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及诗词,会想到寥寥数字便是文,但却是语言高度浓缩又不失形神的一种艺术。其词文化内涵丰富,艺术风格独特。因此,想要翻译诗词绝非易事,要做到"忠实"与"达意",使译文与原作相映成趣,更是难上加难。这一点,许渊冲先生给文学翻译树立了模范。许先生语言的精深造诣,艺术独创精神和高超翻译技巧,使诗词达至艺术之美又盎然诗情。本文拟从诗词赏析的角度,去体会许先生《唐宋词一百首》中所体现独创的艺术和盎然的诗情。  相似文献   

2.
古典诗词教学的研究历来仁智互见,各有千秋,诸如有借鉴价值的“品读法”“美读法”“改写法”等。教法虽有万千,但有一点却始终未变,即诗词是一门经典的语言艺术,它注重用词炼句,讲究反复推敲,绵里藏针;它对语言简洁、准确和传神等方面的要求,可谓近乎苛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便是古人斟字酌句的典型写照。反而思之,若将如此“一字千金”的诗词语言进行替换、增减和变更,再与原诗词进行比较,其艺术效果必将得不到凸现。下面,笔者就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词语言来感其情,晓其义,体其境,悟其旨,从而使学生真正领略到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许渊冲先生的古诗英译实现了他所提出的“三美”目标,他的翻译艺术精湛老到,炉火纯青,远非其“三化”之方法所能概括。文章拟对许先生在古诗英译方面的独特技法和策略进行小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诗词中有着姿态万千的艺术形象,也有着既一以贯之又丰富多采的思想艺术风格。这种思想艺术风格,展示了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华民族历史的、战斗的风貌。研究、认识毛主席诗词思想艺术风格的一致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是很有必要的。 对毛主席诗词的思想艺术风格,周总理作了十分精当的概括:“气魄雄伟,诗意盎然”(《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这种雄伟的气魄,盎然的诗意,正是中国无产阶级在中国现代历史舞台演示的“威武雄壮的活剧”的艺术缩影。毛主席作为这一伟大史剧的导演,他的诗词中反映出来的伟力,正是深深植根于无产阶级本身的。可以说,是阶级给了领袖以力量,领袖又艺术地反映了这个有力量的阶级。这也许是毛主席诗词思想艺术风格上第一个最为突出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祝廷远 《地理教育》2015,(Z2):58-59
一、诗情地理语言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载体,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最基本的工具;语言又是一门艺术,美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感到轻松愉悦、生动有趣。在教学中融入古诗词或自己创作的诗词语言,可使学生更好融入诗情画意的地理课堂,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王融雪 《海外英语》2014,(16):125-126
该文以许渊冲先生的诗词译文为例证,简要介绍了许先生的"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和形美以及它们在实际的诗词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常规敦学方法是:教师先让学生诵读全诗,然后再逐字逐句讲解字词,翻译诗句,分析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最后再让学生背诵全诗这种教法必然使优美的诗词被“肢解”成破碎的字词堆砌,丧失了诗词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长期下去,必然会使学生对诗词失去兴趣。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一门“杂学”。这门“集大成”的学问即包罗万象,又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也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形式。要做好翻译工作,既要通晓语言和翻译标准,又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教学在中师美术教育中具有美育和爱国主义文化传统教育的双重功效。而中国画在唐代以后的发展,有着与传统文化诗词相互融合的重要特征。诗词的文化涵义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应用诗词在教学中归纳、加强情感体验,即让学生获得“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艺术情境感受,又能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传统的热爱之情。前提,诗词与中国画共处中华民族这同一文化而有可能相互融汇贯通,在两者发展中有着共同的社会、哲学、伦理背景。相通的艺术规律性使彼此不断地交流渗化,诗词的介入使中国画除图像造型外兼得文字语言的感染力。在应用…  相似文献   

10.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当代翻译大家之一,为中国经典古籍外译的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许渊冲先生还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提出了“三美”、“三化”等翻译主张。在许先生的众多译著中,《西厢记》英译本秉承了他一贯的翻译风格,将“三美三化”等理念应用于实践中,在海外广受好评,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该文旨在通过例证来探讨许先生是如何在《西厢记》英译本中践行自己的“三美”理论,让译文达到音美、形美、意美,再现原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新诗既要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不断从时代潮流和新的生活中汲取活力,同时又要接通和保持与古典诗歌艺术的血脉联系,优化诗体结构,在革新旧体诗和摆脱诗体语言的束缚中建立新诗体格武。如何从艺术内涵的融会贯通上找出使古典诗词艺术转化为现代诗歌艺术的内在逻辑,确是中国新诗形武美学探讨的基本问题。本就从汉字的形、音、义一体的美学特征出发,围绕构成诗歌的“中国味”的主要因素——汉语诗歌的“象”、“韵”、“境”三个基本方面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诗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高度,其精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李白作为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其诗词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光彩。许渊冲先生运用“三美论”,即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对中国古诗词进行了翻译。文章以许渊冲先生翻译的李白诗词为例,分析“三美论”在古诗词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古典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在高中阶段的中国古典诗词教学,要让学生感悟品味诗词,探索领悟意蕴,体会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文章主要从把握意象、感悟诗情和提升素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多媒体技术为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打开了一扇多彩的门。巧妙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情感场”,可以在多种艺术手段的感召下,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启迪诗情,开启诗悟,怡情懿德。  相似文献   

15.
模糊语言理论为数字模糊语义翻译开辟了新的途径。英汉数字在民间语言和文学作品中具有模糊语义,重在表义、言情、显势。本文从英汉数字模糊语义出发,结合毛泽东诗词中“万”字的翻译探讨数字模糊语义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寄望于对模糊语言研究和模糊语义数字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文学翻译的“等值”是一种理想,如何使复杂的翻译,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的审美效果,使原作与译作在深层意蕴和想象意义上达到艺术的统一,译者的想象力是再现原文形象化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着重从文学翻译中想象这一审美心理机制的运作对翻译过程中审美效果的影响,探讨《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7.
对联又称为"对子",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然而对联语言的独特性却给我们的翻译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若从语用学理论为视角,分析在跨文化交际采用活的翻译对策,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联语言组织形式和源语中的文化意象,以达到传播对联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正>翻译中国古典诗词和翻译散文一样,首先必须吃透原文,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忠实地把原诗的意思表达出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须注意遵循归宿语言的语言规律,使译文与归宿语言的作品相比,尽管有某些异国色彩,但就语言而言却和外文作品一样规范,也就是说,译成外文的中国诗词,其外文应是地道的外文而不是中国式的外文。其次,译诗和译散文不同,译  相似文献   

19.
诗词中仿字摹句的“源”与“流”的问题,“流”是抄袭,“源”是创作。只有分辨源流,方能识得真伪,比较优劣和艺术功力的高下。对古典诗词探明源流、分出清浊后有三种情况。应提倡创造性地学习借鉴和培养独创性的“烧诗精神”。新诗创作也要分辨源流,领悟前人独创的精神,提高新诗创作质量。  相似文献   

20.
杨萌萌 《现代语文》2009,(12):93-97
汉语古诗词历史悠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诗词是最具汉语言特色的文学文本形式,不仅凝练高雅,而且意义深远。因此,诗词翻译的成功与否就在于是否准确地使原文意义再现。在翻译诗词的过程中,只有语言功能的对等、两种语言形式之间的相关同构体才能重现原文意义与风格。这样的同构形式便使得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的心理反应与情感体验与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的心理反应与情感体验达到了最大化的相似性。诗词翻译也就成功地传达了原文本的信息与意蕴。本文以苏轼词《江城子》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主要针对同构体在其文本翻译中的体现及作用进行对比分析,力求获得对同构传达意义的功能对等的深入阐释及其在诗词翻译中构建“同感”效果的重要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