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神秘的动物王国里,为了些避天敌的杀戮,很多动物建立了自己的“预警系统”。蛾子的“耳朵”蝙蝠靠发射超声波发现并捕食蛾类,而许多蛾类则依靠其特殊的“耳朵”躲避蝙蝠的袭击。  相似文献   

2.
陈鹏 《小学时代》2015,(Z1):38-39
在千奇百怪的动物世界,有不少小动物天生眼神不太好,看不清东西。但是,不用担心它们每天都撞得鼻青脸肿!为了生存,下面这几位动物会使出"绝招",用耳朵替代眼睛。也许有一天,它们都会进化成"千里耳"昵!蝙蝠——最早发现的"以耳朵引路"的动物人们最早发现用耳朵替代眼睛的动物是蝙蝠。1793年,意大利一位生理学家偶然发现,双目失明的蝙蝠同视力正常的蝙蝠一样能飞行觅食。他十分惊讶,将这只失明的蝙蝠带到一间黑暗的房间,蝙蝠依然能自由地飞行和转弯。生理学家突发奇想,要不……堵住它的耳朵试试?这一堵  相似文献   

3.
正小小蝙蝠,是福是祸,竟能引起轩然大波!今天我们也来谈"蝙蝠"。一、"蝙蝠"的汉字文化"蝙蝠"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下的一类动物,头和身体像老鼠,前后肢都有薄膜和身体连着,昼伏夜出,捕食蚊、蛾。它是哺乳类中唯一真正能飞的动物,故又名飞鼠、仙鼠。汉字中存在一种谐音文化,即借助音同或音近的语音特点来表达特殊意思,多能反映中华民族祈福纳吉的心理。如莲子是"连子"的谐音,  相似文献   

4.
蝙蝠     
《少年科学》2007,(9):15-21
蝙蝠是一类神奇的动物。它们在夜晚活动,靠手掌和前臂形成的翼膜飞行,用耳朵"看"周围的事物,用双脚倒挂着休息或睡觉。  相似文献   

5.
动物的耳朵     
耳朵是人的五官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失去了耳朵,人们就会听不见声音,变成聋子,很痛苦,所以耳朵很宝贵。但你知道吗,动物也需要耳朵呢!不信,你瞧:在一个凉风习习的夜晚,蝙蝠在夜空中飞翔,却不会碰到任何东西。突然,一只飞蛾从它的身边经过,蝙蝠忽然一扑,飞蛾就成了它的俘虏了。看到这里,你一定会想两个问题:蝙蝠在夜空中飞,怎么  相似文献   

6.
昆虫也有"耳朵"吗?是的。昆虫的"耳朵"是指它们的听觉器官,一般是由鼓膜或绒毛所构成。由鼓膜构成"耳朵"的昆虫有蝉、蟋蟀、螽斯、金钟儿等;用绒毛来感觉声音的昆虫有雄蛾、毛虫类等。那么,昆虫的"耳朵"也和其他动物一样长在头上吗?不完全是。其实,昆虫的"耳朵"生长的部位十分奇特。我们所熟悉的蟋蟀、螽斯、金钟儿等昆虫的"耳朵"。  相似文献   

7.
正蛾的耳朵大多长在胸部,但也有长在腹部的。夜蛾的胸(腹)部到处都是耳朵,每个耳朵只有两个感觉细胞。夜蛾就是依靠这种能测超声波的感觉细胞来躲避蝙蝠的。蚊子的耳朵长在头部伸出的两根触角上。它的每根触角的第二节里藏着一个收集声音的器官,能将外界传来的声音送到中枢神经。蚊子在飞行时不停地抖动触角,就是在倾听周围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据2012年2月5日《参考消息》援引西班牙《阿贝赛报》2012年2月3日报道,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宣布,由15名研究人员参加的对1996年成立的位于秘鲁东南部的巴瓦哈索内内国家公园的大规模考察发现了365个动植物新种。其中包括30种此前从未有过记载的鸟类(例如黑白相间的游隼和灰色大杜鹃等)、2种新的哺乳动物大耳朵蝙蝠和三色蝙蝠以及233种新发现的蛾蝶类动物等。  相似文献   

9.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其教学重点是搞清蝙蝠的嘴与耳朵的作用,了解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从板书中可清楚地看出蝙蝠嘴与耳朵的作用,蝙蝠与雷达的探路原理。带箭头的虚线表示雷达是在蝙蝠的启示下制造出来的。另外,利用板书亦可阐明夜航的飞机为什么能安全地飞行的道理。  相似文献   

10.
一、乐学点1.“在黑夜里,飞机为什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2.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3.雷达相当于蝙蝠的嘴和耳朵。  相似文献   

11.
关于蝙蝠,有好些传说。有的说:在过去鸟与兽的战争中,蝙蝠因为没有立场,而被双方唾弃,只好改在夜间出来活动。也有人说,蝙蝠是老鼠吃多了咸盐变成的。蝙蝠虽然会飞,却是地地道道的哺乳动物,被动物分类学家划分为一个特殊的种群———翼手类。顾名思义,是由于它的前肢已演变成一张由皮膜连成的飞翼了。蝙蝠的外形很丑陋,很少有人为它唱赞歌。英国有一位小说家曾把它形容为“像一串倒挂着的烂布片”。可它实际上是森林的保护者,也是人类的朋友。按食性,蝙蝠可分为两类:一类吃虫子,一类吃植物果实。前者耳大眼小,后者眼大…  相似文献   

12.
人类号称自己是"万物之灵",但是,人类却不是各方面的能力都能超过动物。在自然界中,有些动物的特殊能力简直让人叹为观止。鼓鱼用鱼鳔"听"东西人类以及绝大多数动物都是用耳朵来听声音的,可  相似文献   

13.
吴侃 《生物学教学》2000,25(3):39-40
植物和蜂类在漫长的协同进化历程中,蜜蜂因适应采蜜生活方式和采取更多的花粉、花蜜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身体上逐渐形成了某些特殊的结构:分布于全身的绒毛、嚼吸式口器、灵敏的触角、高度特化的后足、前肠中的嗉囊部分特化为蜜囊。…,这些都是蜜蜂对蜜源植物的适应性进化。同样,植物也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对蜜蜂形成了一系列的适应性进化。本文仅从以下几点加以论述:1花颜色和气味的适应 在自然界中,能为植物授粉的动物较多,其中主要有鸟类(蜂鸟)、蝙蝠、蛾类和蜂类。这些授粉者,若生态位完全相同,在自然的竞争中,…  相似文献   

14.
正1.蝙蝠数量占所有哺乳动物数量的五分之一,科学家们在六大洲发现,蝙蝠种类很多,从爱吃昆虫的大鼠耳蝠到果蝠。是时候让人们重新认识蝙蝠了,因为蝙蝠有一个成功的进化故事。2.蝙蝠是翼手目动物,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是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现生物种类共有19科185属961种,分布于全世界,在热带和亚热带蝙蝠最多。最早的蝙蝠  相似文献   

15.
探路眼镜     
蝙蝠之所以能在夜间飞行,是因为它的嘴能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进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可以改变飞行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蚊子的耳朵长在头部伸出的两根触角上。它的每根触角的第二节里藏有一个收集声音的器官,能将外界传来的声音送到中枢神经。蚊子在飞行时不停地抖动触角,就是在倾听周围的声音。蟋蟀的耳朵就不是长在头部,而是生在前脚的小腿上,呈裂缝状,叫鼓膜器,里边有特殊的“录音器”———感觉细胞,贯穿着神经。飞蛾的耳朵大多长在胸部,也有长在腹部的。有趣的是,夜蛾的胸(腹)部到处都是耳朵,每个耳朵只有两个细胞。夜蛾就是依靠这种能测知超声波的感觉细胞来躲避蝙蝠的。所以,如果在农田里播放蝙蝠的模拟声,就能驱走夜蛾,从而保护庄稼。、蝗虫的耳朵长…  相似文献   

17.
冬虫夏草     
不是什么幼虫都能成为冬虫夏草菌的寄生体。小虫活动的天空是如此高阔,土地是如此辽远,小虫更是如此之多,何以冬虫夏草菌偏要选择蝙蝠蛾幼虫的身体为寄生体呢?选菜青虫就不行吗?当然,其形象并不怎么高雅,但毕竟还是虫,还能够化蝶,翩翩然上下,亦虚亦实,恍兮惚兮,饶有诗意的。蝙蝠蛾幼虫作为冬虫夏草菌的"培养体",难道是被宠  相似文献   

18.
蝙(biān)蝠(fú)是除了鸟类以外,现存哺乳(rǔ)动物中惟一真正会飞行的动物。目前全世界的蝙蝠大约2000种。分布几乎遍及两极之外的全球各地,尤其以热带地区最为丰富。蝙蝠的翅膀是腹(fǔ)、胸部的皮肤顺着身体两侧向外延伸而形成的薄膜(mó),前肢进化成翼,除拇指外,其它四根指头特别长,像雨伞的骨架,协助翅膀的伸展。许多种类的蝙蝠还有发达的耳屏。蝙蝠大体上可以分成大蝙蝠亚目和小蝙蝠亚目两类。大蝠类分布于东半球热带、亚热带地区,体型较大,和灵长目有着非常近的亲缘关系;小蝠类分布于东、西半球的热带、温带地区,体型较小,可能和食…  相似文献   

19.
正在澳大利亚市郊夜晚的昏暗路灯下,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像蛾一样的小动物在飞舞,那是一种微型蝙蝠,因飞行速度很快而成为捕食能手。大多数人都只见过栖居在城市里的蝙蝠,并猜测所有的蝙蝠都像长着翅膀的老鼠。其实,蝙蝠的形态差异极大:在体形上,最大的狐蝠重约1千克,翼展可达1.5米,被称为"飞狐"而凹脸蝠的体重不过2克,是最小的哺乳动物之一;在毛色上,虽然大多数种类的蝙蝠的毛色都是单调的灰色黑色或棕色,但也有一些种类的毛色为白色、金黄色或杂色。在澳大利亚,生活着90多种微型蝙蝠(以下简称"微蝠"),占到澳大  相似文献   

20.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蝙蝠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教学中 ,我是这样处理的 :一、过渡 ,小结三次“试验”的结果。师 :蝙蝠的嘴和耳朵怎么配合起来飞行的呢?请读第6自然段。二、演练 ,理解“蝙蝠”飞行的秘密。1 以演理解“超声波”。师 :蝙蝠的嘴在哪儿?(“蝙蝠”指出嘴)蝙蝠的嘴小小的 ,耳朵大大的 ,比头还大 ,还有两对非常大的翅膀。师 :你的嘴是干什么用的?“蝙蝠” :发出超声波。师 :(指当“超声波”的学生)你是从嘴里发出来的。师 :要记住 ,蝙蝠一发超声波时 ,你就出来了。“蝙蝠” :鼓起嘴巴发出声音。师 :(面向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