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统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其史料主要来自陈寿的《三国志》及其裴松之注中的《江表传》,司马光在尊重史事的基础上,对语言、情节等方面进行了文学化处理,语言凝练,情节故事化,人物形象鲜明,使记事和传人有机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传记文本。《孙权劝学》虽是《资治通鉴》建安十五年的一个记事传人小片段,但也反映出了《资治通鉴》的编纂思想、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2.
冯世庚《读柳子厚〈愚溪诗序〉》,上海大东书局《学生文艺丛刊》1924年第1卷第5集。署名学校“武昌中华大学高中”。作者另有《与友人论文书》,刊于同刊同卷第4期。冯世庚,四川云阳人,后入中华大学中文系,先后于重庆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师范大学)、贵州镇远中学、黔东南大学(今凯里学院)任教。事迹见黄荣祺《我所知道的冯世庚老师》,载《镇远文史资料》第2辑。中华大学前身为私立中华学校,其后各科系分别并入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武汉大学。  相似文献   

3.
冯世庚《读柳子厚〈愚溪诗序〉》,上海大东书局《学生文艺丛刊》1924年第1卷第5集。署名学校“武昌中华大学高中”。作者另有《与友人论文书》,刊于同刊同卷第4期。冯世庚,四川云阳人,后入中华大学中文系,先后于重庆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师范大学)、贵州镇远中学、黔东南大学(今凯里学院)任教。事迹见黄荣祺《我所知道的冯世庚老师》,载《镇远文史资料》第2辑。中华大学前身为私立中华学校,其后各科系分别并入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武汉大学。  相似文献   

4.
正初识经典《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全书共294卷,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内容涵盖了上下十六朝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各朝各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关系。全书卷帙浩繁、洋洋大观,是我国第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一直备受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追捧,对其作过批注、点评的名士鸿儒也不胜枚举。《资治通鉴》在  相似文献   

5.
洪迈(1123—1202),字景庐,号容斋,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是宋代著名的学者。洪迈一生,勤奋好学、学识渊博,著作等身。共编纂《节资治通鉴》等史学著作11部918卷,撰写《万首唐人绝句诗》、《容斋诗话》等文学著作11部189卷,著述《容斋随笔》《野处类稿》等笔记体著作6部162卷。其中以《容斋随笔》最为著名,自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珍爱的书籍之一。毛泽东在临终前十三天,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要看《容斋随笔》,被称为“毛泽东生前要看的最后一部书”。  相似文献   

6.
唐无名氏诗,原散见于各类文献,如唐人、宋人的笔记、诗话以及唐人总集或选集本中,顾陶在宣宗大中十年(856)编辑的《唐诗类选》①已著录“不知名氏”诗,至五代(?)开始搜采汇辑,以“无名氏”立目载入所编《才调集》。(?)采辑唐无名氏诗经筛选,录出五十首,置《杂词》十三首於卷二末,另三十七首载入卷一○末,这就是唐无名氏诗第一家集本。到了南宋时期,又将此五十首并溢五首附于后,以《无名氏集》单行本刊印,清人江标景刊南宋书棚本《唐人五十家小集》把《无名氏集》编入第四十九家。宋人编纂的《文苑英华》、《乐府诗集》,因系类编,都未以“无名氏”立目,所收无名氏诗,均以题下缺名的方式载入,即“缺名”或“佚名”诗,散见于两书的各卷中。今据中  相似文献   

7.
《独立宣言》在辛亥革命期间曾经5次全文发表,并在国内广为流传。1901年5月10日,中国留日学生创办《国民报》创刊号,刊发《美国独立檄文》。这是在中国最早全文介绍美国的《独立宣言》。1903年,支那翻译会社有《译文四种》,其中之一即是《美利坚独立檄文》。1903年,文明书局刊印《美国独立檄文、法国人权宣言书、玛志尼少年意大利章书、噶苏士戒国  相似文献   

8.
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郑珍全集》,仍有少量佚诗、佚文未收入,如2003年第5期《文学遗产》发表的17首遗诗则是。文章介绍了郑珍的信函三件、文二篇。信函有两件是致莫友芝的,第一件谈遵义知府平翰考证鄨国的文章录入府志建置中;第二件谈莫友芝选地安葬亡父及郑珍代贺长龄撰府志序事。另一件是同治二年初写给妻弟黎兆祺的。当时号军在遵义活动,地方不宁,他拟带上全家入川避难,其情状十分凄苦。文二篇是为唐树义、唐焯父子写的传。郑珍偏《播雅》24卷,不录生人诗。出版后唐氏父子即亡,郑珍又将二人诗编为一卷,并写叙传附24卷之后。郑珍去世后两年,才由唐氏后人刊印。对郑珍佚文的搜集研究,我们对郑珍或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司马光,是中国历史上两个伟大的史学家。一个撰成上自黄帝下至汉武、一百三十卷的纪传体通史巨著《史记》,旨在“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报任安书》)探求治国之道;一个编修成上自战国下至后五代、二百九十四卷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意欲“敍国家之盛衰,著生民之体戚”(《资治通鉴》卷之十九),为治政者提供借鉴。两司马在政治思想上有相通之处。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修撰历  相似文献   

10.
《契丹国志》中卢文进史料分见于卷1《太祖大圣皇帝》、卷2《太宗嗣圣皇帝上》与卷18《卢文进传》等处,共1119字。考其史料来源,卷1、卷2中相关史料基本出自《资治通鉴》;卷18《卢文进传》照抄《南唐书·卢文进传》,《南唐书·卢文进传》又照抄《新五代史·卢文进传》。应慎重对待《契丹国志》的史料,应在进行史源学的辨析后使用。  相似文献   

11.
谭献是清代常州词派的词学大家。他主要继承张惠言、周济的词学观念,并折衷调和浙西词派的词学思想,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词学主张。  相似文献   

12.
《毛诗序》最遭人诟病者,莫过于以后妃之志或文王之化解释诗义.现代学者多认为与文王后妃之事无关,而只是普通的爱情诗歌,《毛诗序》的说法实属牵强,是汉人的附会之辞.通过对“合语”礼的考察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就已存在以文王之道德教化说诗的传统,《毛诗序》以后妃之志或文王之化解诗正是对西周诗说传统的继承,并非完全是汉人的造作与附会之辞.  相似文献   

13.
商盘是乾隆时期浙江会稽(今绍兴)诗人,少负异才,在家乡结"西园诗社",为"西园十子"之年龄最小、最有才华者。在商盘编年诗集《质园诗集》(三十二卷)、书信《质园尺牍》(二卷)以及所编国朝同郡诗人集《越风》(三十卷)中记载了"西园诗社"的一些情况,涉及成员中的刘文蔚、童啸巗、姚颗山、黄海、吴蓉五人,这对于我们了解"西园诗社"的结社情况,进一步研究清朝的文人结社,以及对于商盘的全面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4.
被贬黄州是苏轼的人生低谷,但他却能由凄苦孤独转为乐观旷达,其心路历程值得探究。本文从苏轼的黄州词作入手,深入分析了苏轼的心灵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5.
周西成主政贵州期间,以巩固其统治为目的,以造福一方为己任,立足贵州发展实际,采取了一系列切中时弊之举如清理财政、修筑公路、兴办实业、创办贵大,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贵州近代化进程,其功决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6.
陆元辅撰《经籍考》,书未竟而殁.卢文弨得其手稿而予增补,后来卢氏增补本部分散入福州陈兰邻带经堂,计三十四册.同治四年(1865),陈兰邻之孙陈树杓售周星诒十册,后又售其余.周星诒对所购《经籍考》重加整治,撰题记,加批按,其题记对了解,陆氏《经籍考》的递藏递修情况意义重大.周星诒整理本今藏国家图书馆,已非收入带经堂时的原...  相似文献   

17.
莫友芝是贵州这块热土上成长起来的一代学人,其身心饱受黔文化的熏陶,在他的笔下,不仅描写了贵州的地理特征,而且展示了贵州的地域风情、表现了黔中人物的精神面貌,表达了其对生养他的这块土地的热爱,文中的乡邦情怀尤其厚重深沉.总之,莫友芝的散文中总是有一股难以化解的贵州情结,充满了贵州地域文化的因子.  相似文献   

18.
《南濠诗话》是明代中期著名学者都穆的诗学著作,在当时诗学领域有较大影响。都穆作为明中期一位重要学者,与唐寅、文徵明、沈周等皆有交游,学识渊博,多有涉猎。《南濠诗话》作为都穆诗学代表作品,集中体现了其贵忠厚、伸宋诗、重真情的诗学观念。  相似文献   

19.
清代贵州籍著名学者、教育家莫与俦,从政之时政绩卓异,其后在独山、遵义等地执教数十年,为贵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其学识、人品为后人所钦敬。  相似文献   

20.
楚竹书《孔子诗论》与孔门后学的诗学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竹书《孔子诗论》非出自孔子 ,乃孔门后学之作。其与《论语》中所体现出的孔子《诗》学 ,应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风。竹书《诗论》与孔子《诗》学之间 ,在学诗以培养人格、传承礼乐文明等文化精神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但更多的是发展。竹书已不再强调《诗》的社会功能 ,不再考虑《诗》的比附性意义 ,而是在对诗意的理解中 ,把握诗旨 ,并把诗与社会、政治及历史联系起来 ,从《诗》中探寻周代社会政治盛衰之迹。呈现出由《诗》之文本入手的学术性倾向。其对孔子诗学的最大发展则在于对诗歌本质与性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