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历史上的中央官制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变动演进之中的。秦朝以后两千多年中央官制的演变,从一开始就以侵夺相权、强化皇权为其基本历史线索和主要内容,它所表现出来的历史方向和性质是封建政治和中央官制的日益专制化。汉初官制多沿用秦朝制度,到汉武帝时期开始演变,内朝的创置过程,伴随着相权的削弱和皇权的加强,从而使汉代的国家权力机构明确分为两大系统,并构成了汉代封建专制主义的基本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2.
<正>[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小专题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趋势:①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②君主个人权力不断提高。(一)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二)唐朝(唐太宗时):完善三省六部制影响:①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互不统属,相互牵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各省各司其职,提高了行政效率。(三)宋朝(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措施(1)加强兵权(兵):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控制军队调动;经常调换将领一一兵不识将,将不专兵。(2)加强行政权(权):在中央:削弱相权(设副宰相、设多重机构);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三年一换;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3)加强财权(钱):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上的中央官制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变动演进之中的。秦朝以后两千多年中央官制的演变,从一开始就以侵夺相权、强化皇权为其基本历史线索和主要内容,它所表现出来的历史方向和性质是封建政治和中央官制的日益专制化。汉初官制多沿用秦朝制度,到汉武帝时期开始演变,内朝的创置过程,伴随着相权的削弱和皇权的加强,从而使汉代的国家权力机构明确分为两大系统,并构成了汉代封建专制主义的基本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4.
丁小芹 《文教资料》2010,(3):114-117
对于宋代皇权与相权的强弱问题,学界看法不尽一致。近年来,相权加强的观点多为学者所认同。实际上。宋代皇权与相权的强弱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的时代氛围、政治环境甚至君主权力欲的大小,都会造成皇权与相权间的强弱失衡。  相似文献   

5.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矛盾之一,贯穿于从秦王朝统一中国后的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本文从孙吴君权与相权之间矛盾斗争的渊源入手,分析孙吴内部中央权力与地方势力的斗争,展现孙吴内部政治斗争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宋代的宰相制度的变化,主要分为五个阶段,总体的特点是继承与前朝的三省制度瓦解,三省之政合归于一;宰相受到枢密院、三司、省官员等机构制约,宰相权力受到分化、削弱;统治者选择与宰相及其背后的士大夫阶层共治天下,稳定了宋代的统治秩序,使其被称之为"看不见篡夺的时代".同时,宰相还能凭借自己掌握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使皇帝无法任意妄为.总而言之,宋代宰相制度是皇权与相权博弈并互相妥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中国古代中枢决策机构演变的轨迹,探索了其权力愈来愈小的发展规律,并揭示出相权和皇权的矛盾是导致这一系列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到明初,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新的高度"是什么意思?能否说与皇权相对立的相权从此消失?答案是:否!理由是:相权不只是政府主官——丞相的权,而是泛指辅助皇帝治理国家的权力。相权与皇权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共同体。只要皇权存在一天,相权也就必然存在一天。两者不仅相伴而生也相伴而亡。根本的缘由是皇帝以一人之力管理不了整个国家。客观的事实也是皇帝身边始终活跃着一大批没有丞相之名,却有分"劳"解"忧"之实的人。分"劳"解"忧",说到底,就是分权,虽然不一定很大。  相似文献   

9.
三省同为隋唐时期的最高政务机构,最高统治者为了强化专制主义皇权对构成皇权最大威胁的尚书省之长尚书令多旷而不置或为虚衔,使得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为法定的宰相的体制发生了变化。虽然仆射在一定时期内总制尚书省事,但并不能完全取代尚书令负责中枢政务,所行使的相权也绝不是具有独立意义的执行性质的相权,而是侍中、中书令相权的延伸。三省中仅有中书令、侍中及其所代表的二省行使其权力,三省宰相制实际为“二省制”。  相似文献   

10.
丁曙韵 《快乐阅读》2011,(12):188-189
北宋初期采取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消弱地方,加强中央的集权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措施对本朝及后世影响较大。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唐代到宋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主要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主要是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即相权的不断分割。本文就此略陈管见。一、专制君主制和唐代相权制度的演变1.专制君主制政体的特征专制君主制的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着一个“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万众翘楚。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具有仅次于皇帝的权力。在一定意义上,丞相有着制约君主的作用,其地位和权力相当显要。丞相…  相似文献   

12.
论宋代的皇权和相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那种认为皇权与相权只能此强彼弱的观点,不免有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之嫌。其实在宋代,皇权、相权两者都有所加强。前者表现在皇帝的地位相当稳固,没有谁能够同他分庭抗礼,取而代之更是难上加难。后者表现在以宰相为首的外朝能够比较有效地防止皇帝滥用权力,作为皇帝分割外朝权力工具的内朝大体上不存在。这一局面何以形成,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应当从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及其特质中去寻求。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君权和相权之间始终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当封建社会由弱到强时,君权需要相权的辅佐,相权颇大;当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君权加强,相权萎缩。弄清楚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汉的内朝制度不仅是西汉政治的一大特色,而且对后世许多朝代的政治制度也有过深远的影响。政治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权力的分配秩序,西汉内朝政治的实质就是分割以宰相为首的政府官僚集团的权力,藉以巩固和加强皇权,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冲突的结果。它具体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皇帝制度和宰相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而从一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权和相权之间始终存在着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当封建社会由弱到强时,皇权需要相权的辅佐,相权颇大;当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皇权加强,相权萎缩。相权萎缩,使封建社会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内在机制丧失,封建社会不可避免走上穷途末路。  相似文献   

16.
西汉的内朝制度不仅是西汉政治的一大特色,而且对后世许多朝代的政治制度也有过深远的影响。政治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权力的分配秩序,西汉内朝政治的实质就是分割以宰相为首的政府官僚集团的权力,藉以巩固和加强皇权,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冲突的结果。它具体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皇帝制度和宰相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而从一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汉初皇权是一种“共天下”理念支配之下的有限皇权。这种相对皇权,到景时期已开始出现初步的变革。到景帝末年,随着军功集团退出汉初政治舞台,汉代政权出现了真空。武帝即位后,汉初三权并立的结构已逐渐松动,为武帝加强皇权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武帝皇权向政府权力的渗透,主要是通过中朝官制度以逐步分解相权。通过“加官”将原来属于中朝官的职称加在朝臣之上,使之得以参与机要,由此构成心腹近臣组成的“中朝”,以分割相权,这便是中朝官制度。  相似文献   

18.
唐代宦官势力与宰相权力的削长,对唐中后期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唐中后期政治危机的加深,宦官的权势从内廷向外朝不断延伸,首先侵夺宰相的议政权,进而干预宰相的行政权,一步步蚕食相权,逐步控制朝政,形成宦官专权。  相似文献   

19.
唐代宦官势力与宰相权力的削长,对唐中后期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唐中后期政治危机的加深,宦官的权势从内廷向外朝不断延伸,首先侵夺宰相的议政权,进而干预宰相的行政权,一步步蚕食相权,逐步控制朝政,形成宦官专权.  相似文献   

20.
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使相权融入皇权。阁臣参预机要,最初的形式是与皇帝"面议"朝政。阁臣"票拟",一般受制于"九卿之成案"和"司礼监粗写事目"的双重约束。而司礼监代行"批红"之责,对阁臣的票拟之权,更是一种严格的限制。明世宗压制宦官,造成内阁的权力扩张,突破了宦官尊于阁臣的体制,侵夺了九卿的权力,造成权力失衡,从而导致了内阁与皇帝以及整个官僚系统的长期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