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无典型的心前区疼痛,临床上容易误诊误治。1999年1月~2007年1月,我院收治70例不典型AMI患者。现将其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最常见疾病之一.AMI典型临床表现为胸骨后持续性压榨样疼痛,老年人AMI症状多不典型,部分心肌梗死患者以晕厥为首发表现,甚至是唯一症状,现结合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研究阵发性折返性室上性窄QaS波心动过速终止后倒置T波的临床意义.对71例自发折返性室上性窄QRs波心动过速终止后倒置T波的患者行运动心电图试验、运动铊心肌灌注显像夏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心动过速终止后,30例出现倒置T波,3例呈铊阳性改变的病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1支血管管腔直径≥75%的明显狭窄,但均无冠心病的临床表现.结论:阵发性折返性室上性窄QaS波心动过速终止后倒置T波代表一种常见的现象,可能持续存在一段时间,根据常见的临床和心电图指标不能预测其是否发生.冠心病似乎不是这种复极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3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5例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组(NC)血清IL-8及TNF-α水平变化。结果:AMI及UA组IL-8及TNF-α水平明显高于NC组(P〈0.01)。结论:IL-8及TNF-α水平变化与AMI发病密切相关,在AMI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讨碎裂QRS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短期预后评估的价值,及其对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NSTEMI)患者不同的预测价值。创新要点:证实了碎裂QRS波对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短期预后价值,对早期再灌注治疗有指导意义。研究方法:通过对碎裂QRS波发生及持续时间的详细记录(见图1、2),评价出现碎裂QRS波的STEMI及NSTE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泵功能衰竭及住院死亡的风险(见图3;表3–5),并观察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预后的不同影响(见表6)。重要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STEMI)患者心电图出现碎裂QRS波短期内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左心室功能不全及死亡;2.对出现碎裂QRS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PCI再灌注治疗可改善患者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5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初期病死率较高,而再灌注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选择正确的再灌注策略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急诊直接冠脉介入(PCI)治疗可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从而使死亡率、再梗死率下降,提高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质量[1]。本文对150例AMI患者急诊PCI治疗结果进行了描述及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2·9~2006·3月我院心血管内科对150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所有病例均符合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均符合急诊PCI适应证。其中男109例,女41例。年龄30~84岁,平均62·6±7·9岁。体表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酒精中毒对心脏引起的损害。方法:选择368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对其行心电图及心肌酶的动态观察。结果:368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中有180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包括心律失常、CK-MB增高、心电图呈ST-T改变甚至急性心肌梗死。结论:急性酒精中毒造成的心肌损害是普遍且可逆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8例老年人急性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时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心绞痛症状较轻,并缺乏胸部特有的窒息闷塞感,而以气短、胃肠道及神经精神症状为突出表现.经系统治疗.87.5%(42/48例)治愈,12.5%(6/48例)死亡.结论:老年人的急性心肌梗死起病常不典型,因此,要尽快明确心肌梗死的诊断,系统治疗,从而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严重类型。现将我院2006.1~2006.12月收治的1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术时心率和心电图的变化.方法:经常规两种人路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全过程中12导联心电图监测记录,记录选择性冠状动脉术时注射造影剂前后心率、R波、ST段及T波的变化.结果:注射造影剂后均出现心率减慢,R波幅降低(或S波加深),ST段降低或压低,T波幅度下降或倒置加深.结论:冠状动脉有严重病变者,造影剂的量要少于常规量,并且要准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QRS)联合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创新点:TIMI危险评分常用于AMI患者入院即刻的风险评估,TIMI评分4分的患者被评定为中危组。本研究发现,无论TIMI评分如何,出现fQRS而未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其死亡率均显著升高。fQRS联合TIMI危险评分更利于AMI患者的预后评估,TIMI评分4分但同时合并fQRS的患者,可以从早期PCI介入治疗获益。方法:回顾30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院内诊治经过,记录分析患者fQRS出现的时间、部位及其他临床转归,评价fQRS联合TIMI危险评分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结论:(1)fQRS联合TIMI危险评分可提高恶性心律失常、左室收缩功能不全(LVSD)和死亡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2)fQRS阳性的AMI患者,进行早期血运重建可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fQRS可能作为TIMI评分4分患者早期介入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12.
溶栓疗法是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中重要进展。我院对近3年3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采用国产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取得确切疗效,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AMI患者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7岁)。均为持续胸痛>30min,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心电图相邻两个或多个导联ST段拉高>0.2mV,无溶栓禁忌症,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为1~12h。 1.2 方法 入院立即嚼服阿司匹林0.000000日  相似文献   

13.
宋淑怡 《考试周刊》2013,(1):196-196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目前已成为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也是威胁生命较重的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一支或多支血管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达20~30min以上,即可发生AMI。其主要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通、发热、WBC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因此,必须争分夺秒,全力抢救,诊断确立后密切监护和良好的护理甚为重要。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病情能否转归。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一次室性早搏对窦性心律不仅有加速作用,还可表现为加速-减速的双重作用,这种多重作用称为窦性心律震荡(HRT)。本研究旨在探讨窦性心律震荡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的良好指标。方法:选择2000年5月-2005年8月发病3~4周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5例和71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分别作为AMI组和对照组.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前者TS值低于后者。并且急性心肌梗死后高危组TS较低危组明显降低。结论:窦性心律震荡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我院1998.3~2004.4月住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资料,对90例65岁以上老年AMI患者进行分析,并与同期住院的73例65岁以下AMI患者进行对比,旨在探讨老年人AMI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我院1998.3~2004.4月住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资料,对90例65岁以上老年AMI患者进行分析,并与同期住院的73例65岁以下AMI患者进行对比,旨在探讨老年人AMI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1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包括溶栓药物、硝酸酯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8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高剂量组:辛伐他汀40mg,每晚1次。两组均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24h内开始用药,观察30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联合终点。结果:治疗30d两组比较,高剂量组明显减少心血管事件联合终点:所有原因死亡,心肌再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卒中(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剂量辛伐他汀在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方面的作用优于常规剂量辛伐他汀,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Ⅱ、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STⅡ/Ⅲ比值)的比较分析,来预测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 IRA)。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首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入院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指标STⅡ/Ⅲ与IRA关系的统计分析表明,STⅡ/Ⅲ在右冠状动脉(RCA)组绝大多数小于1而左旋支(LCX)组多大于等于1(P〈0.011,排除RCA和LCX皆有显著病变的病例后仍然P〈0.01。结论心电图STⅡ/Ⅲ比值是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IRA的较准确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误诊的原因。方法:对我院38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患者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多样化,误诊时间2—24h,经完善相关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并给予积极治疗,死亡4例,好转34例。为降低死亡率,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意识,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2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继发心脏破裂的预测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心脏破裂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情凶险,死亡率高。通过明确心肌梗死后出现心脏破裂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心脏破裂高危人群,有利于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采取干预措施以减少心脏破裂的发生。创新要点:既往缺乏对中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继发心脏破裂的系统风险评估,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完善并健全中国多中心的急性心肌梗死数据库,样本总量达到9798例,为国内同类研究中样本量最多。既往的国外文献报道:女性、高龄、心梗后就诊时间延迟、前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等是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在中国人群验证以上危险因素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就诊时血色素下降及白细胞计数的升高与随后发生的心脏破裂密切相关。新的心脏破裂预测因素的发现有利于对心脏破裂更精细化的危险分层,早期识别心脏破裂高危人群。研究方法:建立中国多中心心肌梗死数据库,比较发生心脏破裂与未发生心脏破裂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异,筛选敏感特异的心脏破裂的独立预测因素。重要结论:中国人群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发生率是1.82%,独立预测因素主要包括:高龄、女性、就诊时静息心率增快、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就诊时间延迟、肾功能不全、贫血与白细胞计数升高。本文第一次提出就诊时贫血状态及白细胞计数的升高时与心脏破裂的发生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