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份的迷失与寻求--试论张爱玲与鲁迅小说中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兰周 《天中学刊》2002,17(6):54-58
20年代,鲁迅开启了改造民族文化心理的伟大工程,40年代,张爱玲继承并发展这一伟业:1.通过固守传统者身份的迷失,鲁迅反映传统文化吃人的角度主要是从社会-外向视角,而张爱玲立足社会,又集中在家庭-内向视角,从“外人”帮吃,到“内人”帮吃反映得更为深刻;2.鲁迅笔下的人物仅是被吃,而在张爱玲笔下不但被吃,而且还自吃、吃人,张继续关注女性并进一步推出女权主义;3.鲁迅、张爱玲都表现传统文化“恶”与西方文化“恶”合流之后更具有吃人性,但张爱玲把封建社会逐渐被资本主义打败这一过程表达出来;4.张爱玲与鲁迅都关注小人物悲剧,但张爱玲从鲁迅的横截面、单一悲剧发展到丰富的生活、多重悲剧,并深刻地发掘了人性。这在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章琼 《凯里学院学报》2012,30(1):102-104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张爱玲是一位具有独特女性意识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不是男性,而是女性.如白流苏、葛薇龙、曹七巧、曼桢、许小寒等.这些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寄寓了张爱玲作为女性本身的生命思考.从这些女性形象中,可以看出,张爱玲书写都市女性被奴役的命运并不是简单地传递女性的悲剧,而是借女性世界的声泪事实来向男权社会控诉与挑战,颠覆与解构传统的男权文化.从中,我们可以探寻张爱玲对女性世界的体认与感悟,解读她特殊的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站在女性的立场,以女性为主体意识写出女性生活、情感中的性别角色体验,揭示了女性内心的奴性意识,填补了中国女性文学史的空白。张爱玲心灵深处的悲剧意识使她的的写作无意中接续了鲁迅对中国民族精神的揭示,对民族文化心理建构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由于处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着独特的性格魅力,她们是一批普通又平凡的女性形象,尽管生活在新的都市,但最终都未能逃脱命运的安排与束缚。同时,在张爱玲的笔下对女性生存状态有着新的诠释与解读,这也是她在文学创作上的重要突破与创新。本文旨在探究张爱玲文中的女性生存状态,以便给今后女性形象的探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身份特殊的"留洋者",他们代表了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以拯救者的姿态给女性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但由于多种合力因素的影响,他们同样成为特定时代的牺牲品。动荡的社会现实和畸形的家庭环境是张爱玲塑造这批"留洋者"的原因,她企盼以西方现代文明来批判僵化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寻求解放的新途径。从这点而言,张爱玲无疑继承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五四"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钱亚玲 《文教资料》2012,(28):14-16
张爱玲的小说意欲挣脱性别意识而最终落入女性身份的无意认同,其中的女性叙事,关涉有史以来中国社会的种种女性及其人生遭际,侧重"家"这一特定空间之于女性存在的独特意涵,观照女性在婚姻、身体等方面特有的心理活动,揭示了中国女性独特的生存之道和生存智慧,表达出对男权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刻反思及对中国女性未来的深层焦虑。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身份特殊的"留洋者",他们代表了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以拯救者的姿势给女性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但由于多种合力因素的影响,他们同样沦为特定时代的牺牲品.动荡的社会现实和畸形的家庭环境是张爱玲塑造这批"留洋者"的原因,她企盼以西方现代文明来批判僵化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寻求解放的新途径.从这点而言.张爱玲无疑继承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五四"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作品中对母女关系的处理一反常人的思路,她冷静甚至是残酷地揭去了掩盖于亲情之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用一切可以解构的语言解构了母亲神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她能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意识在对时代生活的感受上达到贯通和契合.另一方面也是她对现实社会生活有着极其敏锐的感触.分析张爱玲作品中的母女关系,可以洞察封建文化对女性无孔不入的破坏,窥见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前途的探寻,以及对人间至爱亲情的呼唤.  相似文献   

9.
80年代以后,随着思想解放潮流的涌起,一批过去长期被打入“冷宫”的作家作品重见天日,重新获得了人们的青睐和好评。张爱玲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进入90年代,文坛上更是形成了一股“张爱玲热”,不仅其作品大量再版,或者被改编为电影、电视等各种其他艺术样式频频面世,而且在研究界、批评界也引起了巨大反响,不少博士、硕士论文纷纷以此为题,从社会政治、文化变迁、都市文学、女性视角等各个方面,对张爱玲及其创作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以她的主要作品集《传奇》和《流言》,蜚声20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张爱玲用作品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基本理解:现代洋场社会里有难得的爱情,但这难得的爱情终归被沪港洋场社会、现代殖民都会、旧的大家族所扼杀,所吞噬,写出了自己对现代洋场社会吃人真相的理解.文章从女性俯视形象的窃笑来自对男性形象的贬抑入手,分析了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窃笑的几种形式,以及张爱玲与其笔下女性俯视形象的精神联系.从而阐明:在中国封建宗法社会和西方殖民地文化的夹缝中生存的女性,从没有放弃过抗争,在鲜血淋漓中满身伤痛的她们犹如巨石底下的小草,依然发出或是低徊,或是扭曲的呻吟,她们是上海、香港现代洋场社会里醒觉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作者在文学里接近她,在生活里感悟她,在文化里怀念她。挥不去割不舍的是深藏在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张爱玲情节”,作者以自己独到的解读戚一家之言,向我们展示了莫衷一是的张爱玲特殊的一面,这本身是否也算是“传奇”的“延续”?  相似文献   

12.
特殊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造就了上海,也造就了上海文化。上海文化的永恒窗口是国际化、开放化、民间化。张爱玲融入了这种文化。  相似文献   

13.
由于童年经历和教育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张爱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女性意识极其强烈的作家;她以女性特有的关照方式和性别敏感切入那个特定时代女性生活的内部,展示了她们不自主的卑微生存处境,再现了女性封闭、沉默匮乏、依附性等亚文化群体特征;张爱玲认为女性的这种群体悲剧一方面是根深蒂固的传统男权文化长期控制、压迫、引导的结果,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女性自甘为奴。作家这种深沉、严厉的女性内省意识,在五四以来的现代女性文学史上有着不同寻常的标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婚姻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剖面,其中女性有着颇为特殊的地位。婚姻家庭制度与女性密切相关,女性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婚姻文化基本面貌的缩影。本文把女性置于古代婚姻文化中去考察,旨在从中认识女性人格失落的历史过程及女性在宗法制社会中的种种状况,从而揭示女性人格、地位被贬的历史根源。 一、人类婚姻发生与发展的演变 要认识女性人格失落的历史过程,首先要认识人类婚姻发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那就是人类逐渐摆脱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旧上海卓尔不群女性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她的小说主要以新旧文化交替的上海为背景,就题材而言,大多是不如意或不幸的恋爱婚姻故事,表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金钱价值观对中国传统封建伦理冲击以及社会小市民在这一过程中性格变异和心理的扭曲。她从婚姻家庭的角度表现了平凡的小人物尤其是女性在金钱社会的驱动下人性的退化。本文从这一角度向读者展现了张爱玲小说独特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女作家张爱玲以个性极强的女性意识,对“五四”以来的新的文化理想进行了强烈的反驳,从生存困境中的无语反抗与物质追求、文化困境中的艰难突围与无奈选择、人生抉择中的现实困守与传统禁锢三个方面,立足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40年代中国普通女性在受到男权主义强制的社会环境中,迷茫而无奈、卑琐而自嘲的世俗人生的生存状态。张爱玲小说创作在“五四”文学,特别是20世纪女性文学中具有独特的价值立场和执着的思想追求。  相似文献   

17.
女性生存悲剧的透视与书写——评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张爱玲对那些新旧时代交叠下的女性的生存命运极为关注,对女性的心理挖掘也非常深刻。她笔下的系列女性形象,真切地传达了其对人生的特殊感悟以及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女性与文化的关系基础上,本文对伍尔芙与张爱玲的女性主义思想作了比较,分析其中的文化差异性,为中国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提供借鉴,指出女性主义与本国文化土壤相结合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与王安忆作品中的上海形象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两者都在物化、世俗化和都市时代背景下对女性进行了人文关怀。张爱玲笔下展现了一个有颓废气息的上海,王安忆展现的却是有怀旧气息的上海;在塑造上海形象的方法上,张爱玲多用象征主义的隐喻性语言来表达,而王安忆则善于用"皴法"叙写。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经验、文学理念和宗教等的不同,造成她们作品中上海形象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在张爱玲的众多小说中,<连环套>并不像<十八春><倾域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沉香屑>等为众人所熟知,因此,主人公霓喜自然也没有像曼帧、曼璐、流苏等那么为人所关注.但是她作为张爱玲笔下的一种女性,一种特殊生活背景生存际遇的特殊女性,是应该得到众人关注的,并值得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解读,以发现其特殊而又富有多种意味的别样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