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教师职前培养主要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职前培养在教育理念、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以及职业伦理教育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基于基础教育的需求,从现代教育理念的树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等方面对教师职前培养进行改进,可以使教师职前培养与基础教育有效对接,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关于构建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及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国师范教育传统的培养体系与模式已受到冲击,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培养适应现代社会与教育发展需要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师资,特别是培养本科学...  相似文献   

3.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及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国师范教育传统的培养体系与模式已受到冲击,高等师范教育面向新世纪,培养适应现代社会与教育发展需要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师资,特别是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育师资,已成为我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拟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培养理念的角度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高等师范化学教育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一系列挑战,作为培养教师主要阵地的高等师范教育,怎样认识和应对教师教育面临的新形势,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积极进行改革,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下高师人才培养薄弱环节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调查了广西师范大学等10余所高等师范大学的学生对当今高师人才素质培养薄弱环节的评价状况。发现在全面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高等师范教育在人才素质的培养上已经滞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体现在我国当前高等师范人才素质培养的最薄弱的环节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之后依次是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及高尚的人格塑造。同时,教师与高师毕业生的两级群体对高师人才素质培养薄弱环节的认识也存在着异同。  相似文献   

6.
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高等师范院校发展的重要组成.该文着重谈了新时代对人才培养和基础教育师资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如何培养自己的师资队伍以及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如何培养未来基础教育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7.
谈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未来合格教师的重任。世界各国的高等师范教育都十分重视对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注重开展反思性教学研究。基于目前我国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只有加强和重视在校期间职前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才能缩短成为“专家型”教师的时间和满足基础教育新课程所需的新型英语教师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型”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基础教育新一轮新课程改革对新型师资规格的需求,总结了当前部分高师院校进行的综合型教师教育改革试点的状况,提出了构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求,特别是适应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综合型"教师培养模式,包括主辅式、整合式、分—综式(专升本)培养模式等。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基础教育新一轮新课程改革对新型师资规格的需求,总结了当前部分高师院校进行的综合型教师教育改革试点的状况,提出了构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求,特别是适应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综合型"教师培养模式,包括主辅式、整合式、分—综式("3+2"专升本)培养模式等。  相似文献   

10.
根据当今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等师范院校要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以培养创新型教师为指向 ,通过构建素质教育平台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课程体系等方面 ,积极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创新型教师的培养还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 ,高师院校要建立现代教学管理制度和多元化评价制度 ,而社会要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在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大框架下,教师教育的质量严重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发展。目前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基本技能偏低,难以适应迅速发展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做好教师教育工作,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以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推进中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进程,这是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当务之急。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完善教师教育体系,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我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2.
王坤  段作章 《煤炭高等教育》2006,24(3):13-15,21
我国高师培养模式是伴随着近代学制的诞生而建立起来的,大体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变化:定向型培养模式的确立——非定向型培养模式的尝试——由定向型向混合型培养模式的过渡和发展。高师培养模式的演变对当前高师改革有深刻的启示:树立师范教育的国家意识,正确认识高等师范教育的性质与使命,是高等师范教育健康发展的思想基础;关注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全方位地服务基础教育,是高等师范教育的生存基础;提升学术性和师范性,彰显师范特色,是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个性基础;有为才有位,坚持与时俱进的品质是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一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的角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谈如何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不论专业课、文检课、实验课,还是课外活动、教育实习等,作者把握住了一个根本,联系实际,努力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文章分三部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把握师范院校教改方向。探索英语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基础教育英语教师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研究”项目课题组对河南省6所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了调研。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定量分析,调查基本反映了我省高师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尤其是建国以来,所确立的定向师范教育体系,源源不断地培养了一批批的教师,在支撑我国的基础教育、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正全面、深入地推进。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在教师,因为教师是新课程的一线实践者。因此了解新课改对师资培养的需要与要求,尽快培养既能适应又能促进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直至成功的师资,是师范院校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和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16.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自开办以来 ,受到了全国基础教育战线广大教职员工的欢迎 ,这不仅对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和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供了长远的保障 ,而且还加强了高等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 ,使高等师范院校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能够对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在进行培训和提高方面做到了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件、有要求、有层次。同时 ,在如何提高基础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方面也为高师院校提供了一个研究和学习的机会。目前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已成为高师院校研究生层次培养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高师中文教育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策略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师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高等师范中文教育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师素质的最初建构。因此必须尽快建立起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素质要求相适应的高师中文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18.
论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与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和教师教育本科化、综合化、专业化趋势的日见明朗,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学科体系与新课程结构的建立势在必行。师范院校要加快改革步伐,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优化教师教育教学内容,建立新型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以培养大批有道德、有理想、厚基础、宽口径、有自我发展潜能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  相似文献   

19.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其中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做出了详尽的规划:“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育方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如今的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是否能够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此,我们对广州市3所高等师范院校343名参加过教育实习的大四毕业生的教育观、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状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师课程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大成 《天中学刊》2008,23(1):123-12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高等师范教育在课程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课程内容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相适应,专业划分过细,课程结构比例失调,课程评价单一等突出问题.高师院校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突出人才培养规格的综合性,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适应性,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强化实践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