乐黄石老人又逢知音刘邦从而能施展才华的幸运;或欣赏张良晚年辟谷仙隐的隐逸;或贬褒商山四皓。产生这些接受现象的原因,既与本文所描写的内容有关,又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自身的身世遭遇有关。  相似文献   

10.
范增在骂谁     
范增,项羽的谋士,鸿门宴全剧的导演。鸿门宴尾声时,张良受沛公委托,将白璧一双献于项羽,玉斗一双献于亚父。项羽在听张良说沛公“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后,“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呢,因为项羽的妇人之仁和沽名钓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谋划不能实现,在接受一双玉斗后,则“拔剑撞而破之”,并出愤激讥诮之言:“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那么,范增这里说的“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是骂谁的呢?人教版高中教科书在《鸿门宴》一文这样注释: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笔者以为此注将“小子”指向“项羽”甚为不妥。  相似文献   

11.
纵观志怪小说发展的历程,有一条由物到人、不断人格化的轨迹,《耳食录》中则出现了与此方向相反的拟物化模式。以往的志怪幻想大都具有外向性特征,《耳食录》则表现出内向性特征。这些变化在志怪幻想自身的嬗变过程中具有创新价值,它触及和影响了志怪幻想的基本模式和框架,体现了志怪想像在某一方向上的转折。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把《耳食录》当作一般的志怪仿作看待。  相似文献   

12.
低幼童话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为低幼儿童提供精神食粮,一直以来是儿童文学作家们尽最大努力去做的一件事情。尽管20世纪90年代整个儿童文学界是被少年小说所占据。但是,低幼童话的所显示的蓬勃的生命力却不容忽视。首先,是在文学品质上的“提升”,表现在作品的厚重感的增强,作品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其次,是一种儿童情趣的回归,作家深入到幼儿生命的本体,以幼儿的思维、情态表现幼儿的特征,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幼儿形象;再次,是艺术形式的超越,超越了以往仅仅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现在,低幼童话的插图大量增加,而且以童话为蓝本的幻想性图画书发展起来。低幼童话由单纯的“听”,到“听”与“看”并重。  相似文献   

13.
作为地下水学科的入门课程,水文地质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行其道、彼此独立,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实习,重卷面成绩轻动手能力的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割裂了学生对地质学知识体系连贯认知的同时亦束缚其思维创造性和实践创新能力,阻碍新时期地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基于课程属性与施教现状的详细分析,阐述了水文地质学教学革新的必要性,提出了包括创建野外地质实习和校内实验室操演两大实践教学平台在内的一些提升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成效的革新举措。研究也可为其他高校地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楚辞丰富的内容给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以深远的影响,从神话传说、仙人、鬼魂到采摘花草果实等方面,后者对前者都有着广泛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者,其篇末"异史氏曰"以特有的方式对聊斋故事从内容上作了大量的阐发和引伸。本文主要探讨"异史氏曰"在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即它有利于作者真实情感的抒发与宣泄;具有画龙点睛、点铁成金之功用;充当着桥梁的角色,为作品的思想内容而服务。  相似文献   

16.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民间文学的滋养下成长。20世纪中国创作童话中的民间童话以两种质态存在:其一,民间童话为创作童话文本提供素材和故事原型;其二,民间童话为创作童话提供创作技巧经验。民间童话在创作童话中以隐蔽的方式和全新的审美价值呈现出来,而创作童话源于民间童话又跳出了民间童话的窠臼,通过作家文学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艺术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了现代哲学的形象阐释;童话则以超越现实的哲学密码般的语言,诠释了现代人的生命哲学。《小王子》、《毛毛》、《彼得·史勒密奇遇记》分别从数字、时间和灵魂三个角度,通过片断链接的方式,架起了童话与哲学之间的桥梁。儿童与哲学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某种朴素的联系,但现代社会的儿童不再总是显得单纯和幼稚无知,成人有理由为他们呈现生存的真实面貌,并让其从小展开哲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渝东南乌江、酉水构成重庆东南部少数民族独特的“两河流域”,此地少数民族人民创作才情丰富干练,他们对本区域山川地理、风光景物、风俗民情等耳濡目染,充满感情,体会独特,创作出许多神奇的神话故事和传说,他们可能根本没到过某些地方,却能根据这些地方的自然或社会现象创作出神话故事、传说、歌谣,其“走龙”崇拜就突显出渝东南“两河流域”的民族特色,此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现象相当神奇,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论儿童文学与巫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巫术是从远古时代起就有的民间文化形态,在神话中就有巫术浑融于其中,在中世纪的民间口述童话中,巫术成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成为超自然力量的一部分,是创造奇迹的根源之一。在艺术童话中,出现了对巫术文化的颠覆性表现,巫术童话的结构因素转化成童话素。儿童文学与巫术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儿童文学与古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儿童文学对武术意义不同的城县,体现出历史文化的巨大变迁。  相似文献   

20.
庞金殿 《德州学院学报》2003,19(5):80-82,86
志怪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式形成并兴盛繁荣,它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有重要地位和价值。而一些中国文学史教材中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艺术特征却重视不够,论述有失偏颇。本文结合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作品,从三方面简要论述了志怪小说的主要艺术特征,并对其进行辨证,说明志怪小说的艺术特征标志着我国古代文言笔记体小说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方面已臻成熟,它在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