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皎然诗论中的"作用"范畴一直被认为是针对诗歌构思而提出的。实际上,皎然的"作用"范畴应包括从构思至谋篇这一完整过程。它的出现,标志着诗歌创作走上自觉的道路,是对诗人提出的更高要求,是诗歌创作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2.
皎然在其诗论中标举自然为诗歌审美标准,其自然观强调诗人情兴的自然抒发、提倡千变万态的体势,重视艺术构思的作用,其自然观是经诗人千锤百炼后获得的一种艺术化的自然。  相似文献   

3.
皎然和司空图这两位处在唐代不同时期的诗论家,其诗论主张有着颇多相似之处及内在联系:不重视诗歌的社会内容,不反映社会问题而注重探讨诗歌的艺术特征、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如对诗之意境,韵味,风格的论述;自觉追求宁静淡泊的情思和境界,追求闲淡清雅、冷落寂寞的生活情调。反映出两人诗论思想倾向及审美趣味的一致性。从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身世、思想状况等方面反映出来的诸多相似之处可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的诗论主张诗歌要反映人民疾苦,强调诗歌的社会政治功能等其进步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其诗论与创作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作者诗论中由于过分强调诗歌的美刺比兴,对前辈诗人的创作成就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他写了许多表现"知足保和"思想的诗。白居易的讽喻诗还制格立法,虽然主题专一、鲜明,达到了他"塞言责"的目的,但格法一定,必然影响诗歌艺术构思的复杂性和对现实概括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5.
元好问28岁时凭着一个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独特悟性和对以往诗歌理论的审视,以其“书生技痒爱论量”的热情,创作了《论诗三十首》(以下简称《论诗》)。它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诗歌艺术主张,成为以诗论诗作品中的杰作。  相似文献   

6.
皎然继承了儒家中和之美的文艺美学思想,发展了儒家传统诗论中的"通变"概念,借用佛家的"中道"观提出"诗家中道"诗学观点,妥善处理审美过程中诸多相互对立的矛盾范畴,从新的角度拓展了诗歌审美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7.
皎然的文势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皎然的诗论,举其“势”论进行专门研究的并不多见。“真情,精思,奇势,险境,高格”可以概括皎然的美学观。他的“势”理论可谓追求奇险诗歌艺术的一种表现,极大地丰富了皎然的意境理论。  相似文献   

8.
作为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产物,皎然诗歌理论与俄国"陌生化"理论分别代表着中国唐代诗学、近代西方诗学的相关建树。通过比较的视野对两套理论展开研究,能够发现二者的理论生成逻辑均显示出由"言"到"意"的演进过程,作为外在符号存在的"言"往往成为影响内在性"意"的工具和手段。两套理论话语的具体建构来看又呈现出各自的特点,皎然诗论之"言"主要针对"为诗者",俄国"陌生化"理论则是关注"言"在艺术接受过程中对主体造成的影响。皎然诗论中将"自然"作为诗歌语言最高的美学追求,"陌生化"理论则倡导"新奇"的艺术表达形式。上述二者作为中西美学历史阶段中的特殊形态,彰显各自文化传统的同时所呈现出的共性特征,成为中西诗学比较研究的重要个案。  相似文献   

9.
严羽与诗味     
严羽是南宋的重要诗歌理论家,也是以味为审美中心的诗歌理论家。他在其诗论中虽未直接用味这个概念来统帅自己的诗论,但实质上提倡的却是味外之味,并且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诗人,评论诗歌艺术。他以兴趣这一概念作为味的重要标准,提倡别材别趣,主张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反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他以禅喻诗,主张妙悟。他的这些主张,对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有着重大与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诗论诗是我国诗歌评论的一种传统形式。姚莹的《论诗绝句六十首》是杜甫《戏为六绝句》与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的继承和发展。它对从诗经、汉魏乐府到宋、元、明、清的历代诗歌都有所论述,对各个朝代的主要诗人的创作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也有所评论。姚莹在这六十首论诗绝句,强调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赞扬了一些爱国忧民的优秀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形成了一种批判现实,暴露现实的诗歌创作理论,创建了新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将诗歌和政治、人民生活密切结合,这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他强调发挥诗歌的社会作用,主张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力求语言浅近平易,对于诗歌的通俗化起到了巨大作用。应辩证地看待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他强调诗歌反映社会现实,但在强调内容的真实性的时候,混淆了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界线。  相似文献   

12.
“诗言志”说是中国古代诗论的源头,随着它的发展与后人的不断丰富,成为中国诗论的价值导向,塑造了中国诗歌的道德品质,规范着历代文人作诗、评诗.本文力图从“诗言志”内涵及其在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诗人以诗“言志”形成的含蓄的文化道德传统、读者以“志”读诗塑造的忠君爱国的道德观念三个方面,论述“诗言志”对诗论的影响.这种影响支配着人们对诗歌的价值追求,成为中国诗歌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形成了中华民族讲究独特且优良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诗论在对待学问上存在着一个辩证的结构——作家既要有丰富的学问,又要将学问不著痕迹地熔炼进自己的主体情志之中。皎然"作用"说凸显了这一点:"诗有六至"、"诗有四深"、"诗有四离"把作家的学问、思致看作创作得以展开的质的规定性;"不用事"、"作用事"等五格论诗体制表面上看似乎排斥典故等学问,但深层次上却要建立以作者情性为本、学问为辅的文本秩序;十九字论诗中对"意"的突出进一步把文本中显现出来的"境"落实为理想的审美范式。可以说,皎然诗论中的学问观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中国古代诗论,一方面它是魏晋以来学问观的总结,另一方面它又是清代"重情"诗论思想的立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明清鼎革之际,归庄从文坛党同伐异的门户之争中挣脱出来,提出"两不幸"的诗论观,强调人品对诗品的定性作用,要求诗歌表现真性情,并认为如果诗歌能"得江山之助"则更佳。归庄的诗学主张,是立足于当时诗坛状况对前人作出的一种历史反思,代表了遗民诗人群体的共同审美趋向,也体现了明中后期狂放疏朗向清初渐次平实的文坛风气的嬗变。  相似文献   

15.
皎然的诗论中关于意境论的建构不仅在唐代诗论中极具代表性,而且在整个中国诗歌理论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其意境理论中,皎然将禅之心境、道之意象、儒之比兴综合起来论诗,对后世意境理论的发展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七月诗派中,阿垅以诗论的写作闻名于世。建国后,他的诗歌主张不断遭到批判。论文通过梳理阿垅诗论的核心观点,还原其本来面目。阿垅主张诗歌应该拥抱社会政治斗争,但同时又应该尊重诗人的主观精神。从其社会政治诗学出发,阿垅提出了关于诗歌形式的力的排列、力的节奏的观点,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而非乐音的。其诗论的内在紧张关系是时代诗学话语紧张关系的反应。  相似文献   

17.
归庄作为明清之际的一位重要诗人,其诗学思想独树一帜。"以人论诗"就是其最有代表性的诗学理论,是对孟子"知人论世"说的进一步发挥和创新。他主张先论其人,后观其诗,把人品置于诗品之前。与之相联系,他"以人喻诗",推崇气节,诗歌讲究"气、格、声、华",提倡"真性情",主张恢复风雅传统。在清初的诗论背景下,其诗论有着强烈的时代色彩,对当时的士风、诗风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唐诗僧皎然在其诗论专著《诗式》、《诗议》、《评论》中,极力提倡自然的美学准则,对当时以及后世的诗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幼年即得皎然作诗指点的刘禹锡,在继承皎然诗论中自然美学趣向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诗歌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9.
读诗,不能不欣赏诗歌的语言. 诗人臧克家说过,诗人写诗,在语言的推敲上"应该像一个贫穷的老太婆那样叮当作响地敲打她那每一个不容易得来的铜板,而不能像一个浪荡的公子哥儿那样任意挥洒他手中的金钱".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同时,诗歌的意蕴又是极其丰富的,中国古代诗论有"境外之境、味外之味"之说,追求"以片言明百义"、"句绝而义不绝".因此,诗歌尤为重视语言的表现:一方面,要通过选取和谐、表意丰富的词语要素创设意境;另一方面,要借助词语要素的矛盾,语言与文学的其他元素之间的对峙、冲撞,从而加大语言的容量,增浓语言韵味,开辟诗歌的想象空间,也就是闻一多先生所讲的"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极力标举的诗歌审美标准是自然,即诗人以自己的情兴为依据,而随着情兴自然抒发造语取势,同时又提出了诗歌创作过程中要经过苦思,并且这种过程要至难至险。皎然提出的观点看似矛盾,实则不然。皎然认为诗人创作过程中要苦思,达到的结果是诗歌审美的自然,形成苦思和自然的统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诗人创作要苦思;不同读者鉴赏要自然,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形成一个链条,达到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