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00年已经到来。回首百年,一方面是科学的力量,推动人类社会抵达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鼎盛时代。马克思说的,一百年来,“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的名言,仿佛就是对20世纪说的。另一方面是各国为了发展经济,提高国力,都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到了政府的首要议事日程。于是,科学技术政策及其研究,科学技术指标及评估,亦就应运而生,成了20世纪中叶以下近50年来国际学术界的热门课题。对前者,邓小平曾精辟概括为10个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后者,党中央在1995年高瞻远瞩地确立为指导我国跨世纪进程的战略国策:“科教兴国”。  相似文献   

2.
袁继红 《科教文汇》2014,(19):30-31
科学技术史是大学通识教育常设课程之一,在课程安排上,包括科学史、技术史和STS,然而其学科归属却是科学史。这种课程内容和学科归属的不对称源于“科学”概念之内涵的扩展,从古代科学的哲学家传统和工匠传统,到近代科学的哲学家传统定义,再到二战后大科学时代的来临,科学内涵从与技术分离转变为和技术合体,最后变为同一个概念“科学技术”,而整个转变和发展的过程总是依循科学的历史发展和其社会建制形式的转变,故科学技术史是广义的科学史。  相似文献   

3.
何国祥 《学会》2003,(9):48-49
二次大战后的半个多世纪 ,由于世界范围军事、经济、社会发展的广泛需求 ,科学技术进入了“大科学”时代。特别是近 2 0年来 ,由于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科学技术的影响力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而“大科学”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技术的时代形态 ,深深地影响了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本文将就“大科学”与科普的社会功能做一简要的分析 ,希望能从理论上对新时期的科普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模式。一、小科学到大科学就是科学与技术不断结合的过程“大科学”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之一)。这同时也就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基本社会属性,即当代科学正在成为“人民科学”,为民所有、为民所享、为民所治的科学。而要实现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传播。因此科学传播对科学和社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传播中心刘华杰教授2011年6月在四川绵阳科学城举行的第三届全国科学传播学学术会议上提出了“科学传播的第四主体”的概念,引发了我们对科学传播活动的目的、效果、价值等方面的思考。为此我们特刊发刘华杰教授的“论科学传播系统的‘第四主体’”一文,并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讨论,以期达到求同存异、百家争鸣之效。  相似文献   

5.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9,(10):M0002-M0002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我国科技事业也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党和国家始终把科学技术摆在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管理》2006,26(2):1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本世纪头20年,是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顺应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符合国家科技发展要求,山东省制定了适应省情的《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对提高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两个提前”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十五”以来,山东省科技系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紧紧围绕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了科技工作的首位,在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7.
问题的提出1981年10月,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杰同志在河南省科协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响亮提出,要使1982年成为“科学技术年”,博得全体代表的热烈欢迎,在全省科技界引起了积极反响。随后省委、省政府作出了组织“科学技术年”的决定。我们认为组织“科学技术年”,并不是随意提出的,而是从河南省的实际出发和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其目的是:动员组织全省各条战线、各行各业、各个单位全面深说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科技发展新方针,把我省科学技术促上去。但开始也有同志怀疑组织“科学技术年”有没有必要,是不是又搞形式主义等,认识不尽一致。通过一年来的实践,已作出肯定的回答。特别是党的十二大把科学作为战略重点之一提出来,使组织“科学技术年”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信息产业中,一个新的名词有与“硅谷”争霸的势头,它就是开始兴盛于世界各地的“光谷”,光谷是光电时代的必然产物。人类历史时期的划分一般有两种标准,一种是按照社会意识形态的变更来进行划分,一种是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进行划分。其实,两种划分标准归根结底要看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许多以科学技术作为定语的历史词汇,比如:石器时代、钢铁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以前,一个历史时代的更换频率是很小的,而现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时代”迅速出现,并相互交替。最近的光电时代就是众多科…  相似文献   

9.
“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制定、作用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从“有计划地开展科学技术工作”到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定的历史回顾,表明制定“科技规划”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相关联的科技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文章对中国科学技术管理与研究体制的形成,后续科技规划的得失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有关科技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0.
编者的话     
“科学大众”出齐了它一九五三年的十二期。让我们向读者、作者们报告:从下期卽一九五四年一月号起,“科学大众”将由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主编,成为全国科普协会的机关刊物。“科学大众”有着七年以上的出版时期。这七年,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的革命时代,我国人民把被压迫、被奴役的重重桎梏徹底粉碎,将封建统治阶级、帝国主义者以及官僚资产阶级在中国的反动势力连根拔除,站立起来,成了国家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学元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1977年钱学森先生倡导发展“科学的科学”算起,科学学在中国刚好走过30年的发展历程。对科学学著作和科学学元研究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表明,科学学在内容上已经越来越明显地从单纯研究科学走向对科学技术的整体性研究,即走向科学技术学。在科学学著作中,专论科学学分支学科的著作占绝大多数;在科学学元研究期刊论文中,探讨科学学分支学科的论文占绝大多数。面向社会实际需要扎扎实实地进行科学学分支学科的深度开掘,是今后一个时期科学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我国第一个长期的、全面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以下简称《十二年规划》)制定已经40年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当前和今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仍然有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侯青云 《科协论坛》2002,17(1):24-25
我们在科普工作中沿用了50多年的“普及科学技术”的概念,不能全面反映已经发展并趋向成熟的我国科普工作内容与工作框架。目前科普工作所包含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等内容,实际上属于科学文化的内涵。建议用“科学文化普及”替代“科学技术普及”的提法,以界定“科普”词义内涵;从科学文化视角,认识“普及科学文化”的重要现实意义,以构筑当代大科普的工作格局,规范和引导全国科普工作的行为,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日本“殖民地科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殖民地科学”是日本学者在研究科学技术与帝国主义问题时使用的概念,指的是帝国主义宗主国在殖民地所运用、移植和发展的科学技术。本文介绍了“殖民地科学”这一概念的由来与发展,按研究对象所处地域,就目前日本学者“殖民地科学”研究中的主要观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评述,强调在我国应重视对“殖民地科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经历了2 0年的风风雨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迎来2 0华诞,八方学者以不同方式各展才华表示祝贺。我们也想奉献一份有些特色的礼物。找来《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所有杂志,一本本过目,在翻阅过程中,我们从杂志2 0年来栏目和内容的历史变迁中隐约看到中国技术哲学研究历史。由此,一个题目浮现脑海:中国技术哲学发展历史之缩影———《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技术论”专栏2 0年回顾。透过一本杂志作为窗口达成对一门学科发展的考察和了解,不仅要求这本杂志必须具备相当高的学术影响力,而且其在促进这门学科发展中理应起着不可替代之作用。《科学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活动于12月9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了开幕式暨首场报告会。这是科技界积极推进“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这项活动旨在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回顾和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前景的展望,通过对科学研究经历的感悟和凝练,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深入理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及…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们祖国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科学技术知识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一个生产部门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就不能促进每一个生产部门进一步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知识就是力量”,给我们指出了生产、工作和学习的方向,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学习了科学技术知识,才能促使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大踏步的前进! 有人说:“科学知识很神秘,听到科学就有点怕。”我们先来研究科学知识是否神秘、是否真的可怕呢?毛主席早在1942年2月1日“整顿党的作风”中就教导我们:“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为了加速科学技术向国民经济的转化,为了促进四化的进程,大家对于科学技术政策的制订,对于“科学——技术——生产”各个环节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都非常关心。有的同志认为,技术决定一切,而科学和知识是没有国界的,我们可以无偿地使用外国的科研成果。因此,当前我国主要应该发展技术,把暂时看不出应用远景的基础研究砍掉,集中人力、物力发展技术;另外一些同志则认为,从整个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科学和技术是相互作用、相互反馈的。虽然技术的进步可以推进科学发展、可以把生产提高到新  相似文献   

19.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这一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了实践与升级,我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就在马克思的观点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思路与理念.但是马克思科技观具有两重性,所以面对新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科学运用马克思科技观引领当代科技创新与发展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由刘大椿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从辩护到审度——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一书整合了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的研究成果,分别以“马克思科学观研究”“当代科学论探索”与“西方科学论研究”为主题进行了探索与研究,然后通过马克思科学哲学、马克思科学社会学、科学观的转换、科学技术的异化、科技战略与公共政策、中国科学论的发展、西方正统科学论、后现代科学论等八个章节从辩护到审度对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战后几十年来,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和许多基础科学的重大突破,带来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许多领域的万象更新。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既纵深交叉、又横向综合的科学时代。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机遇和挑战:世界局势将出现几个大国紧张对峙的“恐怖均衡”下的持续稳定与和平;中、小规模的战争——综合实力威慑,将可能是今后一个历史时期战争发展的总趋势;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总体实力较量,将由战争的幕后被推到解决国家、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