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消费社会视域下的休闲与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是人摆脱劳动时间限制的自由发展追求,但消费社会视域下的休闲仍然表现出明显的物化特征。休闲的自由时间并没有真正摆脱劳动时间的束缚,而是表现为劳动时间的产物或延续,表明休闲没有摆脱资本逻辑的掌控。真正的休闲不仅要摆脱资本逻辑的掌控,而且应当消除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单纯对立,努力实现主体自由时间与内在精神空间的关联与转换,确立自由时间在主体意识层面的积极的内容建构,促使休闲成为表征主体个性存在特征的现实领域。  相似文献   

2.
国家与资本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资本的原始积累并不是社会生产力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借助于国家的作用实现的:一方面,国家运用有组织的暴力,通过掠夺式贸易、海盗式劫掠、殖民征服,以及奴隶贸易等手段,促成了货币财富的大量积累;另一方面,国家通过暴力剥夺农民土地,强制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通过制定残酷立法迫使劳动者进入雇佣劳动市场,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创造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国家作为一种"经济力",其作用贯穿于资本的形成过程,它极大地加速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是在国家这一内在推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一个国家的高度发展须有丰厚社会资本的支撑。社会资本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而社会资本在精神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是公共精神的高度彰显。只有培育出具有‘公共精神’的高国民素质,才有可能使民主真正运转起来,从而真正实现"五位一体"建设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4.
国家是经济的集合体。国家为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各个领域、各个阶段的平衡协调发展,确保各方主体利益的满足和达成,必然会通过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调节、干预经济生活。如何对国家干预经济限度这一问题进行法律规范,在进行合法适当干预的同时,又能有效发挥市场经济主体的作用,实现互惠双赢,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以他敏锐的目光最先洞察到现代社会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并站在现代的立场去讨论这一问题,雄辩地阐述了公民个体和国家,权利和义务的辩证统一关系,把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个人自由与公共自由之间的矛盾扬弃在绝对自由的国家这一伦理实体之中,从而借助于一种历史理性,辩证地回答了政治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治理视野下的公民精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治理视野下,政府不再是公共领域的唯一主体,公民社会在实现公共利益中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公民社会实现公共利益必须以民主、法制、自由、平等、责任等意识和品质,即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精神为前提.公民精神影响着公共利益的价值共识和实现机制;政府则在为公民精神培育提供条件支撑和制度约束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在营造良好公民精神的伦理氛围方面具有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荣兆梓 《教学与研究》2004,46(10):65-69
资本能够迫使劳动者提供剩余劳动并且无偿占有之,再通过资本的流通过程使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得以实现。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的区别在于所有制。公有资本克服了资本关系中两大阶级的对立,消灭了资本对劳动的阶级剥削,但却不可能同时消灭由现代生产力特征所决定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不可能避免社会利益以外在强制方式迫使劳动者个人把劳动时间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之外。恰恰相反,公有资本不过是这种强制性剩余价值生产的特殊形式和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8.
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追求利润、实现增殖是它的基本逻辑。在这一逻辑的演绎中,人类为追求最大化利润,实现价值的增殖,便毫不犹豫地盘剥自然、开采资源,致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可以说,以资本逻辑为动力建制的物质生产在为人类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人类陷入了一场十分严重的生态困境,在此困境之中,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诸多制约。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具体状况分析资本逻辑下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困境,有助于从根本上实现对于资本逻辑的超越,实现人与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内在矛盾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过剩使得脱离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过度发展,金融衍生品的恶性膨胀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西方主流经济学漠视经济活动的道德约束,视财富增长为经济活动的唯一目标,华尔街金融高管所表现出的贪婪本性则起着推波助澜的恶劣作用。资本的贪婪及逐利中对他人与公共利益的漠视与恶意伤害,使得经济学的道德回归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经济法的性质是限制经济自由、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政府干预经济、限制政府干预经济。经济法的三个基本原则是:合理分配经济资源、营造平衡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主流经济理论对“资本雇佣劳动”的解释是先验地对“企业是资本所有”进行肯定,进而肯定其讨价还价的优势,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作辩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分工细化,交换价值成为社会所追逐的目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能够在全部时空上满足人的所有需求,从而超越劳动的地位,这是“资本雇佣劳动”成为可能的前提之一,而产权的非劳动力所有则使“资本雇佣劳动”成为现实。改变产权非劳动力拥有的状况,对劳动能力进行持续和多角度开发,以及对专业化分工进行必要的约束,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弱化甚至从根本上动摇资本对劳动的雇佣,而这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要求,更是社会主义经济属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理解黑格尔国家理论的关键在于把握他所说的自由和普遍利益这两项密切相关的概念。对此,现有的研究常常存在一些误解。我们固然可以将黑格尔所说的自由界定为遵从理性指引这一前提下的自主、自我决定或自我实现,但在作出这种界定时还必须明确意识到这里的自主、自我决定或自我实现总是与自我否定紧密结合的。自由在于自我决定与自我否定的综合。黑格尔所说的普遍利益并非人们通常所说的公共利益或整体利益,而是明确地指向以否定性为根本特征的国家主权。基于上述理解,我们能更充分地体会到,在黑格尔那里,国家不仅是市民社会的对立物,还是人与自由之间的中介者。  相似文献   

13.
学术自由是大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学术自由不是一个单极的概念,它无论在学理上还是实践中总是与控制干预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的。学术自由的实现与社会干预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社会干预是学术实现的阻力,同时也是学术自由实现的条件。学术自由的实现就是一个不断适应并超越社会干预的过程。华中科技大学周光礼博士的专著《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一书就是从与社会干预的相互关系中来论述大学学术自由问题的力作。一、对学术自由的多重解读1、学术自由的概念与本质.作者分析了六种学术自由的界说,指出这些定义或从法律层面理解学术自由,把它视为一种权利关系,实际上隐含了学术自由是外部恩赐的预设的观念;或从精神层面揭示学术自由,把学术自由绝对化,反对任何的干预。它们都只反映学术自由的一个方面,没有真正揭示学术自由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自由主义的领军人物,格林秉承积极国家观念。这种国家观蕴含着个人积极自由与国家积极干预职能的共生共存,以个人的受教育自由与国家作为共同体的公益性的协调为旨归,强调个人自由只有在追求共同善的民主国家中才能实现。格林对教育的关注和其积极国家观的和谐互动形成其积极国家教育职能观,希望通过教育来实现社会的重建,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和谐发展与良性互动。国家、教育与个人三者之间关系的澄明以及国家行使怎样的教育职能来促进教育公益性的实现,对我们建构本土的积极国家教育职能观起着价值引领和理念支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始于思辨哲学,在理论萌芽时期就得出了"异化劳动"的核心概念;确立于历史唯物主义,《提纲》和《形态》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确立的标志,也是在这个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客观历史规律成为马克思分析和论证异化理论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工具,并得出生产关系是导致人异化的历史根源。直至转入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研究后,马克思才发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相对于古代共同体为人的解放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个人的全面异化,而导致这一切的便是掩盖在物质外壳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占有关系。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不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以客观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为背景;同时,它还以人的解放与自由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因此,要扬弃资本、扬弃资本的私人占有,实现资本的社会占有,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使巨大丰富的物质条件真正成为人的解放与自由发展的现实条件,真正实现人的解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我国经济法的任务时,不仅需要明确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时的终极任务。而且更要明确在市场发育不完善、国家对社会经济干预过多的历史背景下的现实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时期,我国经济法的主要任务不是调整“市场失灵”,而是逐步培育和建立起规范、公正、合理的社会市场经济法制秩序,促进和维护市场的自由公平竞争;不是为了强化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的职能,而是用法律手段规范和约束政府对社会经济干预的方式和范围。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从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确保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全体成员的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7.
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是大学的精神,其内涵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演变。大学这个社会组织的特性决定了其自治是有限的、相对的;更重要的,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大学的自治只能在社会现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实现。对大学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与大学的相互关系,对影响大学自治权的因素作社会学分析,即可更深刻地理解大学地位与大学权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追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生产力-生产关系"分析范式的准确表述应为"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本文认为,后者的逻辑更为严密,更能体现经济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从这一分析范式入手,本文分析了虚拟经济的泛化导致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方面的主要变化:生产对物质资本的依赖程度降低;劳动者摆脱生产资本的控制成为可能;劳动者的收入来源扩大;人们的消费内容改变;劳动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从而改变了劳动对资本的绝对依附关系.这些变化使得以资本对劳动和人的统治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转变.而虚拟经济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9.
基于以扬弃异化的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以实现人的本质力量为目的,以自由时间中的科学艺术活动为典范的马克思劳动自由内涵,人工智能或可挑战异化劳动的扬弃、人的主体性与自由时间。文章试图从唯物史观维度,将人工智能问题置于历代工业革命发展的视域中,着重阐述人工智能挑战劳动自由的新特征,即替代劳动的广泛性、机器资本化加剧与自我剥削严重,从这些特征中可发现,人工智能挑战劳动自由的根源是资本逻辑的局限性。因此,基于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成为消除人工智能挑战的制度性路径;共产主义成为消除智能时代人的自我异化和私有制问题的整体性路径;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基于以人为本形成的理念成为协同消除人工智能挑战的现实性路径。  相似文献   

20.
理性精神,是个人幸福、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非理性的认识和行为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特别是网络信息高速发展背景下的舆论生态,他律与他治、蒙昧与盲从、极端与偏执、逆反与虚无、狂热与暴力等非理性现象,成为国家治理必须面对的难题。理性精神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然选择,对公民个人的幸福生活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正确认识理性精神的实质,弘扬理性精神,克服非理性的"情绪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