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会经历很多生命自然演变所造成的丧失,比如疾病、衰老、甚至死亡.这是生命演变的自然过程,谁都改变不了,而且这种丧失从你出生就已经开始了.  相似文献   

2.
死亡的寓言     
朱大可 《出版参考》2004,(35):22-23
从1989年3月26日海子的卧轨自杀开始,经过骆一禾的"革命性病故",戈麦的焚诗自沉,直至顾城的杀妻自缢,诗歌死亡的多米诺骨牌已经砰然发动.当我着手收编有关顾城的文本时,诗人自杀的消息还在不断地传来--那些无名的、苦难的和脆弱的生命,正在或者将要加入这黑色的死亡游戏!  相似文献   

3.
我从何处来 ?并且我置身其中又赖以生存的世界从何处来 ?我往何处去 ?并且围绕在我周围变幻万千的事物又往何处去 ?死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死亡的最大威胁来自何方 ?人的生命意义及生存价值又在哪里 ?当我们从为生计的奔忙中忽然间闪现出来生死之念 ,真正审视生命的不归路时 ,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它 ?是“人生得意须尽欢”地放纵它 ?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地游戏它 ?还是“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地磨砺它 ?对此 ,青年理论工作者王文科先生新近出版的《直面人的最后时刻》一书对此作了深刻地解答。古往今来 ,人如天地间之过客 ,在世间舞台匆匆…  相似文献   

4.
智慧在路上     
程应峰 《湖北档案》2010,(11):33-33
人生是一种在路上的状态.平安平静只不过是人生路上小憩时的心灵驿站。人类的智慧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长长短短的生命之路上获取的。当我们踩着时间的落英,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时候,智慧就象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无声息地潜入我们的生命之中:我们在路上无怨无悔地延伸着美丽的人生。智慧的火花从不间断:  相似文献   

5.
心灵的拷问     
当我们对着满桌的菜肴却没有食欲时,当我们为推不掉“饭局”而感到厌烦时,“饥饿”——它离我们是那么地遥远,仿佛只是前世的事。 但当我们面对《饥饿的小女孩》这样一幅照片时,我们会不会猛地打一冷颤呢?也许,这个冷额与饥饿一样,会让人清醒。 这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她那干瘪的幼小身躯,已无力支撑起赢弱的生命,她垂着沉重的头趴倒在地上,即将饿毙在这荒芜的路上。而她的身后,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虎视眈眈地盯着她…… 这是怎样的一幅人间惨象呵!人的生命沦落到了被动物等着猎食的境地。照片把“饥  相似文献   

6.
"终端视角"和作品市场生命 当作家的文字直面终端消费者具体的商业选择时,我们才会体会到文学命运是何等脆弱.这或许不是文学本身出了问题,在一个还缺乏理性的图书市场中,原创儿童文学的命运更多地是由一些非文本的因素来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结婚那一天     
华杉 《湖北档案》2002,(9):30-30
那是我生命里永远清晰的一天。那个下午我与她去镇上登记结婚。当我们填好表,当我们郑重地按下指印,当看着那位老一笔一划地填写结婚证时,我有一种说不出也说不清的感受。是幸福、是惊奇、是庄严、是留恋……我们只是平静地望着、等着,仿佛在等一件极平常的公务。  相似文献   

8.
《西方死亡哲学》段德智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如果说“死亡”是一个应该面对和值得面对的问题,那么如何面对和怎样面对死亡就必定成为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段德智先生新近出版的《西方死亡哲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死亡之谜进行“形而上学考察”的理论旨趣,同时也把我们带入到了不同时代的人类解读这一奥秘的心路历程之中。虽然死亡具有“属人”的规定性,是任何人随时都会遭遇并将最终面对的“事件”,然而它却是一个“永远让人猜不透的谜”,是包括以往和现代人类在内的所有理性生命都会经历并试  相似文献   

9.
观察并且记录一个年轻生命死亡的全过程是个很残酷的事情。对于中国读者尤其是这样,大约由于文化中的死亡禁患与死亡恐惧,我们几乎没有看到中国摄影师以如此手法拍摄同类题材。  相似文献   

10.
汤晴瑜 《大观周刊》2012,(7):168-168
死亡二字,每个人都不愿面对但却无法回避,甚至更多时候是突如其来,措手不及。尤其对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该如何正确认识死亡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死亡教育,教会学生珍惜生命,善待自己和他人,理性的对待矛盾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适应我国的文化背景,把握正确的方法,区分不同性格的孩子,把握好时机。在死亡教育中去彰显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永玉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最为醒目的标志是其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生命观——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景观,二是生死观——对死亡的积极表达.朱雀城独特而丰沛的生命意识表现,源自作者对生命认识、体悟的悲悯情怀和哲理深思.  相似文献   

12.
26岁的陕西青年董伟,在死刑执行倒计时4分钟的时候,被一种没有及时启动却阴差阳错而启动的制度——死刑复核制度——从死亡的边缘拉回。 董伟是否能最终保有自己的生命,还要等法律按照程序和事实给出裁决。但如果4月29日他就失去生命,就无法引起国人对于一种制度的检讨。 这种制度就是死刑制度。 中国是保留死刑制度的大国之一。保留死刑,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公民的需要。但,事实告诉我们:这个制度在审判和复核上,曾经出现问题,曾经制造过冤魂。 最根本的是,中国现在的死刑太多。罪名从28种增加到73种,思想在依法和“从重从严从快”间摇摆,但也没有制止犯罪的增加。 我们不主张现在就放弃死刑。我们主张尽可能地尊重人的生命的权力。 “谨慎是一种美德。” 当我们今天讨论中国的死刑制度的时候,18世纪英国政治理论家柏克的话,听来有点让人心痛。  相似文献   

13.
采访娄底市档案局局长王恬波时,他总是说,我这个人很平凡,没有什么值得宣扬的.如果说有点成绩的话,那是集体的功劳,是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当我们找局里的同志座谈了解时,当我们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时,我们发现他并不平凡,他的工作业绩突出,他在档案系统的口碑很好.  相似文献   

14.
死亡的寓言     
朱大可  张灵 《出版参考》2004,(12):22-23
从1989年3月26日海子的卧轨自杀开始,经过骆一禾的“革命性病故”,戈麦的焚诗自沉,直至顾城的杀妻自缢,诗歌死亡的多米诺骨牌已经砰然发动。当我着手收编有关顾城的文本时,诗人自杀的消息还在不断地传来——那些无名的、苦难的和脆弱的生命,正在或者将要加入这黑色的死亡游戏!  相似文献   

15.
红星闪闪亮     
生命是脆弱的。 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哪一个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哪一个不为过早逝去生命的亲人而难过? 当我们从浙江日报省城新闻版上获悉,有37位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依然健康愉快地活在美丽的杭州,我们都会由衷地感到一阵惊喜,一种激动。 了不起啊!红军。你当时才十五六岁十七八岁。用今天的话来说,还是男孩子  相似文献   

16.
刍议传媒界践行“八荣八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兰  孙梦辉 《传媒》2006,(9):31-33
以坚守职业理想为荣,以缺失职业理想为耻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丁俊杰先生在谈到当前我国传媒教育存在的问题时指出,新闻职业理想的缺失是当前中国传媒教育的问题之一,我们的新闻工作者缺乏对工作的狂热,缺乏拿生命去做新闻的激情.  相似文献   

17.
“120”急救电话,被称为城市的“逃生门”。它的承诺是:“无论您在市区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患什么疾病,只要拨通急救电话‘120’,救护车将载着急救医生,带着急救器械很快赶到您的身边。”然而,当温州一名外来务工人员突发疾病,其家属求助这条全天开通的“生命热线”时,“120”却“失效”半个多小时,当救护车到达时,病人已经死亡。“120”一段时间无人接听,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当我们在强调选题策划、预先设定书稿内容时,是否想到这可能会扼杀作者的原创力;当我们一味地追求码洋的增长时,是否想到这或许是一个美丽的泡泡;当我们都想做大做强时,是否想到有人做大做强了,必然会有人破产倒闭.出版的职能是有限的,出版的资源是有限的,出版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有利于出版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艾滋病,曾经是那样一个令人不齿的词语。有人说,那是行为不检者自作自受的恶果;有人说,那是发生在遥远的“费城”或是非洲大陆的故事。可是,当你看到因输血而不幸感染艾滋病的三岁印度男孩小瓦伦那双充满童稚的大眼睛时,一定会震惊于如此纯洁、幼嫩的生命也会遭到艾滋病毒肆意的戕害;当中国第一个公开自己姓名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8岁的宋鹏飞在报刊、电视、网络上频频露面,呼吁人们关注艾滋病时,你一定会惊觉原来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无辜的生命也可能在懵然无知中受到威胁。  相似文献   

20.
6月20日上午9时30分,黑龙江宁安沙兰镇又找到3具遇难学生遗体。至此,在宁安沙兰镇洪灾中,死亡人数上升至109人,其中学生105人。这场洪水牵动了中国人的神经,从受灾面积和造成的经济损失上,它远不如1998年那场洪灾,1998年的洪水夺走了3656人的生命。也许是因为儿童代表着一种希望,而洪水恰恰把他们吞食掉,这才让我们引起太多的伤感。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在灾难面前,人们似乎总是手足无措。IT是没有感情的,但当它被应用在灾难预报领域之中,却能够让生命看到一丝曙光。据统计每年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占我国GDP的3 ̄4%。也许经济的损失无法真正体现灾难给我们造成的伤害,也许死伤数十万人的地震,时过境迁对有些人来说也只不过是一个痛苦的数字。与灾难的博弈,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不知道地震、洪水、疾病、煤矿瓦斯爆炸,到底夺走了多少生命。当科技的力量,已经能够将网络的触角遍及到地球各个角落的时候,人们期望借助IT的力量来筑起一道道防线。人们只是希望在灾难到来的时候,能够赢得更多的时间,让生命不要走的这么匆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