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媒》2014,(19)
正9月9日、11日、12日、15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人民论坛》栏目陆续刊发四篇署名评论:《"悬疑新闻"当休矣》《向"悬疑新闻"说不》《警惕"悬疑新闻"背后的"标题党"》《谁是"悬疑新闻"的推手》,痛批"悬疑新闻",这既让"悬疑新闻"成为网络热门话题,也引发了新闻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解读。而事实上,"悬疑新闻"只是"标题党"的表现之一。"标题党"的存在由来已久,故弄玄虚、  相似文献   

2.
正稍有新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线",是新闻传播活动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之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对时效性的追求越来越高,"抢发新闻"已成为媒体间竞争的日常活动。但各媒体在"抢发新闻"的同时,却可能忽视新闻的"生命线",导致演变成传播虚假新闻的结果。以2013年几家新闻媒体"抢发新闻"导致的虚假新闻为例。2013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正大规模打击网络谣言的不法行为之际,  相似文献   

3.
正全媒体时代,无论是新闻采写角度、深度,还是新闻采写的思想、情感,一些地市级党报不同程度地存着这样那样的"新闻遗憾"。这样的"新闻遗憾",不仅会降低地市级党报的竞争力,还会弱化权威性。尽量不让新闻留遗憾,地市级党报需要打造新闻升级版,铸就"地气新闻",深挖"背后新闻",汲取"本质新闻",展现"前瞻新闻",营销"思想新闻"。"新闻遗憾"在实践中的表现"慢的遗憾"——主要表现在判断新  相似文献   

4.
"说新闻"是在新闻规范播音的基础上,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地展现新闻播音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通过主持人独特的感情,努力把新闻原则的刚性与语言表达的弹性融为一体。在电视民生新闻中,"说"作为自然的语言传  相似文献   

5.
现场新闻除具备一般新闻的特点外,还具有与其他新闻形式不同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四化"、"三准"。现场化。新闻作者通过对现场的具体采访、描写,让新闻尽可能地再现现场,从而产生呼之欲出的效果。形象化。现场新闻要抓住新闻事实最突出的特点,将其有形的客体更加直观化、具体化。记者要用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事  相似文献   

6.
陈钢 《新闻知识》2015,(3):107-108,96
在突发事件、重大活动、热点问题、重大调研等"显性新闻"之外,围绕新政策、新趋势、新民情等"隐性新闻"开展日常就地调研挖掘新闻,是媒体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能否抓住机遇把"大新闻"做出"高大上",是记者职业素养和水准的体现,同样,在表面相对平静之下让日常"小新闻"出彩,也反映着记者的发现力、采集力、写作力。根据笔者多年新闻工作体会,让日常就地调研不断"出彩",一要克服审美疲劳、保持职业热情,二要坚持"走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传播理论界,关于"硬新闻"和"软新闻"内涵的区别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媒介也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进而让新闻理论的论述开始慢慢清晰起来,新闻理论的类型之间的区分也更加明了,对于"硬新闻"和"软新闻"之间的界定也开始变得明确起来。所谓的"硬新闻"就是指实效性比较强的新闻事件,而"软新闻"则是代表着对于实效性要求并不是非常高的非事件性的新闻,也就是说,当前关于"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内涵界定主要是从实效性和新闻属性两个方面来区分和界定的。对于新闻实践而言,弄清"硬新闻"和"软新闻"之间的区别和各自的内涵,对于新闻报道和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说新闻"改变了观众、听众对于新闻播音的刻板印象,主持人极具亲和力的风格和伴随性的语言态度,使"说新闻"引起了观众、听众很大的兴趣。其实",说"的这种播报方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说新闻"的表层形式,而且还在于从便于观众、听众理解的角度出发,调动主持人的储备,发挥自身的优势,使新闻事件本身的要点及前因后果的脉络更为清晰,这种解释性的传播更好地帮助观众、听众接收信息。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说新闻"以传播的互动化、节目的创新性、语言的生活化、观  相似文献   

9.
陈万怀 《今传媒》2010,(4):89-91
"说"新闻和"播"新闻同为当前广播、电视媒体新闻播报的两种不同方式,特别是"说"新闻,因其独特的新闻播报方式,获得了听众和观众的普遍认同。同为新闻节目的播报方式,新闻内容、听众定位大致相同,然而,其各  相似文献   

10.
顾玮 《新闻战线》2012,(10):101-103
专副刊的立身之本在于"慢新闻"。所谓"慢",是做深度,深度锻造品牌,深度决定影响力。经过"1+x"的再度发酵,提炼出比"快新闻"更全面、更深入、更系统、更有内涵的新闻产品,这正是"慢新闻"的制胜之道。  相似文献   

11.
正"说新闻"出现以前,在新闻播报方面,"播新闻"处于一枝独秀的状态。当陈鲁豫在《凤凰早班车》里开始用平实的语言来讲述新近发生的事件时,她就此成为国内"说"新闻的第一人。她后来回忆说,当时"说"新闻,是因为早新闻强调实效性,来不及编稿,没想到成了一种新的新闻播报方式。很快,"说新闻"因其语言口语化,样态不受限制、语体结构松散等特点受到媒体的认可和受众的欢迎。一时间,说新闻、聊新闻成为各电视台看好的"法宝",竞相在早间、午间、晚间辟出"试验田",有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湖南卫视《湖南晚间新闻报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说新闻"还是"播新闻"都是新闻播音员播报形式的具体表现,因此,不管是"播新闻"还是"说新闻,"在驾驭节目时具备了足够的"功力",并能根据节目的定位和表现形式在播、说、评、访的主持形式和风格上因势利导,形成个人的人格化、个性化的特点,为广大受众所接受、认可,就是一个成功的传播者。将这些不同的形式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地运用起来就是一个成功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3.
2009年底,台湾《苹果日报》推出的"动新闻"在新闻伦理方面受到了业界、学界的广泛谴责。然而,技术是中性的,跟随传播科技日新月异,在应对新媒体数字汇流的大潮时,报道者应该更多的思考如何将这种可视性强、报直观的技术手段与制播新闻相结合,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新闻报道事业进入全新的发展时代,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为载体的各类新闻如雨后春笋,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量激增。本文主要使用文献分析法,结合笔者赴台交流学习的亲身体验,重点分析"动新闻"的发展空间和台湾地区给与大陆的借鉴。传媒机构应当在符合"新闻伦理"的前提下,规范"动新闻"的使用,使其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传播新闻正能量,为受众带来视觉新闻时代的新体验。  相似文献   

14.
新闻定义外延的再一次扩张,正是在"悬疑新闻"大量出现在媒体后,首先引起业界再一次对新闻定义的重新认知.没有发生或尚未证实的事实,众说纷纭而尚未定论的事实,可被媒体当作"独家新闻"、"重要新闻"向受众海量传播.而受众对"悬疑新闻"的信息冲击,不仅没有排斥,而且还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作为新闻传播的业者,还能说"悬疑新闻"不是新闻吗,还能对此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15.
牛光夏 《青年记者》2012,(24):76-77
"说新闻"目前已经在电视新闻类节目中占据了颇为重要的位置,谓之半壁江山一点也不为过。越来越多的新闻栏目给自己定位为"说"、"侃"、"聊"、"拉呱",仿佛都想摆脱原来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挤进时髦的"说新闻"之列,仿佛新闻类节目改革制胜、赢得受众的法宝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6.
“传媒预警”与“预警新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警新闻"是与传媒的预警功能相伴而生的."传媒预警"是因,"预警新闻"是果;"传媒预警"是里,"预警新闻"是表.  相似文献   

17.
辩证法强调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处理新闻的"动"与"静"关系也是如此。新闻有动态新闻、静态新闻之分,这是对两种新闻的表现形式之表述。如何处理好这两者关系,做好新闻,也是新闻记者的一个重要素养的体现。有的记者采取动态采写方式对待静态新闻,有的记者采取静态采写方式对待动态新闻,有的则采取两者的有机统一,种种方式,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8.
新闻的发现属于"无心插柳",而采写新闻精品离不开"有意栽花"。新闻策划即是一种"有意栽花"。新闻策划须"三管齐下":增强创优意识、把握舆论导向、讲究宣传艺术。增强创优意识增强创优意识,即致力于运用科学分析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各类新闻现象,运用基本理  相似文献   

19.
全国新闻战线正在深入开展的"走转改"活动,在实践中体现出了与民生新闻的天然亲和力。作者以《甘肃日报》"走转改"活动为例,深入分析了"走转改"活动与民生新闻的内在关系,是实践者较具学理色彩的一篇文章。全国新闻战线正在深入开展的"走转改"活动,是中央从全局高度出发,引领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活动。在实践中,"走转改"体现出了与民生新闻的天然亲和力。各媒体开办的"走转改"专栏基本就是民生新闻的专栏,专栏报道就是典型的民生新闻报道。《甘肃日报》500余篇"来  相似文献   

20.
2015年的"两会"报道发生了明显的系统性变化,融合新闻成为媒体运作的主流和内容形式的主体。随着融合新闻平台对新闻生产流程的再造、融合报道技术对受众互动体验的刷新,以及融合报道样态对时政报道范式的变革,中国时政新闻进入了"新常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