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报纸宣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些颇费思忖的问题:某项政策是早点宣传好还是晚点宣传好?某个热点问题是从宏观角度报道好还是从微观角度报道好?某种社会现象是一般议论好还是深层剖析好?某篇批评稿件是来文照登好还是有所保留好……凡此种种,归根结底都有一个如何把握好“度”的问题。把握好报纸宣传的“度”,不仅仅是稿件处理技巧问题,还是关系到舆论导向、宣传基调的政治性、政策性问题。因此,把握好“度”是报纸宣传中必须看重和练好的基本功。根据大局需要确定宣传节奏的急缓与报道材料的取舍。我们的一切工作包括报纸宣传,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如何加快与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如何维护  相似文献   

2.
这次会议讨论的主题很重要,也很好。“在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情况下,怎样搞好农民报的精神文明宣传?”这个问题提得很及时,富有时代气息,确实是当前需要很好解决的问题。现在我讲两个问题,一个是精神文明的宣传是报纸宣传长期的重要任务;再一个是农民报如何搞好精神文明的宣传. 精神文明是报纸宣传长期、重要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3.
报纸读者的逆反心理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消除,问题在于创造消除的条件。条件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报纸宣传本身。我们在报纸宣传上是怎样注意消除读者的逆反心理的呢?第一,不造假。“四人帮”控制新闻阵地,制造了大量假报道,是读者对报纸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假作真时真亦假”——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来,我因工作关系经常下基层,确实感到有一种消极的社会风气,就是为四化积极干工作的人受孤立、受嘲弄。作为党的报纸,怎样为解决这种消极的社会风气而努力呢?我注意看了一些报纸,感到沈阳日报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沈阳日报早在今年第一季度就注意了这个问题。在3月9日《沈城论坛》专栏里发表的《为啥一宣传就“臭?”》十分有针对性。8月份中共中央有关文件下达之后,沈阳日报注意从正面为主做了连续报道。比如:  相似文献   

5.
地方报纸究竟怎样进行理论宣传?如何把理论宣传同其他宣传一样进一步搞活?这是我们在办报实践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之一,值得研究、探讨. (一) 如何看待省报的理论宣传?近几年来,有的同志认为,报纸是为人们提供新闻信息,评论代表办报者的声音,理论文章似乎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也有的认为,理论文章读者少,“票房价值”不高,意思不大.读者也确实对我们某些理论文章反应淡漠.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省报便压缩了理论宣传的版  相似文献   

6.
经济新闻是报纸国内宣传方面的主要内容。近几年来,很多报纸在经济宣传方面,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也确实有些经济新闻,读者不爱看。怎样改变这种情况呢?我是一个搞农业报道的,关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的宣传,感到需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要正确地理解经济新闻的指导性。这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经济新闻写得  相似文献   

7.
报纸读者的逆反心理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消除,问题在于创造消除的条件。条件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报纸宣传本身。我们在报纸宣传上是怎样注意消除读者的逆反心理的呢?第一,不造假。“四人帮”控制新闻阵地,制造了大量假报道,是读者对报纸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假作真时真亦假”——在逆反心理状态下,而今报道明明是真实的,读者有时也会怀疑是假的;偶尔发生失实现象,他会说:“看,还在造假吧!”几年来,我们注意到了读者的这种心理状态,因而在报纸编辑工  相似文献   

8.
新闻报道工作怎样为“四化”建设服务?怎样提高报纸的宣传质量、特别是经济宣传的质量?怎样掌握新闻工作的规律性?这些已经成为报纸工作急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四川日报于最近成立了新闻研究所,将从基础工作做起,加强新闻理论和业务研究,培训年轻的编辑、记者,促进报社编采人员加快提高业务水平,推动改进报纸工作。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报纸为谁服务?我们将为读者提供怎样的产品?这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了解我们目标读者群体的需求,二是依靠我们适销对路的产品吸引目标读者群体。深度报道是越来越多读者关注的“点”,而这个“点”则是我们报纸打动读者的突破口,而如何将深度报道做得“举重若轻”,如何做  相似文献   

10.
“衣食住行”问题,是人生大事。如今报纸关于“食”的报道多起来了,也经常化了。不过,怎样把这项报道搞得更实际些,尚有待于改进。不时听到读者反映,一些报纸有关吃喝问题的报道,“花哨”似有余,“实在”似不足。饮食业不少老店铺恢复老字号、地方小吃保持传统风味……报纸都很注意宣传了,顾客的感觉却总是“名实不符”,且有的差距甚大,就埋怨“报上吹牛”。市场上出现了  相似文献   

11.
日本报刊怎样搞好农业宣传?前些日子,我带着这个问题访问了关田范雄先生。他曾在《每日新闻》社长期从事农业报道,有丰富的经验。关田1948年进入《每日新闻》社时,由于二次大战后,农业在日本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所以办报人的眼睛都盯着农业这个“大户头”,把搞好农业报道,吸引众多的农民读者,作为报纸的竞争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衣食住行”问题,是人生大事。如今报纸关于“食”的报道多起来了,也经常化了。不过,怎样把这项报道搞得更实际些,尚有待于改进。不时听到读者反映,一些报纸有关吃喝问题的报道,“花哨”似有余,“实在”似不足。饮食业不少老店铺恢复老字号、地方小吃保持传统风味……报纸都很注意宣传了,顾客的感觉却总是“名实不符”,且有的差距甚大,就埋怨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人们常说,报纸是“社会的镜子”。对于国际社会,报纸应该怎样反映?70年代的末期,以第三世界为主的许多国家指出,世界上存在着国际信息交流极不均衡的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曾提供了讨论这个问题的机会。至今,这个问题在国际上仍引起极大关注。身负国际信息交流和国际报道重任的报纸,应该怎样从事国际新闻报道?为了给国际通信的讨论提供具体的数据,日本新闻协会研究所和美国夏威夷的东西方中心——文化交流研究所共同合作,选择了14个国家和地区的29家报纸、5家通讯社(日、美、印尼、马来西  相似文献   

14.
怎样“引导人”?史占旗一个时期以来,有关明星的报道成为某些报纸宣传的重头戏。秘闻、隐私铺满纸,文字、图片一起上,热热闹闹,熙熙攘攘。当然,明星的奋斗生活、艺术成就,不是不可以宣传,但有的记者和报纸,却热衷于渲染明星的个人生活和婚恋。甚至有的对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开放报道要抓好“四度”王幼飞开放报道如何搞好?这是报纸宣传中的一个重要题目。作为地方报纸,特别是内地的地市报纸来说,这更是一个不容易做好的难题。根据几年来我们在报纸宣传中的实践,感觉到要搞好开放报道,须注意抓好“四度”。一是高度。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对世...  相似文献   

16.
来一个突破     
不少同志提出:报纸的经济宣传要有个突破。随着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面对我们报纸经济宣传的现状,这确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怎样才算突破?这不是光靠增加经济宣传的版面,或只是在版面上突出安排经济报道所能解决的。这主要取决于报道的思想性、指导性,要使报道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我们当前经济报道中有两个比较突出的问  相似文献   

17.
因是报人,近水楼台地便有了好几份报纸在手里,办公室里又订有多种“外报”,花花绿绿一大堆.留心看看,现在的报纸是越办越厚,越办越花哨,记者的稿子也是越写越长,越写越“生动”,翻开报纸,确实是满篇的热热闹闹,如果埋头进去,几个小时出不来,但仔细想一想,又看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8.
编辑是一张报纸的最后把关人,把关不严,就可能会出现问题,并且让问题见报,造成危害。问题的性质不同,有政治性的、有事实性的、有知识性的、有技术性的。如果编辑是一个严肃认真的人,那么问题就可能减少到最小程度,甚至杜绝。如果麻痹大意,就会错误百出。 怎样把关?关键的是编辑要掌握好“度”。所谓“度”,是指任何事物的量都有一个界限,一旦超越,性质就会起变化。新闻宣传影响着读者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宣传内容适度,就会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目的,有助于激励群众奋发向上,不断进步;反之,就会起到副作用。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编辑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认真把关,努力掌握好“度”。 报道成绩要留有余地。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宣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人的经验和成绩,应一分为二,不宜把话讲得过头、过足。话讲得太满的,更要多加斟酌。这就是说,宣传成绩要讲“度”,把握好分寸,实事求是。某报宣传一个镇推广示范油菜新品系“华杂3号”情况的报道,称该镇“是全国唯一一家对比反差试验成功的乡镇”。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别较大,没有全国性权威机构的可靠评审验证,能说“全国唯一”的过头话吗?因此,宣传报道成绩应该留有一定的余地,应客观地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9.
怎样使经济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兴趣,既能对实际工作起指导作用,又能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这是报纸宣传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这里,我们就这个问题谈一谈初步体会。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以一年来的三组重点报道为例,作一个剖析。一组是商业“百花奖”,就是现在正在开展的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和豫园商场(简称“三街一场”)最佳商店、最佳营业员评选活动的报道。电影“百花奖”评出的是最佳主角、最佳配角、最佳导演等等,如今商业战线也来评选最佳营业员、最佳服务员、最佳商店,这确是一件别开生  相似文献   

20.
提起典型报道,也许不少人会有这样的怀疑或抵触心理:“这是真的吗?”或者“这个典型高高在上,不可信”等等。这也难怪,因为,向来“典型引路”、“典型推广”的报道方式是党报传统的宣传模式,在舆论引导上确实发挥了特有的作用。然而,这种自上而下机械“灌输式”的传播方式,政治说教色彩太浓,脱离了读者的生活实际,违背了新闻报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规律,而且在报道过程中往往片面夸大或拔高典型人物,出现了一般化、面目雷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