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儒家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和“利”二者对立起来;而墨子则认为,“义”和“利”二者是统一的。他把是否合乎天下之公利作为立言的法仪,由此出发,提出了有财相分、兴利、除害等一系列政治主张。不仅如此,墨子还亲身实践其思想主张,终其一生“利天下为之”。  相似文献   

2.
墨子是我国春秋末战国初的著名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中有许多方面至今仍然有研究的价值。墨子的义利观是他政治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其鲜明的特征是:尚利贵义,主张“义”“利”统一;追求天下之公利为最高价值;义利以“兼爱”为前提;他的一切主张均以义利为归宿。研究墨子的义利观,对于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精华,用于当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墨子的小人之道罗祖基道在我国,具有行为规范意义。孔子以“过犹不及”概括中庸,使之成为君子之道,君子行为以和而不同为特点,而沦为小人的民众,其行为方式却往往是同而不和的,在我国思想家中只有墨子主张尚同,代表了他们。孔墨以和同异道反映了君子小人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4.
涂平荣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3):23-25,46
墨子的政治观和伦理思想共融,形成其独特的政治伦理思想。他主张为政者应以“兼爱”为施政纲领;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政治责任;以“尚贤”为选官之据;以“非攻”为和平之本;以“节葬”、“节用”、“非乐”为政治道德等等,墨子的这些古典政治伦理思想对当今政治伦理建设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表示“天地之性最责者”,《墨子》中有不少用法特殊的“人部”字,正反映了墨子思想上对“人”的重视、对生命的尊重,与墨子“兼爱”、“非攻”的主张相一致。文章采取汉字文化学的方法,对《墨子》“人部”字的形体特征、意义类别和文化内涵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证明了《墨子》中众多“人部”字的特殊用法正是在“兼爱”与“非攻”思想指导下有意进行选择与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自《墨子》。《墨子》一书,为墨翟、墨家弟子及其后学所作。它记载了墨家学派的思想和言行,是我们现在研究墨子及其学派的主要著作。墨子(约公元前480—420年),姓墨名翟(dí),鲁国人(一说宋国人),春秋战国之际的哲学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针对当时各国诸侯相互兼并残害人民的现实,倡导“兼爱”、“非攻”,主张爱无等差,反对进攻性的战争。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不区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一律加以反对,不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主张“兼爱”,也是不对的。《墨子》文词质朴,不重文采,但说理逻辑性很强。  相似文献   

7.
梁天保 《现代语文》2014,(2):130-131
一、先秦诸子散文写作特征浅议 先秦诸子散文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厉代学子认识人生、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历代学者景仰、学习的对象。《论语》中孔子主要彰显其“仁”的思想,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孟子》主张“仁政”,“得民心者得天下”“民贵君轻”等。《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老子》《庄子》主张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8.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的社会局面,孔子和墨子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仁爱”与“兼爱”的共同点在于他们的合理价值内核及最终的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真正的区别在于:“仁”的包容性大于“爱”;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主张爱有差等。  相似文献   

9.
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其“兼爱”、“非攻”、“尚同”、“尚贤”、“节用”、“节葬”等一系列思想主张,勾勒了他的和谐社会理念,反映了我国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对美好社会的热切渴望和不懈追求。其中,“兼爱”与“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墨家社会政治思想的中心思想。因此,重新诠释墨子和谐价值观及其伦理思想,对于我们构建和谐人际、和谐国家、和谐世界将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朱主张“为我”,认为天下之所以乱,是因为人们利于他人的行为太多了,只要大家都退而独善其身,整个社会就太平了。墨子主张“兼爱”,认为人们之间厮杀争斗,是因为人们之间不相爱,主张“爱人之父如爱己之父”。孟子把他们的主张视为异端邪说。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之际,墨子针对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危害,提出了“兼爱”“非攻”的主张,但是,墨子认识到仅仅靠“兼爱”“非攻”的道德说教是不能奏效的,没有一个得到普遍承认和服从的政治权威,不能建立一种新的稳定的政治秩序,要想实现社会的稳定是不可能的,因此墨子提出了“尚同”说,即“一同天下之义”,以最高统治者的是非为根本标准,按照最高统治者的意思行事,“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对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的权威要无条件地服从。墨子的“尚同说”具有明显的专制主义特征。“尚同”学说,从古代中国统一的意义上讲具有积极意义,反映了要求制止战争、以达统一的愿望,但是,其学说自身的矛盾性,使他的“尚同”思想抹上了比较浓重的专制主义色彩,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韩非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继承了墨子的尚同说,建构了封建专制主义集权思想。  相似文献   

12.
试论墨子教育思想的独特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的教育思想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被视为异端,但终因其独特的价值而顽强地存活下来,在教育目的上,墨子构建了道德理想人格模式,对中华民族传统理想人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育内容上,墨子突破了儒家的六艺教育范畴,表现出非凡的创造性;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力行,独树一帜地提出“强说人”的教师主动精神。  相似文献   

13.
墨子的美学思想属于伦理美学的范畴,而非形式主义。墨子的兼爱思想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因为,爱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经验,而爱的经验和其他审美经验带给人的情感体验也是相同的:人在爱之中体会幸福,就是对美的人生的体悟;爱使得和谐的人际关系得以形成,可以说,是爱缔造了美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百家争鸣是墨辩产生的基础和作用对象,研究《墨辩》的辩论止缪原则和论式,有助于理解《墨辩》作为辩论工具的实用价值。章从分析《墨辩》“诺”的表述含义入手,论证了三类“诺”的辩护特征、功能及作用。  相似文献   

15.
莫友芝是贵州这块热土上成长起来的一代学人,其身心饱受黔文化的熏陶,在他的笔下,不仅描写了贵州的地理特征,而且展示了贵州的地域风情、表现了黔中人物的精神面貌,表达了其对生养他的这块土地的热爱,文中的乡邦情怀尤其厚重深沉.总之,莫友芝的散文中总是有一股难以化解的贵州情结,充满了贵州地域文化的因子.  相似文献   

16.
康有为早年对宋明理学极为推崇,在万木草堂讲学时以宋明理学为教学内容。后来,他极力排斥宋明理学,将之视为复原孔教的第一阶段。康有为的做法体现了他对待宋明理学的矛盾心态,既认定宋明理学是孔子后学,又强调其并非孔子嫡传。这除了因为宋明理学受老学、墨学或佛学的影响之外,还因为其与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复杂关系。在他看来,宋明理学虽然出于孔子,却并"非孔子全体",属于另一种学问。  相似文献   

17.
杨义先生近年来的诸子学研究显示出其深厚的学术功力,并已经形成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老子还原》、《庄子还原》、《墨子还原》、《韩非子还原》不久前已经由中华书局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四部著作新意迭出,论证扎实。四书采用了"全息"、"生命"、"还原"的治学研究方法,从身份确认到思想脉络,从文本考辨到文学特色,杨义先生对于先秦诸子研究中的问题的解决不仅是一个或者几个,而是一连串的综合性学术问题,有的是千百年来聚讼纷纭的疑难命题,有的则是前人很少或者几乎是没有关注过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甚至都可以称之为中华文明的"超级命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得到推进与解决,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先秦诸子,破解中华文明源头的文化密码作出了重要学术贡献。在对先秦诸子研究过程中,杨义先生始终坚持"大文学观"的治学思路与学术实践,可以说这四部书是其一贯的治学理念在诸子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8.
老子的音乐美学人格论、心态论、修养论、范畴论一齐构成了他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而其艺术修养的境界论更是与其道论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子音乐美学思想对庄子、墨子的美学思想乃至现代审美观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荀子的政治理论既主张"法后王",又坚持"法先王",两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却体现了荀子"先王""后王"一以贯之,既坚持前代传统,又与时俱进的辨证道统观。这种辨证道统观是荀子在割断了"天道"对"人道"的神秘制约关系之后,对儒家政治学说以"道统"制约君权做出的一种理论安排。  相似文献   

20.
晚清学者莫友芝(1811—1871),字子侣,自号鄂亭,贵州独山人。莫友芝穷其一生钻研学问,是名播中外的一位宿学,其治学精神值得学习与借鉴。文章认为莫友芝的治学精神可归纳为潜心苦读、严谨认真、广交贤达三个方面。而继承和发扬莫友芝的治学精神,对推进学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