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荀子在先秦诸子中最注重乐教问题,其《乐论》篇对孔子以来的儒家乐教思想进行了系统化总结和深刻的理论概括。他继承了孔子以“礼”约“仁”的思想,立足于“性恶论”,强调礼乐对人的性情的规范、塑造和陶冶、净化作用,对于乐教与个体人格修养的关系作了更为突出的强调和更为具体深入的论述。荀子的乐教思想主旨是通过礼乐教化来达到“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乐论》是我国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后期出现的一部论乐专著,作者荀况。它从音乐的本质,音乐的教化作用以及两种相互对立的音乐等方面阐述了儒家“乐教”的观点。 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体系的过程中又大大发展了儒家学说中的唯物主义因素。郭沫若先生曾指出荀子是一位富有独创的大儒。《乐论》一文是荀子为反驳墨子的《非乐》而作,它在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前人,有许多观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音乐界和文艺界产生过不少影响。  相似文献   

3.
关于荀子的学术性质争议颇多,但没有一个用来划分学术性质的标准。本文认为荀子是归属儒家的,从界定儒家着手,以此为标准对荀子的思想加以比对;同时,还对认为“荀子非儒家”的观点如荀子重法、韩愈“道统论”、荀子“性恶论”等予以辩驳。  相似文献   

4.
关于荀子的学术性质争议颇多,但没有一个用来划分学术性质的标准。本文认为荀子是归属儒家的,从界定儒家着手.以此为标准对荀子的思想加以比对;同时,还对认为“荀子非儒家”的观点如荀子重法、韩愈“道统论”、荀子“性恶论”等予以辩驳。  相似文献   

5.
《乐记》是汉代编辑而成的《礼记》申的一篇,《乐记》可以视为先秦儒家音乐研究的经典之作,该篇论述了音乐起源、本质、功能及其艺术规律,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音乐观念,其影响涉及後世的许多领域。《乐记》中儒家的“乐教”思想封认识早期儒家的“乐教”主张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荀子在先秦诸子中最注重乐教问题,其<乐论>篇对孔子以来的儒家乐教思想进行了系统化总结和深刻的理论概括.他继承了孔子以"礼"约"仁"的思想,立足于"性恶论",强调礼乐对人的性情的规范、塑造和陶冶、净化作用,对于乐教与个体人格修养的关系作了更为突出的强调和更为具体深入的论述.荀子的乐教思想主旨是通过礼乐教化来达到"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乐教是儒家“六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儒家乐教中关于乐教的构成及本质、乐的道德内涵,礼、乐相合的道德功能以及乐教对政治的道德影响等内容构成了整个乐教理论的精髓,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教育,对今天的道德教育及道德文明建设不乏启迪。  相似文献   

8.
对儒家“美善同构”的“乐教”思想进行追溯与探讨,可发现“乐教”的本质特征,即“乐教”是一种以艺术为媒介的审美化的政治伦理教育。音乐与教育、音乐与政治、音乐的审美、音乐的内容与形式诸问题皆与“德音”相关,“德音”是仁与义的载体。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之济世之心,非儒家独有之,墨家、道家亦可言其自身之学理中有此以人为本之济世之心。以此心判定荀子为儒家,法家学者犹可疑问此济世爱民之心与墨、道二家有何区别。故以为荀子亦秉承一儒学之特质,此特质,可称之为“善的自明性”。即“善自身生成发育、彻底成就自身之过程,此过程无须依赖他物,只是自身彻底表显自身”。此过程非道家、墨家、法家所能有,则以此特质论述荀子之学,以见荀子之“诚”是否有此善之自明性之意,以此言明荀子身为儒家而特有之思想。荀子所言之“善”,惟能通过“诚-无伪”而表显,而此成就自身之过程并不能依赖于任何外物之介入,此可见荀子之“诚”亦符合“善的自明性”。  相似文献   

10.
儒家“乐教”思想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先秦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将上古“乐教”思想发扬光大,奠定了中国两千年礼乐文化的基石。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孔子以“仁”为核心对“礼乐”进行了理论总结,使之追一步人间化、情理化。孔子不仅对音乐与教育、音乐与政治、音乐的审美、音乐的内容与形式诸问题进行了精辟阐述,还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儒家音乐理论体系,同时提出了把音乐作为教化民隶工具的“乐教”主张。孔子对“乐”最重要的见解即认为音乐教育要引人入善,顺从天道,“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孔子对音乐教化功能的认识可概括为“教成于乐”和“调和人事”。  相似文献   

11.
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把它们作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举措,这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音乐课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中具有重大作用。一、思想素质教育先秦儒家重视“乐教”的“教化”功能,认为“乐教”可以“移风易俗”,...  相似文献   

12.
荀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礼义”,是对儒家传统“礼”思想的继承,但不是毫无保留的全盘接受,而是进行了必要的修正。这其中虽然有为了适应当时社会政治要求的考虑,但也是自身内在的逻辑要求,打破传统“礼”局限于道德主体的束缚,开发其客观精神。文章从荀子“礼义”并称入手,挖掘《荀子》文本中“义”的内涵,分析“礼”与“义”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正反合,解读荀子“礼”思想由主观性向客观性转化的原因,进而说明荀子的“礼义”如何发展儒家传统的“礼”思想,以及“礼义”的客观性对于理解《荀子》中“先王”“君子”等概念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3.
唐闻君 《文教资料》2014,(30):19-20
作为儒家现实主义气息浓郁的代表人物,荀子思想中的可能性未必就如“现实主义”四个字这般定位明确———重视荀子思想中的浪漫主义成分,从“审美”这一柔和的角度重新审视荀子,观照荀子的审美态度,可以探寻到荀子极度浪漫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4.
“人之性恶明矣”是《荀子·性恶》篇的主题。“人之性恶明矣”不仅使荀子在人性论上主张性恶一目了然,而且透射出荀子对人性有别于孟子等人的思考。由此,荀学风采、儒家神韵、先秦特质和中国印记便构成了“人之性恶明矣”的四重视界。  相似文献   

15.
作为儒家继孔子之后的两大学派代表, 孟子和荀子的学习观在学习作用、内容、方法等方面有许多不同, 甚至针锋相对, 但又有许多不谋而同之处。孟子注重“内求”的学习观与荀子强调“外铄”的学习观恰恰互为补充, 共同谱写出一曲和谐的学习乐章。  相似文献   

16.
中华礼乐文化之"乐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祖先进入文明社会的独特创造,在中国传统“礼乐”文化教育中,“乐教”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从中华礼乐文化之“乐教”理论入手,从“乐教”的角度分析探讨儒家的音乐思想,并将其引入我国现存的高等教育,提出在普通高校应将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的观点,试图通过系统的音乐教育,使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塑造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7.
荀子“以政裕民”的政治主张是对儒家裕民富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荀子的“以政裕民”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看到了人民富裕与政治经济政策的内在联系,指出了“以政裕民”必须营造宽松的经济环境,执行强硬的治吏措施,“裕民”的目的是为了使政局稳定。荀子的这一政治主张客观上保护了广大民众的利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中的共同富裕思想是“以政裕民”思想的合理继承和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认为“声无哀乐”,乐之“声”与人的感情无关,音乐也没有治世功能,这是对儒家传统乐教的背离;即使有些看法和传统乐教类似,也貌同而实异.导致《声无哀乐论》对传统乐教背离的根源在于嵇康偏爱的玄学对儒学的背离.  相似文献   

19.
荀子传承了孔、孟以来的儒家道统思想,对道统人物谱系的稳定和程式化进程有重要的贡献,对道统论的核心思想有深入的阐发。荀子援法入礼,摒弃了“法”中的暴力主义,突出了“法”的制度意义,论证了古之圣人“起礼义,制法度”,遂将制度意义的“法”引入儒家的道统思想之中,成为礼治的有力支撑。此举弥补了儒家理论在制度建设方面的不足,提升了儒家式治理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是对儒家道统论的创新性贡献。  相似文献   

20.
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的思想和“虚-而静”的认识方法为中国古代哲学开出了知性之路,在荀子那里,天是客观的自然界,是可以认识的,然而由于荀子哲学的主旨不在于对自然界的认识,而在于儒家的圣王之道,主张“学有所止”,将“知性”划定在“道”的藩篱之中,因此由他开启的认知心在萌芽阶段便夭折于儒家的政治人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