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社会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那么独生子女,使家长倍感孩子的可贵,家长的普遍心态是生活上宁可自己苦点,也让孩子少受委屈,学习上则竭尽全力让孩子从幼儿园起就能接受最好的教育。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也给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宠爱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孩子处于一种极为特殊的地位,他们在家庭中被过度溺爱。这种对孩子过分的照顾和宠爱,使孩子失去了必要的锻炼机会。另一种情形是,家庭对孩子期望太多,造成孩子压力过大的伤害远大于溺爱,  相似文献   

2.
生活在今天的孩子一般条件都较优越,过分优越的环境不但没有把孩子培养好,反而使孩子养尊处优,其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比较差,很难面对困境。专家呼吁:从幼儿开始就要对其进行挫折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孩子健康成长。一些自认为懂得挫折教育的家长认为,挫折教育就是批评、罚站、不给吃饭、与孩子对着干、让孩子服输等。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耐挫力差是家庭溺爱造成的,所以只要让他们吃点苦就能解决问题。比如,孩子不吃饭,只要饿他一顿就能让他乖乖地去吃。但问题不是那样简单,现在的孩子摸透了家长的心思,自己不吃…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那么独生子女,使家长倍感孩子的可贵,家长的普遍心态是生活上宁可自己苦点,也让孩子少受委屈,学习上则竭尽全力让孩子从幼儿园起就能接受最好的教育。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也给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宠爱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孩子处  相似文献   

4.
有一首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关键期,有意识地让幼儿吃点苦,受点累,经历点挫折,正是爱孩子的表现。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时,不妨从以下方面着手。策略一:直面现实,细致引导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可以说,挫折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家长应利用生活中的一些自  相似文献   

5.
唐生梅 《湖南教育》2003,(16):20-20
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挫折,面对挫折,作为一个生活的强者,应该勇于克服障碍,增强耐挫能力。但是目前学生的耐挫能力普遍令人担忧,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学校对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尤其是许多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分宠爱,不仅没有对孩子进行耐挫能力的培养,还唯恐孩子受到挫折。他们只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好,一切事情都替孩子做得周周到到,让他们免受一切挫折,以致使孩子缺乏生活的锻炼,养成依赖心理和养尊处优的不良品格,交往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极差。还有些离异家庭,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家庭,他们的孩子根本就…  相似文献   

6.
一、改善家庭教育 (一)接受挫折,磨练意志 许多家长说:“我们吃过的苦太多太多,不能再让孩子去受苦,要让他们生活的快乐幸福”。但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应是让孩子成熟、成人、懂事。孩子不懂得什么是艰辛、什么是挫折,又怎能成熟、成人?一个孩子长期处于一种条件优越的家庭环境中,你尽管费心费力地给了孩子那么多,可孩子未必能理解、能领情。由于没有苦的体验,就很难有甜的感受。通过挫折教育,让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空间中经受些困难和挫折,通过对苦与难、失败与挫折的切身体验,使他们得到一种悟性,并得到意志的磨炼,从而学会自立自强,学会自己成长。  相似文献   

7.
孩子从诞生起,许多家长,从祖辈到父辈就有这种思想:一切都为了孩子。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长们为使孩子过得舒服些,自己不惜做出自我牺牲。人家有的,我的孩子也要有,不想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家长们这种奉献精神固然可佳,但是,事事包办代替无疑使孩子失去了自我锻炼和经历挫折的机会,形成了孩子们自高自大、唯我独尊的思想,从而也会形成一种攀比和依赖思想。事实证明,在家庭中对孩子实行挫折教育必不可少。挫折是追求的伙伴。追求总是有成功也有失败,而只有经历了一次次失败,才能体味到成功后的快乐。  相似文献   

8.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一)育儿观的偏颇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企盼,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有的家长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孩子的身上,他们对孩子成长的期望近乎变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未竟事业的载体,想让孩子出人头地,那就必须好好读书、上大学,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好…  相似文献   

9.
在孩子的成长中,挫折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在一个家庭里,爸爸代表的往往是坚强、独立的形象,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也就当仁不让地落到了爸爸们的肩上。 可是关心则乱。虽说都知道让孩子吃点苦是好事,但自己的骨肉怎么能不心疼呢! 怎样教导孩子正视挫折,坚强地面对困难呢?版主很想听听各位爸爸在这方面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0.
常听一些家长抱怨当今的孩子意志薄弱。吃不得一点苦,自理能力差,遇有不良环境或困难表现软弱、不知所措、依赖性太强,他们感叹在意志力方面是“一代不如一代”。事实确是如此,90%以上的设置困难和实际问题都是求助依赖家长。更有甚者,最近,我从报纸上看到:有的高等学校的新生还要家长领着入校,入校后不会洗衣服、叠床铺……,要家长定期上门服务。造成这种情况固然与部分孩子的娇弱性格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家长平时对孩子的抚育教育方法不当。有些家长对孩子从小就过分溺爱,对孩子的要求不分好坏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唯恐孩子吃一点苦,从而滋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对孩子的成长和将来的独立生活带来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孩子从诞生起,许多家长,从祖辈到父辈就有这种思想:一切都为了孩子。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长们为使孩子过得舒服些,自己不惜做出自我牺牲。人家有的,我的孩子也要有,不想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家长们这种奉献精神固然可佳,但是,事事包办代替无疑使孩子失去了自我锻炼和经历挫折的机会,形成了孩子们自高自大、唯我独尊的思想,从而也会形成一种攀比和依赖思想。事实证明,在家庭中对孩子实行挫折教育必不可少。挫折是追求的伙伴。追求总是有成功也有失败,而只有经历了一次次失败,才能体味到成功后的快乐。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将…  相似文献   

12.
观点跟帖     
《班主任》2022,(1)
王艳霞宋文娟:转变家长观念,加强对孩子消费引导1.家长要学会拒绝孩子的不合理消费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再苦不能苦孩子”观念的根深蒂固,孩子已经成为家庭的“中心”,尤其是在消费方面.家长往往对他们无条件满足,这样会让孩子不懂得节制消费,养成大手大脚的花钱习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呼声日益强烈。现在的孩子,特别是一些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他们的生活环境过于优越,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意志品质和生活能力确实比较差,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缺乏应付挫折的能力,一旦遭遇挫折,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往往很极端,这使家长和教师都普遍感到担心和困惑。如何使幼儿面对挫折正确把握自己,在挫折的锻炼和考验中奋进,克服赢得起输不起的心理障碍,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那么,一般可以给孩子创设哪些“挫折情境”呢?  相似文献   

14.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给孩子过多过细的照顾保护,造成孩子任性、脆弱、自我、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经受不住一点点的打击与挫败。要想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社会中顽强的生存,就应从小对孩子进行一些适度的挫折教育,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5.
挫折教育是贯穿在日常生活中的、终身的教育方式。从小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教育中,家长要从生活点滴入手,关注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意志力、心理素质等,对孩子正确进行挫折教育。  相似文献   

16.
适当地让孩子吃点苦,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挫折教育并不是随意的,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适当原则——要把挫折教育控制在安全和适当范围内。让儿童碰一碰钉子,经受一下艰苦的磨炼,对他们了解社会、认识人生、磨练意志都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创设挫折情境一定要  相似文献   

17.
经常有家长议论,教育孩子是严厉好还是随意好。我觉得。严厉和随意都不好。 严厉是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控制,它会让孩子感到挫折,认为自己毫无能力。造成孩子消极、被动、依赖的心理严重;或者导致孩子倔强、反抗,用一些破坏性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  相似文献   

18.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成长环境越来越优越,但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弱,结果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大发脾气,任凭家长怎样安慰都不依不饶,导致孩子的快乐不翼而飞。因此,很多家长进一步认识到,应该给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19.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且是最重要的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激发人的自信,让孩子懂得爱、关心和尊重他人。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家庭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力量。如何让家长能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主动地参与到幼儿园的  相似文献   

20.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且是最重要的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激发人的自信,让孩子懂得爱、关心和尊重他人。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家庭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力量。如何让家长能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主动地参与到幼儿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