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学习初中数学过程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几何能力、推理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紧紧跟随课堂,提升数学课堂效率。问题导学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考数学问题,从而解决数学问题。阐述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运用问题导学法的意义,提出运用的措施,促进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2.
数学问题意识是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在已有数学信息的基础上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目前的数学课堂上,一些教师不重视对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够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学习数学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
许颐 《成才之路》2020,(11):56-57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要通过巧设数学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文章以八年级数学拓展课“中点四边形”教学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支架性问题、启发性问题、拓展性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问题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十分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才是获得知识的正确途径,才有利于数学学习的创新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充分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愿问、敢问、会问、乐问。  相似文献   

5.
日常问题的解决不同于数学问题的解决,若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完全脱离日常问题的解决,学生走进社会以后,会觉得在学校学习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对他们没有一点帮助.所以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经验,有利于日常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关于学生"数学现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的“数学现实”与学生的亲身体验相联系,并不仅仅指学生的数学基础和生产生活实际,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可能产生许多问题.贯彻“数学现实原则”,就必须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疑问;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不断形成和完善整个数学结构.  相似文献   

7.
要想让数学建模素养真正落地,教师必须研究数学知识是如何发生的,必须思考在学习某一具体数学知识的时候,有哪些关键环节和关键要素.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问题”就是一个关键要素,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就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其不仅影响着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也影响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研究发现,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能在问题情境中萌芽,数学建模能力能在问题解决中培养,数学建模素养能在问题反思中形成.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数学能力是数学素养的核心构成要素.数学探究活动是以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有三种形式,分为四个过程.开展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大胆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究时间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5,(54):79-80
小学生在丰富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要达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目的.从而在数学情境中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便成为学生的一种"数学化"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来金 《成才之路》2009,(21):54-55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索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从生活实例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熟悉的图形来创设情境、借用寓言(故事)来创设数学情境、以学生动手实践(实验活动)创设数学情境。  相似文献   

11.
所谓数学“问题解决”,即是指强调从具体数学问题出发组织学习和教学,教学过程其实是以一系列教学问题而展开的数学活动过程,有一个由问题引出的情景、实验或悬念,启发学生去动手、动脑,并在数学括动过程中发现、产生新的问题,进一步思索、猜想、反思、寻求方法……使学生在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林晶 《成才之路》2011,(23):46-46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导语、设计课中问题、设计课前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探究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深层次地思考和感悟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真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提问、说题、讲题等一些话题的延伸,很多围绕数学问题的教学形式研究已经摆到日程上来.目前,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中有5个探索点需要数学教师特别关注:选题、显题、变题、链题、恋题,即:重新审视数学问题的题源,关注数学问题教学中的呈现策略,对学生进行数学问题变化训练,让学生把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必要的链接,加强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的反思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4.
数学核心素养体现的是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技能方法的掌握、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及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在数学问题解决中注重数学的方法、思想及过程,通过对数学方法的比较;数学思想的感悟;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分析,更好的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学要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促进学生思维的提高。教师要致力于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为学生充分的探究学习活动创造时间和空间。  相似文献   

16.
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就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激发学生的潜力和智力。在“大问题”教学模式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1]。本文主要阐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大问题”内涵,分析“大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积极探究“大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唐建平 《学周刊C版》2021,(15):135-136
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效果更加高效,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踊跃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提升学生参与度的过程中,问题式教学法不容忽视。教师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问题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设计"问题串",更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问题解决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核心环节,为响应新课标的要求,笔者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通过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使学生从传统问题解决的形式化训练中解脱出来,利用计算机开展数学实验,经历了"探究一猜想一验证一提升"的过程,让学生将数学问题的解决真正提升到了一般科学研究方法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数学新课改下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而课堂有效提问则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探究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才能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深入地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便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它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基础.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深入探究,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而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现象,而部分教师为了迎合新课改,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则陷入另一个怪圈,过于重视课堂氛围的活,以至于伪命题充斥课堂,用于掩盖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现象,这种无效的提问,降低了课堂效率.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对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提问进行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希望能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蒋朝霞 《考试周刊》2014,(80):69-69
应用数学中的问题驱动就是指教师用数学问题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与讨论中,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思考数学问题,最终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教师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目的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个个环环相扣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逐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产生好奇心,完成数学课程的学习,最终实现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