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告别"南京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是全国报业大战最惨烈的城市之一。一个总人口600万、市区常住人口不足300万人的城市,最多时每天有10种日报出版。经过一段时间的洗礼,现在还有6家都市报,包括《南京晨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金陵晚报》、《江苏商报》、《江南时报》。另外,作为党报的《南京日报》也改版为“都市型党报”,进军市场零售。  相似文献   

2.
《汉书·艺文志》中的"六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自《周官》的“六书”是指六种字体,刘歆为求“造字之本”而以“象形”等六种条例解之,这和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取向有关。而其“书”有“六”,则密切关乎刘歆的术数思想。《说文》等质实因袭“六书”说,遂致“转注”有其例而无其字等诸多凿枘。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之窗》江西专题节目第九届评奖3月15日在南昌揭晓。获得江西省优秀广播外宣作品一等奖的是:萍乡台《“李六国”的故事》,省台《古河道的笑声》;获得二等奖的有;宜春台《靖安农民爱写诗》,景德镇台《女子瓷乐队》,吉安台《大山里的书屋》,赣州台《叶人定和他的“教儿经”》。还  相似文献   

4.
刘芳 《新闻记者》2003,(5):54-55
《十日谈》是《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的一个名牌栏目,其栏名取自卜迦丘的世界名著《十日谈》,设栏的初衷是:围绕一个主题,连续十天左右请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天说地。自《新民晚报》1982年复刊《十日谈》便创办,每日连续不断,迄今为止已“谈”过近八百个题目,内容五花八门无所不包,作者从平头百姓到两院院士,文笔或诙谐或庄重或质朴,近八千篇文章使《十日谈》成为《夜光杯》每日不可或缺的一道“招牌菜”,并且获得了2002年中国报纸副刊年会优秀栏目一等奖的荣誉。然而作为编辑,我们的困惑也随之而来:一二十年来,我们能想到的《十…  相似文献   

5.
《呼声与要求》专栏是《河北工人报》的传统专栏。自1984年创办到今已有十年了,它已成为全省600多万职工的“老相识”,深得大家的支持与厚受。每天我们都收到不少指名寄给本专栏的来信与稿件,每年选登的稿件近百篇。不读者反映:《呼声与要求》是职工的知  相似文献   

6.
说说"效果"     
最 近接触了两个数据 ,对“传播效果”的问题又有一些新的思考。一是FM365.COM对受众做的关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的一个网上调查 ,其中在回答“你认为《焦点访谈》对准的焦点是真正大众关注的焦点吗”问题时 ,选择“是”的为38.54 % ,选择“否”的为51.5 %。虽然这样的调查未必全面和准确 ,但至少说明 ,即使广泛受到欢迎和好评的《焦点访谈》 ,也还有不少受众是不满意的 ,觉得她并没有真正关注大众所关注的焦点。另一个就是我们在本期发表的“新闻调查档案”中披露的数字 ,反映了受众认知与媒介建构之间的存在着…  相似文献   

7.
工人日报2005年10月9日《北京有一个温暖的家》一文,第一段第四行“首善之都”一词,从字面意思理解语意重复。经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等工具书,发现它们里面都没有“首善之都”这样的说法。《辞海》对“首善”的解释为:《汉书·儒林传序》:“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意谓实施教化自京师开始,京师为四方的模范。后因此称京师为首善之区《。现代汉语词不达意典》中“首善之区”词条的解释是“首都”之意。显然,文中“首善之都”是误用,正确的用法应是“首善之区”,这里的“区”,不是行政区划的某个区,而是指“地域”、“…  相似文献   

8.
“连篇累牍”这个成语常被人误用,错就错在褒贬不分。例如:“在我国重要经济类报刊如《中国经济时报》……上揭露上市公司和金融组织违法违规行为的报道真可谓连篇累牍、屡见不鲜”(《吴敬琏:股市不能太“黑”》,《南方周末》2000年11月2日第1版)。 笔者以为,这里的“连篇累牍”属误用。 “连篇累牍”亦作“累牍连篇”。此中“篇”,是指古代把写有诗文的竹简用绳子或皮条连在一起,“牍”,则指古代用来写字的狭长木板。明乎此,我们也就不难知晓,  相似文献   

9.
2002年4月16日《燕赵都市报》C2版《质疑“学生奶”》一文,在论述了一所学校因饮用某定点厂生产的“学生奶”,致使喝奶学生集体中毒事件后,作者开出了治理这种弊病的“处方”。并下了结论:“对此应一查到底,是谁的责任处理谁。只有这样,才能  相似文献   

10.
时下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构建和谐社会,是国人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对于“和谐”、“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等流行词语的内涵和实质,学者们多有阐发,但对其源流却鲜有考释。“和”、“谐”二字最早见于金文,其义相近相通,都有调和谐顺之义。《广雅·释诂》云:“和,谐也。”《尔雅·广言》云:  相似文献   

11.
天津《今晚报》2000年7月21日1版《“零点行动”战果赫赫》:“本市‘畅通工程’集中清理战役,于今天凌晨零时打响……”。 《燕赵都市报》2000年11月13日3版《深夜与120同行》:“凌晨1时许,一名自称‘李清爱’的女青年连续四次拨打120……”;11月18日1版《锅炉爆炸飞上阳台》:“凌晨1时许,他和爱人正在睡梦中……” 《燕赵晚报》2000年11月20日3版《老战士智斗歹徒》:“11月4日凌晨1时50分,两个自称在260医院住院的年轻人……”;同日19版《警灯闪闪破雾行》:“次日凌晨1时20分,  相似文献   

12.
林清澄、刘秀荣同志最近在《中国档案》1999年第12期上发表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是万能的》,读罢此文,深感有必要再就所谓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讲几句话。一、还是称:“文件生命理论”更恰当。潘连根先生在《中国档案》1999年第5期上,发表的《如何认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称:“如根据笔者掌握的材料分析,国外虽流行‘文件生命周期’这个概念,但原来并无‘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提法,是何嘉荪先生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及对我们的启示》一文中首次将其称为理论,……”是不确切的。国外,早在何氏之前(依潘氏所引,何氏的《文…  相似文献   

13.
2002年7月25日《燕赵都市报》C3版《慢的与善的》文中说:“相反,快的东西才可疑,痢疾快,羊角疯更快。”这里的“羊角疯”必须写作“羊角风”。 “羊角风”是癫痫病的俗称。这里的“风”,是中医术语,指某些疾病,如中风、鹅掌风、羊角风等。此“风”而非是神经错乱、精神失常的那种“疯”。一些  相似文献   

14.
近读美国人L·桑戴克所著《世界文化史》一书,在该书第一篇第三章音乐与跳舞一节中有这样一段话:“文化程度最低的民族对于音乐才能(capacity)却常是较高,野蛮人最易为音乐所感动。因为音乐刺激他们可以使其想像力达到一个最高的程度,有时还可以引起其生理上的疼痛,或使其生病,或使其一连数日不适于工作。例如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接下来是译者加的一条小注:“扶桑氏原文应译为孔子为闻韶所感动,所以三月不吃肉,今照《论语》原文改正之。”(L·桑戴克著《世界文化史》,第33页,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4月版)  相似文献   

15.
两种"硬伤"     
初版图书中“硬伤”太多 ,差错率居高不下 ,已经成为众多出版单位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了。那么 ,什么是“硬伤”呢 ?我在《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海》、《古今汉语实用词典》、《实用出版词典》等常用辞书中均未找到这一条目。有出版家云 :“此乃出版界之行话 ,意谓确凿无疑、无从辩解之差错也。”姑妄以此为释义 ,则可认定 ,那些“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差错 ,诸如“蓝色”误为“兰色”、“鸵鸟”误为“驼鸟”、“乾隆”误为“干隆”、“宣泄”误为“渲泄”、“km”误为“KM”、“pH”误为“PH”、“30 0K”误为…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2001年6月12日4版:“这些示范基地……集中反映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顽强、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伟大精神。” 《燕赵晚报》2001年6月13日32版:“第二个版(应为“板”——引者注)块《英风》从描写李大钊、回民支队、戎冠秀到董存瑞、西柏坡等一系列典型人物、事件,是一曲革命战争史上河北人  相似文献   

17.
要搞好新闻舆论监督,有必要念好“三字”经:“多”,即多为群众解难题;“少”,即少为自己添难题;“不”,即不为政府出难题。 一、多为群众解难题 群众是绝大多数,又是相对的“弱者”,尽可能多地为群众解决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18.
黄鸿森 《传媒》2002,(2):49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简称“高考”,行用多年。这一简称,《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本)已列为条目,释文为:“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考试:参加~。”在此以前,商务印馆1990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补编)》已收此词,释文和1996年版相同。由此可知,“高考”这个简称的应用已有十多年的历史。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近三四年出现了另一简称:高招。下面是笔者读报时偶然记下的几则用例。  相似文献   

19.
"车"的读音     
《水浒后传》第十一集(电视剧)中的“大人”与“皇帝”在念岳飞的词《满江红》时,他们都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车”读成jū。对不对?《新华词典》释:“车”读音为chē时指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  相似文献   

20.
理顺而辞达     
黄山谷在赠衡阳妓陈湘的《蓦山溪》一词中写道:“婷婷袅袅,恰近十三馀。”金人王若虚批评道:“夫‘近’则未及,‘馀’则已过,无乃相窒乎!”(《滹南诗话》卷下十三) 这一批评是有道理的。“近十三”,即不到十三岁,“十三馀”,即已过十三岁,岂不是自相矛盾?山谷选择“近”、“馀”两词,的确是欠推敲的。《新闻战线》1980年12期第8页有一段文字,其中一处语病,与上例近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