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社会科学学术信息是社会科学研究最主要的信息类型。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科学学术信息的组织和分布均显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本文在分析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社会科学学术信息的获取策略。  相似文献   

2.
学术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在于综合定性和定量方法建立学术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学术网站自身的特点,采用网上特尔菲法进行专家调查以确定学术网站评价的各项指标,并利用基于指数标度的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从而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学术网站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选择若干学术网站作为评价对象,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结合本次评价研究的结果和学术网站的发展趋势,为学术网站的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学术评估的概念、作用、以及目前常用的两种学术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归纳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学术评估的特点,并就其体系构建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看法,认为我国的社科学术评价体系将会呈现出从专家评估走向多元主体评估、从单维度评估走向多元标准评估、从数量技术评估走向多种方法综合评估、从阶段评估走向全过程评估等多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姜春林  刘则渊 《情报科学》2006,24(9):1343-1347
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17种重要期刊为样本,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为主要统计分析工具,从历时态角度对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引文峰值、被引半衰期作了计量分析。提出,科研评价中利用引文方法时,应根据学科被引的时间特点选择不同的时段。对于文史哲等学科成果的引文评价时间可选择成果发表后的5—8年后进行,而经济学等应用性较强学科在3-5年后为宜。  相似文献   

5.
略论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对象之一。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具有自身的特点,在管理上的要求、方法、内容、措施都有所不同。但是,我们的科研管理工作,很少注意这种不同,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殊要求,导致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管理工作产生了一定偏差。对此,有必要进行辨析。 计划和学术的关系 任何管理工作都离不开计划,科研管理也是一样。能否搞好科研管理,计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计划,包括具体的项目计划、整体的长远规划,都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计划往…  相似文献   

6.
韩红 《现代情报》2005,25(6):42-44
中文个人学术网站近十年的积累,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本文在简要描述中文个人学术网站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153个中文个人学术网站为例,对其现状进行了相关的数据分析,并探讨中文个人学术网站的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由于人文社会科学没有自身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自然科学的评价方法尤其是量化管理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中。量化管理的确是科学管理的一种方法,但它在被运用到人文社会科学时,呈现出简单化、单一化的趋向,学术管理者对它所能起的作用往往有过高的期望值。这既不完全符合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运行规律和目的,也不完全符合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学术网站的定性评价方法,探讨人工神经网络在网络资源评价指标的应用。方法:结合前期研究结果,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软件SNN处理原始矩阵数据,筛选优质网站,记录各指标的重要性(Rank)值。通过对原始调查表矩阵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此指标体系及权重评价调查表中的30个学术网站,并将网站的总得分与其对应PageRank值作相关分析。结果:通过SPSS对加权评分表中的矩阵数据作聚类分析,得出网络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多次运行SNN中的IPS,入选29个优质网络,记录了指标Rank值比例,即权重值。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应用本研究指标体系及权重评定网站所得总分与PageRank值相关性较好(r=0.569,P〈0.01)。结论:此指标体系可作为评价学术网络资源的定性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信息需求类型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行东 《情报杂志》2000,19(6):90-91
站在信息学界“大情报”的角度,将当前社会科学信息用户的需求划分为社会科学之科学信息需求和社会科学之社会动态信息需求两种类型,并在分析两种不同类型的基础上对两种不同需求类型特点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Internet上的免费Medline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介绍了不同网站提供的Medline医学文献数据库的特点,并加以比较分析,提出了选择和应用不同网站提供的免费medline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帮助用户用好网络上的medline。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基于数据科学与情报学领域的密切联系,对数据科学任职要求知识进行深入挖掘,有利于掌握社会对于情报学相关领域人才的需求,从而完善情报学教育的培养方案,帮助实现社会需求与高校教育的良好对接。[方法/过程]文章采集了国内主流招聘网站中数据科学相关工作岗位的招聘信息,并对数据进行解析、去重等清洗工作,对招聘信息中的任职要求实体进行人工标注,比较了LSTM,BiLSTM-CRF和BERT三种深度学习模型应用于实体识别的效果。[结果/结论]结果表明,BiLSTM-CRF模型对任职要求实体的识别效果最好,相较于其他两种深度学习模型具有一定的优势。文章根据抽取出的任职要求实体从实践能力、学历要求、脚本语言、数据处理、综合素质等方面总结了目前情报学人才应当具备的技能和素质,并由此提出了针对情报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价值观呈现出新的特点,对大学的科技活动产生双重影响。同样是受到功利主义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但由于学术界的内在文化的差异和体制的不同,功利主义的社会价值观对英国、美国和中国的科技活动造成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功利主义的社会价值观与功利性的学术文化内外结合、共同影响,是我国大学科技活动中急功近利行为的文化根源。因此,需要重建社会价值体系及学术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建立权威、专业、涵盖范围广泛的科技期刊导航网站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从作者、读者以及期刊发展的需求分析入手,阐释科技期刊导航网站建设的必要性,借鉴已有的网址导航网站,对学术期刊导航网站的建设内容与方案进行分析与思考。[结果]提出了科技期刊导航网站在初期建设阶段和后期建设阶段所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就网站架构、网站版本等方面提出了初步建设方案。[结论]提出了"导航式"科技期刊网站建设的初步构想,可为学术期刊网站的丰富和发展提供启迪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3 -2010年度《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从学科视角,对我国区域社会科学研究的论文成果产出量进行统计归类.建立了绝对优势指数、相对优势指数和进程指数,从绝对优势、相对优势和发展进程优势等3个方面对我国区域社会科学学科优势进行分析,得到我国区域社会科学的绝对优势学科、相对优势学科和发展进程优势学科的数量和种类是不同的结论,以期能够对我国区域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方向提供理论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研究,引起了学术界与科研管理人员的浓厚的研究兴趣,彼此纷纷从不同的视角对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当前,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建构意义、建构基础、建构原则、建构困境、理论框架等五个方面。从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研究的发展轨迹来看,目前,经过学术共同体的集体努力,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研究经过了一元化的定性评价或定量评价的阶段,逐步进入了采取多种评价指标相结合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阶段。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我国科学普及网站发展的现状分析入手,以中科院科普网站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了国内科普网站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优化国内科普网站工作的策略,旨在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科普网站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聚焦陕西省14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数据,分别从获奖总量等级分布、获奖成果所属类别、获奖高校研究竞争力、获奖成果学科分布等维度进行分析,总结近年来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建设发展成效,为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获奖成果数量经历了高峰期、波动期和稳定期3个阶段,评奖体系对具有学理深度和学术厚度的高水平、高等级研究成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对策建议类研究成果日益受到重视;相较于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获奖成果数量相对偏少且获奖等级不高,而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成果逐步凸显。基于分析结果,提出推动在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包括进一步强化研究成果的创新质量、学术贡献和学科特色;提高调研报告类成果获奖占比;培育和产出更多具有原创性、引领性的研究成果;推动构建多元化的学术话语体系等。  相似文献   

18.
科学文化本质上是一套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遵循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其影响所及远远超出科学共同体本身,对于塑造现代社会、促进科技发展乃至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在科学文化的形成与演进过程中,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从小众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嬗变,普适原则基础上呈现出的民族特色,无不彰显着科学文化的强大张力,进而对于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家有义务着力培育并弘扬科学文化,而科学文化研究也应该适度地把学术研究与政策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科技界、学术界乃至社会公众必须共同担当的时代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