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作为清代最重要的文学流派,桐城派的经学研究受到尊宋思想的影响,秉持"义理"之说与汉学"考据"对立。吴汝纶却独辟蹊径,提出"因文求意"的说经方法。此法源自桐城派的相关古文理论,将古文天然具有的"辞章之学"视作治经一途。通过分析经书文章的结构规律和修辞特点等文法要素,诠释经文和经义,为晚清的经学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并且改变了"辞章之学"在古文创作方面的单一运用方式,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经学研究方式,在古典学术领域与汉、宋二学分庭抗礼。  相似文献   

2.
《说文解字》捍卫了古文经学,为古文经学最终压倒今文经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世治经学者提供了一部权威的治经工具书的同时。也成为后世解经之作的永久楷模。  相似文献   

3.
东汉是“经学极盛时代” ,但是后期的社会动乱使之急剧地由盛转衰。其后 ,六朝经学经历了由复苏到拓展的艰难历程。三国是儒学复苏的初始阶段。孙吴地区的经学是东汉经学的绪余 ,古文经学因统治者提倡而相对活跃。西晋经学呈北盛南衰之势。由于道家文化的兴盛 ,儒学影响力减退 ,经学研究进展不大。东晋崇儒抑玄之风渐兴 ,会稽、豫章等地学者治经实绩稍著。刘宋与南齐时期“家寻孔教 ,人诵儒书” ,崇尚儒学的社会风尚普遍形成。梁朝及陈朝 ,经学进入兴盛时期。学者多“博通经传” ,义疏都立言浩繁。其学风与实绩对隋、唐经学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是近代史学的代表人物,曾被认为是"新史学的开山"。由于经学在近现代不受重视,王国维的经学研究成就在现代人眼中似乎远不如他在文学、哲学、史学等领域的贡献。但是,在王国维东渡日本之后由文学、哲学转向史学研究的过程中,经学却是他日后取得伟大成就的突破口。在王国维那里,经学既不是像康有为那样属于今文学传统,也不是像章太炎那样属于古文学传统。他所做的工作,无疑是晚清民初经今古文学之争中最独具特色的:通过对《史记》中"古文"含义的研究,他弄清楚了汉代初期古文的意义;通过对《汉书》中"古文"含义的研究,他弄清楚了东汉初期古文的意义;通过对《说文解字》的研究,他弄清楚了《说文》中所载古文的意义;通过对魏三体石经的研究,他弄清楚了魏晋六朝时期的"古文说";通过对汉代古文学派的系统研究,王国维弄清楚了"古文"由字体转为学派的意义。总之,王国维从另外一个角度,即充分运用出土的甲骨文、金文以及新发现的新材料,对经学以及经学史作出了更加令人信服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范文澜学术道路的转变在其经学研究方面有明显的轨迹可寻。他早期受陈汉章、黄侃、刘师培等学者影响,治学"追踪乾嘉老辈",经学研究呈现出典型的古文经风格;抗战前后他开始系统学习马列理论,并运用马列主义对中国古代的经学进行了首创性的批判总结,由此从一名正统派经学家转向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相似文献   

6.
汉代语言研究的发生和发展与经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汉武帝表彰六经,独尊儒术,奠定了经学在我国学术史上的统治地位。古文经学家特别注意语言文字的疏通,他们对准确理解经典下了很大的功夫,在汉代语言研究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不过,即使是作为古文经学集大成者的郑玄,其遍注群经的著作仍是为解经而作,虽然其中有很多有价值的语言学观点,但并未摆脱经学的樊篱。倒是汉代一些流传到今天的辞书,却不是为经学的目的而作,而是脱离了经学的附庸地位,属于语言学的范围了。如杨雄的《方言》、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都是已经脱离了经学范畴的纯粹的语言学著作。东汉时期,一些学者还利用注经的方法来为其它的古籍作注,如高诱注《战国策》、《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王逸注《楚辞》,赵歧注《孟子》等,里面都有一些有价值的语言学资料,其不是经学的附庸更是非常清楚的。因此,可以认为,早在东汉时期,我国已经有一批研究语言的著作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向着独立的语言学学科的道路发展了。  相似文献   

7.
文必宗经说     
《文心雕龙》云:"文能宗经,体有六义。"《颜氏家训》亦谓:"夫文章者,原出五经。"二者皆以为经学与文学息息相关,允属确论。综而考之,兹事宜有四端值得当今经学界与文学界共审观之:一端,群经是往圣垂教后世之千古至文,其自身的文学价值应予充分认定。二端,古之文人以读经为本,群经对历代作家文学作品的内容及形式之影响应予认真品评。三端,经术长期风行于古代社会,经学在文学思想领域的渗透作用应予深入考察。四端,经学既属过去亦属未来,今后中国文学的创作旨趣是否仍需毋忘宗经之道应予切心体会。总此四端,于经学与文学关系之研讨,盖有承前启后之益。昔儒称:"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其此之谓欤?  相似文献   

8.
文必宗经说     
《文心雕龙》云:“文能宗经,体有六义。”《颜氏家训》亦谓:“夫文章者,原出五经。”二者皆以为经学与文学息息相关,允属确论。综而考之,兹事宜有四端值得当今经学界与文学界共审观之:一端,群经是往圣垂教后世之千古至文,其自身的文学价值应予充分认定。二端,古之文人以读经为本,群经对历代作家文学作品的内容及形式之影响应予认真品评。三端,经术长期风行于古代社会,经学在文学思想领域的渗透作用应予深入考察。四端,经学既属过去亦属未来,今后中国文学的创作旨趣是否仍需毋忘宗经之道应予切心体会。总此四端,于经学与文学关系之研讨,盖有承前启后之益。昔儒称:“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其此之谓欤?  相似文献   

9.
从某种程度上讲,汉代的古文经学对于文学创作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汉代古文经学更多的是追求相对简明的文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长篇大论,也使得文学创作逐渐向由繁趋简发展。此外,汉代的古文经学更加讲究兼通,可以博采众长,文化创作过程中借鉴汉代古文经学能够使文章的表现题材更加包罗万象以及无所不至,增强文学创作的批判精神。本文就汉代古文经学对文学创作的相关影响展开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0.
通过考察清代经学与宋玉研究之关系,发现清代经学的三个主要流派——古文派、今文派、兼综派,对宋玉研究都有影响,而以兼综派宋玉研究成就最杰出;然而就对后世影响而言,却是古文派最大。因此,当代宋玉研究要更深入分析古文经派漠视宋玉及作品的原因,尽力消除其不利影响,要扬弃今文经派的宋玉研究,剔除糟粕,取其精华,要重视兼综派的宋玉研究,努力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即应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宋玉经学研究路径,且今后不能以这条路为主。另一方面,必须大力加强宋玉作品的艺术研究,发掘其艺术创新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开拓新题材、新领域的贡献和影响,要重新认识"屈宋"并称的意义内涵,在文学史、艺术史、美学史上重新确立宋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作为革命时代集体意识的积淀,红色经典所指涉的文学作品曾经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其所包孕的道德理想与精神追求对当下文化生态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红色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更多体现在历史研究和思想教育层面,而在文学艺术层面则因史、诗、思的严重缺失无法为后世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提供典范与参照,并不具备文学经典的品格。  相似文献   

12.
明清小说作者借鉴八股文的文体特征是多角度、多样化的,比照明清小说与八股文可以发现,很多小说都融会了诸种八股要素。小说作者讲论儒家经典实属平常,他们频繁、大段地讲论经书,常常针对朱熹《集注》讨论句意,甚至直接将八股术语纳入小说当中,有意借鉴八股要素的意图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是思想文化的重大变革时期,在经学文学化过程中,文学不断从传统经学中汲取养料,直接影响着文学创作;经学通过文学的生动表达,拓展了经学本身发展的文化空间。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大量引用《诗经》"二南"的诗句,直接影响着小说的主题思想、语言艺术以及小说伦理的特殊指涉等,使小说在创作上呈现出强烈的经学化倾向。才子佳人小说创作经学化的原因复杂,一方面,时代变革过程中经学裂变对文化进行自我选择;另一方面,人们用文学的心态观照经学,在文学召唤中对经学做出了应答。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文学创作的动力,古今中外文艺创作者和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观点,其中如下两种观点最有价值:一种认为文学创作的动力是不平则鸣,一种认为文学就是白日梦。关于这两种观点,文艺理论家们已经分析评论得够多了,但过去主要谈的是两者之异,实际上,两者有着共同的精神实质,那就是:两者都认为文学是起源于人类深层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5.
中古墓碑文的撰作者本身多为文士,他们在撰作墓碑文的过程中,多少会将其创作诗赋等纯文学文体的惯习带将进来,从而对墓碑文进行文学化的改造,虽然这种改造是在不自觉中进行的,而不自觉,恰恰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前提条件。故墓碑文虽为应用文体,但在文人尤其是晋宋以降的文人笔下,逐渐由实用性文体向文学性文体转化,呈现出文学化的创作倾向,反映出魏晋六朝这个艺术化、审美化的时代和文人将生活艺术化的才能与本领。  相似文献   

16.
论文通过对文学经典中"主人公"与"对手"关系的分析,考察不同类型"对手"的独特作用,分析"对手"的文化内涵,揭示"对手"的文学和文化意义。文章认为,"对手"的时代意义与文化内涵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对手"功能层面上的作用,或者说,功能性的"对手"的价值,只有在时代意义与文化内涵层面上有所发挥与创新的前提下,才可能跃入一个具有艺术震撼力的审美天地。  相似文献   

17.
论文通过对文学经典中“主人公”与“对手”关系的分析,考察不同类型“对手”的独特作用,分析“对手”的文化内涵,揭示“对手”的文学和文化意义。文章认为,“对手”的时代意义与文化内涵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对手”功能层面上的作用,或者说,功能性的“对手”的价值,只有在时代意义与文化内涵层面上有所发挥与创新的前提下,才可能跃入一个具有艺术震撼力的审美天地。  相似文献   

18.
在对女性生存之痛的共同关注中,苏童与毕飞宇两位作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女人/女人的人物对立冲突模式,而在人性的善恶、人物舞台的设置方面更呈现许多相异之处.通过对两者的分析与比较,可更清楚地看到新时期小说女性形象"他塑"所呈现出的艺术选择和审美趣味的某种征象.  相似文献   

19.
宋濂是元末明初的重要文臣。元末浮靡纤弱的文坛现状,明初以经学构建一统秩序的政治背景,以及宋濂经学家的身份,决定了他在文学上的经学思维模式。在文学功用论上,他强调明道致用;在文学创作论上,他主张宗经稽古;在文学风格论上,他提倡知言养气。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通变》与《传统与个人才能》是中西文论中阐述文学的继承与发展问题的代袁性作品。“宗经”是刘勰一以贯之的文学主张,这正如艾略特强调传统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一样,两者对于文学经典和由此构成的文学传统的青睐,源于并服务于他们对文学创新的追求。两篇诞生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文论著作,共同传达出了对文学经典与传统的关注和认同,它们所倡导的文学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对当今的文学创新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