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前展陈艺术创新内涵边界是建立在工业经济理念基础上的。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展陈艺术创新内涵边界要进行外延与拓展。从固定空间里进行艺术创新向构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展览陈列领域里进行艺术创新转化;从根据馆藏创新展览陈列艺术主题向根据创新主题整合展览陈列资源转化;从具体的固定展陈场所设计管理向同一主题多场所同时进行设计管理转化;将展览陈列艺术设计注重对参观者教育、研究、历史认识等功能向注重参观者消费体验方面转化。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展陈受到社会发展、社会审美、社会教育、信息传播、博物馆与公众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关注观众学习需求"和"提供公平学习机会"已成为博物馆的基本共识,"支持观众学习"成为博物馆展陈的重要任务。展陈内容多采用依据事件或主题的"专题"形式,内容表述形成多种风格。博物馆展陈艺术提出整体环境营造理念,创造表达展陈主题的艺术风格,营造吸引观众参观的视觉效果。博物馆展陈将积极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和管理"大流量观众"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朱建邦  希茜  闫格 《北京档案》2017,(11):11-14
档案文化资源对于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介入,可以强化该区域文化价值的深度开发,强化传统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再现,强化公众对于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参与活动.档案文化资源通过大数据的模式介入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可以对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领域的传承和再现起到指导、辅助、服务等作用,形成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西方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向来不是仅以科学作为独立的支撑。在其变迁中,艺术与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觑。本文从西方历史、宗教和文化的背景出发,分析长期以来在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中所隐含的科学观念与艺术文化现象,及其设计方式和影响范围。最后对新型自然历史博物馆所在学科理念和理论依据方面可尝试的突破方向做出了预期。  相似文献   

5.
“非遗”档案数字化与图书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革 《图书馆学刊》2011,33(3):21-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文化艺术档案资源建设的组成部分,对完善文化艺术的功能、拓展服务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有利于教育研究和传播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彰显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有利于实现文化积累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6.
展陈馆的功能定位应由展陈馆的性质决定。作为专题展陈馆,展览反映的内容首先要有突出的专题特点。根据资源特点、优势进行分析展示。围绕主题,注重提炼重点和中心内容展览馆、博物馆、陈列馆是一个城市、地区、行业发展的象征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是展示一个城市、一个行  相似文献   

7.
《兰台世界》2014,(Z2):34-35
<正>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挖掘工作的高度重视,研究和记录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发展史,着力研究探索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各种途径,成为了文化工作者特别是艺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弥补由于现存艺术档案不完整造成的文化记忆的缺失,使一些濒临灭亡的剧种、优秀的传统剧目、民间艺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传承,采用艺术人物口述的形式搜集艺术档案资源,成为抢救和挖掘辽宁文化信息资源的有力手段。"口述史"就是以口头叙事的方法,讲述  相似文献   

8.
展陈是博物馆三大功能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审美需求的提高、陈列主题的不断深化、陈列内容的丰富,博物馆展陈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多样性、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及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已成为必然。在这一趋势和实践中,雕塑(含雕刻)的运用———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如:硬质材料制成、三维艺术、鲜明的艺术个性、丰富的情感内含、强烈视觉效果等与展陈的艺术特性一致———走在其它艺术的前面。雕塑在博物馆展陈中的作用及如何运用这种艺术形式以达到最佳的效果,也成为亟待研究探讨的课题。  一、雕塑是博物馆展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博物…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成功举办陈列展览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使展陈具有观赏性。展陈的观赏性既体现在其整体艺术品位上,更体现在承载其重点内容和信息的亮点即看点上。这种看点是展陈的点睛之笔,是整个展陈的精华之所在。举办展陈务求对其看点精心设计、精心布置,以使展陈更为观众认可和欢迎。  相似文献   

10.
<正>重庆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活动区域,红色档案资源丰富。2021年至今重庆市档案馆依托馆藏、依托川渝合作开办红色展陈,笔者将展陈实践中产生的思考与档案界同仁分享,以期为红色档案的利用献绵薄之力。1展陈对红色档案利用的意义1.1提升了档案馆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呈现出本土特色的城市复兴,即结合地方文化遗产资源特点、各城市历史基础和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发展地方城镇。博物馆因其具备的文化传播和文化复兴的使命被纳入了我国城市复兴的进程中。对城市而言,是如何利用传统文化遗产资源促进城市复兴的问题;对博物馆而言,则面临着展陈传播、产品传播和旅游传播方面的策略优化和服务功能的拓展,以期实现文化复兴从而服务于我国本土化的城市复兴。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功能的范畴下,利用移动终端的新媒体提供优秀传统文化和精品文化的资源推送,以期为文化创业创新孵化空间提供"创客空间"模式的服务支撑来实现文化精准扶贫的服务创新.  相似文献   

13.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自雨花台建陵之初便开始对革命烈士遗物进行征集,收藏了内容丰富的革命文物档案。文章联系实践,展示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展陈工作新的发展,并从五个“度”阐释如何在活化利用馆藏革命文物档案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做好纪念馆展陈工作。  相似文献   

14.
面花艺术是传统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蕴涵着图腾崇拜、地域文化特征、民风民俗等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冲击,面花艺术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困境.本论文以华县花馍为例,分析其历史背景及艺术文化内涵,并结合国内相关艺术产业创新实例探究"互联网+"时代面花艺术发展现状,针对性地提出传承和创新的相关举措,力图使这一民间艺术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案例,从话语研究的视角阐释了综合性博物馆非遗活态展的策展理念,并探讨了非遗活态展对综合性博物馆打造多元文化空间的促进作用。该馆在策展过程中,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活态保护"的非遗保护原则,开展"活态展"的创造性展陈实践,试图贯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构的非遗话语体系和我国传统文化语境对非遗项目的文化阐释;化解了传统博物馆以专家为主导的策展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活态叙事之间的矛盾;加强了社群和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关联;形成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综合性博物馆中的互补,助推了综合性博物馆朝着"全遗产观"下的现代博物馆转型,打造与区域、社群深度互动的文化传承空间。  相似文献   

16.
张天阳 《今传媒》2014,(8):156-157
二十世纪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变革意义的一百年,也是中国雕塑从萌芽、转型到繁荣发展的时期。雕塑艺术的日臻成熟,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艺术家,他们在雕塑艺术的创作中,秉承"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同时积极的从自己的根源出发,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进一步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再创新,创作出属于中华文化的雕塑作品,为我国现代雕塑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发展的观点,通过对雕塑艺术的保护、传承、创新的简单梳理,分析二十世纪中国雕塑艺术的兴起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文物保护既要治理文物病害,最大程度延长文物寿命,还应尽可能多的提取文物信息,让其能够"活"起来。保护成果可通过博物馆等场所进行展陈宣传,以彰显其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济南刘家庄遗址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正是基于此种思考,开展青铜器科学分析、数字化技术应用以及最大程度保留原始信息,为后期科学展示与利用积累资料。通过文物保护讲好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丰富山东地区商代文化内涵,并为此类文物保护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九十年代多元化文化语境中,"女性个人化小说"因其反传统写作方式和叛逆精神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回顾其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九十年代"女性个人化小说"以自觉和艰难探索的姿态,对传统艺术手法进行了发展和创新,这为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多样化的演变进程做出了建设性的成绩,开创了小说文体文化的审美新空间。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服务创新可以根据所依赖的主导性资源,划分为"文献依赖型""技术支持型"和"文化创意主导型"三种类型。"文献依赖型"服务创新重视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水平,强调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技术支持型"服务创新追求服务的便捷与高效,强调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文化创意主导型"服务创新致力于通过一系列文化创意设计,满足用户多元化的知识和文化生活需求。通过"基于设计的研究(DBR)"以及相关的测度指标体系,可以为"文化创意主导型"服务创新绩效评估提供客观的、可检验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何晓兵 《现代传播》2001,(2):110-119
中国的电视文艺类纪录片数量较少且成就不大.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电视文艺界在传统美学和商品文化偏颇的常识体系与价值观的误导下,将人类艺术极其多样的风格种类和多元的文化功能,削减为以经济发达民族、阶层或区域人群为中心的职业舞台艺术,和单调的审美或娱乐功能.这一偏颇观念和物质利益驱动下的电视实践,正在严重损害着各民族多样而鲜活的传统艺术文化这一多功能文化生存方式,并因此无形中损害着人类的文化生存能力.因此,电视文艺纪录片的出场,就不仅仅意味着某种电视体裁的补阙或强化,而是意味着一种更为真实健康的电视传播观念的确立--而这一观念的确立,有助于使我们在诸如树立艺术传播的相对宽容的价值观,揭示"艺术"文化的本来面目及其功能价值,保护和传承宝贵的人类传统艺术资源,乃至开拓"常销"型电视艺术商品等多个方面,弥补现有电视文艺的阙失与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