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看电视"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往往成为一种生活背景,伴随聊天、接电话、做家务等活动同时进行.观众舒服地歪在客厅沙发上,或者靠在床头看电视,一切都是自由和随意的,没有人能够要求你应该怎样严肃庄重地看电视,遥控器就在手里,可以随时更改频道.这个时候没有人愿意请一位德育导师到家里来,所以,电视节目要吸引观众,就要"好看".[1]要做到好看,就要有悬念,悬念是艺术创作中造成受众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法.[2]因为悬念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悬念设置得好,就能收到吸引受众始终怀着紧张情绪或关切心情看下去的艺术效果.在电视叙事越来越注重故事性的今天,这种传统的叙事方式也被电视人所关注,并成为电视叙事的一个重要元素.叙事过程很重要,而叙事过程的关键因素就是悬念,笔者以<走进科学>为样本分析一下电视叙事的悬念设置.  相似文献   

2.
<正>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公共频道2006年元旦要改版,2005 年九月份高原总监就组织人员调研和讨论,重点是要推出一档“既要好看,又要好吃”栏目,“好看”就是要有人看,观众喜欢; “好吃”就是要考虑公共频道的人力、财力,要花少钱降低节目  相似文献   

3.
孟祥棣 《记者摇篮》2004,(12):16-16
“悬念”的应用在生活里司空见惯.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文学创作。在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中.“悬念”是一种创作技巧,也是一种创作理论。悬念通常又被称作扣子、关子,是读者(观众)欣赏文学作晶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心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在悬念的作用下,读者(观众)往往会产生欲罢不能、不得不看下去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周平  谢丽娟 《视听界》2001,(4):54-54
在电视诸元素中,解说、画面、同期声、音乐、字幕等都应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统一为主题服务。看电视讲的是一种感觉,观众不可能把诸多元素分隔开来去欣赏。观众看的是一种感觉,一种自我理解的感觉,即“观众感觉”。因此电视的各种元素都必须围绕你要给观众的感觉做文章。一、主观解说与客观采访相“融”。目前,电视纪录片大都采用解说与同期声互补的叙事方法。作为解说除应该避免与同期声的内容重复外,更应该讲究一个“融”字,即在不知不觉中解说与同期声准确并最简练  相似文献   

5.
对于观众来说.看电视不像看报纸可以通览,锁住观众眼球的只能是那些好看、耐看的栏目。因此,栏目的好看、耐看与否。取决于栏目做的如何,决定着电视台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也是衡量电视台的实力和水平的主要法码。  相似文献   

6.
在电视传媒向产业化、市场化大力推进的今天,我国电视纪录片在国际市场尚处于弱势。在海外传播时,我国电视纪录片也因在讲述故事时缺乏悬念等叙事技巧,以致不得不被重新加工。因此,从增强吸引观众注意力来看,加强电视纪录片叙事悬念技巧的研究和运用,是当下电视纪录片创作不容忽视的问题。悬念:吸引关注的电视诱饵悬念作为叙事的一种技巧和方式,往往通过表现某种具有吸引力的不确定性来吸引观众,  相似文献   

7.
郑祎 《中国记者》2014,(1):94-95
面对刚入门的电视人,经验丰富的老编导会告诉他,做节目要学会讲故事,在故事中设悬念,吊足胃口。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大部分节目的悬念都是编导运用解说词生硬堆砌的。我们究竟是要让观众听电视还是看电视呢?笔者结合自身的从业实践,分析电视节目影像叙事的误区及解除手法。  相似文献   

8.
怎样使电视节目更好看、观众更爱看,就要在拍摄中注重画面语言和拍摄技巧的运用,发挥电视声画结合的优势,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9.
张佩佩 《东南传播》2012,(1):143-144
目前,电视综艺节目竞争激烈,种类繁多,而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运用悬念以提高节目的趣味性,争取观众。悬念最早是运用到电视剧中,后来被借鉴到综艺节目创作中。悬念在电视综艺节目中有四种主要的实现方法和手段,分别是在节目中巧妙设置兴奋性悬念、利用主持人布置悬念、利用字幕、利用声画艺术等。悬念在综艺节目中的运用虽然形式多样但是效果良莠不齐,节目制作者应该恰当地运用悬念以避免造成负面的社会效果。而电视综艺节目要想恰当地运用悬念达到预期的效果,节目制作者要注意使悬念为内容服务,注意丰富节目的内涵,并选择适当的节目素材来制造悬念。  相似文献   

10.
关枫 《新闻爱好者》2008,(8):109-109
电视市场的激烈竞争,让“讲故事”、“设悬念”之风横扫全国各家电视台,“悬念”这个原本属于电影艺术手段之一的元素,一下子在中国电视界风靡一时,瞬间变成了攫取高收视率的一大法宝。现在打开电视,几乎每个频道都能看到主持人拧着眉头问观众:“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同时,几乎每个“选秀节目”现场都会回荡一个声音:“究竟谁会成功晋级(或遭到淘汰)呢?”电视市场这种新的变化对电视节目主持人对于悬念营造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电视读书节目曾经辉煌,但如今却在整体上陷入低谷。电视读书节目要生存,必须尊重电视传播的基本规律;处理好以下五个问题:一是面向普通观众而非文化精英,二是要让观众“看”节目而非“听”节目,三是突显主持人及嘉宾的个人价值,四是增加娱乐性,五是加强与新媒体联动。  相似文献   

12.
一、从看电视和听电视说起 我有位朋友,是看电视的热心观众,他每天从中央台《新闻联播》看到各级地方台的新闻,几乎日日不漏。一次,他与我说起“看”新闻和“听”新闻问题。他说,听广播看电视已成俗定词语,广播靠“听”,电视靠“看”,为什么给人“看”的电视新闻,常有  相似文献   

13.
1.绪言在西方国家,电视访谈已成为电视节目的主体样式,占整个西方电视节目总量的60%~70%。在我国,电视访谈节目最多时达200余个,其中有些栏目做得很不错,但总体来说,影响深远、传播效果好、深受观众喜爱的访谈节目寥寥无几。观众觉得一些电视访谈节目不好看,或者说厌烦这样的节目,实质上是观众看节目时强烈地意识到时间的存在,以致注意力常常偏离,或者干脆更换频道,另寻“新欢”。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之一是电视从业者没有树立时间控制意识。法国构造主义心理学家铁钦纳把时间分为“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物理时间是恒定的,而心理…  相似文献   

14.
安然 《今传媒》2016,(6):112-113
在大众传播时代,悬念设置在电视节目结构和叙事方式中被普遍重视和使用,故事化和悬念设置成为人们最乐于接受的叙事方式。因此,分析电视悬念的设置和方法也就成了当务之急。本文试以兵法为研究方法,去分析、解读、归纳电视制作人在节目中所做的悬而未决的处理方式。本文以“树上开花”一计为切入角度,归纳出电视悬念借机“布势”之效,并将“树上开花”一计在电视悬念中的应用划分为“天时”、“地利”、“人和”与综合运用四类。  相似文献   

15.
中央电视台每晚的电视《新闻联播》,吸引了广泛的观众。人们通过电视荧屏这个新闻橱窗,可以迅速地看到国内外各类新闻现场的图景,可说是“身在荧屏前,目睹天下事”。但是,就联播的国内新闻看,多少还有单调、刻板、公式化等缺点。要把电视新闻办得更有特色,更吸引人,在促进四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认为,电视新闻一定要讲究可视性。要讲究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就要根据电视  相似文献   

16.
付香宇 《大观周刊》2012,(20):289-290
故事化的电视法制栏目常采用“悬念”和“冲突”增强故事性、吸引观众,作为一档以“讲”为主的栏目,《法律讲堂》在叙事结构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本文用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分析《法律讲堂》(生活版)的2012年4月4日至4月13日十期节目中悬念和冲突的运用、总结启示和把握的“度”.  相似文献   

17.
留住观众     
留住观众孙汀娟在一次综艺晚会上,围绕“电视”这个话题我采访过几位观众。有一位观众的电视机能收到18个频道,我问:“如果您觉得节目不好看,能容忍它的时间最长是多少?”他很腼腆地实话实说:“五分钟吧!”这个五分钟实际上就是观众对我们电视人的要求:留住观众...  相似文献   

18.
现在的电视台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随着数字电视飞入寻常百姓家, 几十套,甚至上百套的节目已在瞬间传遍千家万户。谁的节目能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就要看各自的“造化”了。在中国特有的舆论环境下,各电视台之间的新闻资源基本上“旗鼓相当”。要想在越来越残酷的收视大战中分得“一杯羹”,就得看各台如何运用现有的新闻资源来操作。在这方面,异军突起的电视“湘军”为我们提供了  相似文献   

19.
面对变化中的观众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临挑战 在电视、广播、报纸三大传媒中,电视是人们从中接受信息最多、受众人数最多的一种。据悉,美国70%以上的人、德国约一半的人,主要靠电视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日本人则日均看电视时间达3小时。我国观众看电视的时间和发达国家相比并不高。我们在“’97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中发现,我国观众平均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间为2小时11分钟。近几年,这个数字呈逐年增长趋势。城市观众看电视的时间较农村观众长。 电视技术的不断进步给电视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不竭的活力,为电视从内容到形式的革新提供了必要  相似文献   

20.
电视节目要想吸引人们的眼球真是越来越难了。电视专题节目作为一种最常见的电视节目形态,要吸引观众的眼球,锁定观众的注意力,首先要做好"开头"文章。悬念的钩子,冲突的前置,反差的呈现,美的感染力……无论使用什么方法,最基本的一条原则,就是要在节目一开始就能够引人入胜,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