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让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已成为全民的需求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如何打造优质教育品牌.是摆在学校发展大计日程上的首要问题。优质教育品牌反映的是学校在社会和受众中享有的品质地位,是市场和受众选择的结果,反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质学校的本质特征。而学校品牌的灵魂是文化,知名学校的品牌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办学水平较高学校之间的竞争,就是学校文化的竞争,因为现代教育竞争不断升级,已从办学规模、地理环境、设施设备等硬件的竞争,逐步转向信誉、形象、服务等为主的品牌软件内涵的竞争,而竞争的着力点是教育质量、教育服务及学校信誉形象等。现就品牌学校文化建设如何加强问题,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2.
吴颖民 《广东教育》2003,(12):43-46
本文所论的优质教育品牌,近乎民间所谓之名校。这些名校有相当一部分是在重点学校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优质教育品牌与民间所谓之名校,不尽相同。名校,是从学校之知名度与美誉度的角度揭示学校的品位属性。而优质教育品牌,是在名校的基础上,从学校品牌特征的角度,揭示其所具价值与效益的资源属性。优质教育品牌,有一部分是在重点学校的基础上发展、打造出来的,有的却是伴随着教育市场发育过程而产生的。重点学校与优质教育品牌,二者亦不能相提并论。重点学校侧重于揭示学校在政府教育资源配置格局中的地位,而优质教育品牌则侧重于揭示学校由市…  相似文献   

3.
丁贵 《甘肃教育》2023,(4):34-36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优质教育的热切期盼。对于学校来说,既要落实好“双减”政策精神,又要抓住课堂有限的时间,提高教学质量,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文章结合教学实际,就“双减”背景下学校提质增效行动策略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4.
“和谐是学校文化的本体意韵,是因为学校文化是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和谐的人的和谐组织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中稳定的核心驱动力量,作为校长,应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抓手,打造优质教育品牌,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论的“优质教育品牌”,近乎民间所谓之“名校”。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重点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生活教育》2010,(5):59-59
四川省以"行知"命名的学校,肩负着学习发展优秀教育遗产的神圣使命与重大责任,按照先贤所实践与提示过的努力方向,使教育向前向上,争取把学校办成最优最好,最能为群众心仪的学校。行知学校应该成为优质学校的代名词,成为品牌学校铁示范,成为先进教育思想与行为的实验基地与传播者。这是“行知”命名学校的使命与定位。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初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优质学校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优质学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成为教育的重要选择。优质学校发展与教育均衡发展、与学校个性化特色发展、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与教师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提出的要求,已成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一种必然选择,具体体现就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关心每一名教师,育好每一个孩子。湖南省湘西州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导致教育方面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渴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教育公平问题被提上日程。人民群众普遍追求优质教育的过程又把原本具有优势教育资源的城镇学校推向更优,他们具有优先的"双向选择权",吸收了来自农村的众多成熟型优秀青年教师,在师资培训与名师工程中又占得先机,获取优先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陈得光 《师道》2013,(4):47-48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品牌学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教育取向日趋优质化、人本化、特色化。而学校品牌是学校竞争力的核心表现对促进学校的制度机制的运行与改进,促进学生、教师的发展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广大人民群众对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特别是对高中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由于我国高中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尚有较大差距,我们现在面临着办学规模不足,学生上高中难的问题;又面临着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紧缺,上好学校更难的矛盾。高中教育已经成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积极发展高中教育,加快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次重大而迫切的任务。发展高…  相似文献   

12.
许昌良  黄冕 《江苏教育》2014,(12):17-19
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背景下,区域联片成群地建设优质学校,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创建优质学校需要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寻找优质学校新的意涵,“欣赏型探究”无疑是一个崭新的途径。“欣赏型探究”的创始人和系统阐释者库珀里德(David Cooperrider)指出,“欣赏型探究”是“一种全新的积极变革方法,是对以问题为基础的管理方法的彻底背离”。在“欣赏型探究”中,“介入让位于探询、想象和创新;发现、梦想和设计取代了否定、批评和消极治疗”。该概念的深入阐释者撒切恩克里(Tojo Thatchenkery)和梅兹克尔(Carol Metzker)认为,欣赏型智力“是一种在现实中捕捉那些内在的、积极的和生成性的潜能的能力”。在“欣赏型探究”理论指导下创建优质学校,应当秉承的价值观是:组织具有对正面思想和正确知识进行回应的积极趋向性;未来的形象和创造那种形象的过程给予全方位变革的能量;学校发展基于一种积极动力的信仰。用完整的视角看世界,消解纠缠问题与聚集缺失的病态旨趣与嗜好,努力向成员展现未来美好的图景,促进个人、组织与环境协同并进,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为此,应当把握好以下四个向度。  相似文献   

13.
近来,品牌战略大有从商界移到教育界来的势头,很多地方都跃跃欲试地把办品牌学校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这股风从大学一直刮到了小学乃至幼儿园。我们且不谈这里用“品牌”一词的科学性,单就这股风而言,无疑反映了学校教育向特色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随着国门的进一步打开,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是这股风兴起的深层原因。这是一件好事。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长周济在今年3月31日的《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文章。该文指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显然,这里所说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主要指的是优质教育学校严重不足,因而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如何解决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矛盾呢?对策只有一条,那就是要尽快建设一大批优质教育学校,以扭转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状况。就基础教育而…  相似文献   

15.
优质学校秉持“为人”的教育目的,“为人”的教育就是充分尊重人、服务人和发展人的教育,人在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优质学校是师生共生互学的理想组织。成为优质学校应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路向,是学校发展的“中心”价值观。优质学校源自学校的成功变革,凭借校长卓越的领导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教育市场的逐渐形成,加强学校形象管理成为学校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学校形象是学校的表现和特征的社会反映,也是公众对学校的总体评价。其构成要素可分为内隐的“软件”和外显的“硬件”两个方面,两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在加强学校形象建设时,应把重点放在“软件”建设上。学校形象是学校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对内,它能够优化学校的内部环境,成为学校对外拓展的基础;对外,它能够使学校获得社会的认可,使其在教育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17.
潘家湾民族中学是一所少数民族散居地区的农村寄宿制中学。近几年来,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学校综合办学水平与人民群众要求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社会在发展,教育在发展,学校在发展,人才在发展。在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引下,我国教育事业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加快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今天,人们享受优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如何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正在成为教育工作者接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发展目标应该是把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让人民群众子女享受优质教育。因此,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响亮地提出“构建和谐校园,创办优质教育”的口号。具体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20.
早在2006年9月,《义务教育法》即已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同时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虽然国家明令禁止,但是暗流涌动的“重点校”并未因此而销声匿迹。人民群众追求高质量教育的迫切愿望可以理解,究底穷源,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才是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