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律师信箱     
案例 我的父亲李××于1998年去世,他是较有名气的作家,我们作为他的子女应该享有其作品的著作权的继承权。但近日我在北京一家书摊上发现了由某联合出版社(下称联合出版社)出版、编者署名王某的《李××随想录》(—下称《随想录》)一书。该书全部内容均取自我父亲的作品,其中大部分篇章取自我父亲所著的《×××》一书。经查,联合出版社与某编辑部签订《李××》出版合同,由联合出版社出版王某编著的《随想录》。该合同约定编辑者承担一切因该书侵犯他人版权和出版权而引起的责任。该书共120篇,其中65篇取自1990年版的我父亲所著《×××》一书,其余取自我父亲的其他作品。  相似文献   

2.
律师信箱     
案例 我是一家出版社的负责人,我社于三年前购买了美国某作家《××》一书在世界范围为期5年的中文专有出版权,并按规定进行了合同登记和版权声明。去年5月,广州市某出版社未经许可出版了中文版《××》一书,全国各地的大型书店、百货商场包括某购物中心均销售了该版的《××》一书。请问该社及某购物中心的行为是否侵权?我该如何争取自己的合法  相似文献   

3.
近期,一批以“××档案”为书名的图书亮相图书市场,如红旗出版社的《钓鱼台档案》系列,改革出版社的《红色档案》系列之二、江苏美术出版社的《百年档案》系列等。这些图书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作者或编者在书中利用了大量源于档案馆的档案资料,有的甚至是直接以档案史料作为书籍内容的一部分。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档案已经开始成为书业界开发利用的又一重要出版资源。近几年,书业界与档案界的联系,已经突破了仅是出版史志书籍和出版学者利用档案得出的学术成果的界限,档案作为一种出版资源的利用价值开始显现。例如,契合了世纪末人们的怀旧情绪…  相似文献   

4.
这些年同书籍打交道多了,对时下某些书名,颇有一点感慨。常见一些新书刊,有相当一部分名称不是《××大全》,就是《××手册》,不但内容大同小异,重复出版,而且名称也毫无二致。如果某书的书名不错,那就不用多久,大家就会竞相模仿。“文革”前上海出过秦牧的《艺海拾贝》,粉碎“四人帮”后又重版多次,于是,“拾贝”之风大盛:《书海拾贝》、《棋海拾贝》《影海拾贝》如此等等。话到这里,暮然  相似文献   

5.
从台湾出版社年度出书计划,可以看出各家老板“把脉”的功夫和做生意的眼光。1998年文学书似乎有更兴盛的趋势。时报出版公司推出的以本土作家作品为主的“新人间”文学系列,以及许多其他出版社推出的作家全集,如皇冠的《刘大任全集》、前卫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笑猫日记》是中国当代童书作家杨红樱女士的最新代表作品,由明天出版社出版,已陆续推出14本。在哈尔滨书博会期间,明天出版社主办了"《笑猫日记》出版五周年暨发行过1000万册庆典"。  相似文献   

7.
“本版”和“外版”或“本版书”和“外版书”,是出版发行行业习用的两个专用术语(“行话”)。《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都未收这两个词。《出版词典》等出版发行专业词书也未收这两个词。这两个词和含义是什么,现在有点模糊不清。 什么时候在出版发行业中出现这两个术语,难以进行精确的考证。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出版发行界,这两个术语是常用的,而且含义是清楚的。出版社对本社所出版的书称为本版书,对非本出版社出版的书称为外版书。商务印书馆门市部,当时既销售本馆出版的书,也销售非本馆出版的书;对本馆出版和非本馆出版的书,有加以区别的必要,因此使用了“本版书”、“外版书”两个术语。生活书店、开明书店、北新书局等也是如此,都有区  相似文献   

8.
<正>国民党统治和日伪时期,中共地下党所办的一些出版社和印刷厂,不断遭到破坏。一些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的书刊,更被视为洪水猛兽,遭到查禁,无法正常出版。为了对付敌人,地下党和进步文化人士编写的革命出版物,往往披上各色马甲,采取"伪装书"的形式。伪装封面、另题书名的革命书刊最为普遍,笔者手头有一本书,封面题名为《新出绘图国色天香》。该书为绿色封面、封底,32开,竖版,272页。无出版者、出版时间。  相似文献   

9.
在我的书架上,有一本“失去面子”的书。那就是沙叶新剧作选之一,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尽管这本厚约二寸的书没有封面,但我却视若珍宝。因为著名剧作家沙叶新在它的扉页(现在的封面)上挺认真地题了几行字。那是1991年11月,“盐城市暨全国  相似文献   

10.
读者赵旭峰近日投书本刊说,目前我国出版界的“丛书热”继续升温,丛书出版中的粗制滥造现象值得注意。 据他对《社科新书目》第395至400期的统计,6期中共刊出丛书书目213套,1166种,占所刊出图书总种数3529种的33.05%。几乎每个大类都有丛书出版,几乎每个出版社又都在出丛书。 在“丛书热”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有些出版社不在抓创作上下功夫,而是用“剪刀加浆糊”,东拼西凑出丛书。从你处拿一点,从他处借一点,便“组织”起一套丛书,美其名目“世界××丛书”、“中国××丛书”。更有甚者,草创一庞大的  相似文献   

11.
谈“主题书名”与“功用书名”我把书名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书的主旨内容命名的,称之为“主题书名”,如《知识论》、《数理逻辑》、《近代诗词选》等;另一类是以书的特定作用命名的,称之为“功用书名”,如《怎样科学地学习》、《学会生存》、《认识世界的工具》等。“...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那么一两个马大哈,弄出一些令人捧腹的故事,无伤大雅;茶余饭后说说以助谈兴,倒也是赏心乐事。但是,搞出版工作却马大哈不得。天津一家出版社的朋友告诉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们出版社有一次把“毛主席万岁!”里的感叹号错成问号,5万册的书只好全部报废。北京一家出版社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们出版社的美术编辑把作家的姓氏弄错,在封面印刷的过程中被工人发现,印好的一万多张封  相似文献   

13.
在台湾,随着社会风气的开放,有关“性”的话题已能公开讨论,相关图书也应运而生。许多出版社不仅出版了不少单本书,更有些出版社推出了有关书系。如时报出版公司有“两性研究系列”,自立晚报社有“Woman & Man”,张老师出版社出版了《爱·性·婚姻》,方智出版社推出了“爱情生活系  相似文献   

14.
1983年9、10月间,有吴氏兄弟二人,告北京和上海两家出版社影印出版的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他用小楷书写的《洛神赋》,自宋代以来,仅残存中间十三行,所以人称《洛神赋十三行》),“侵犯”了他们的版权。吴氏兄弟说:他们的祖上花重金购得王献之的小楷书《洛神赋十三行》碑石一块,藏于家中一百余年。1962年,他们将此碑石“献给”国家,由上海博物馆保存。1979年“落实政策”的时候,上海博物馆将此碑石发还他们。可是,上海××出版社和北京的××出版社,利用这块碑石的拓片,出书赚钱,而他们兄弟二人——碑石的“主人”,却分文未得,希望上级  相似文献   

15.
几年前就听说过一本叫做《心灵鸡汤》的书,当时只是觉得书名很有意思。后来从朋友那里得到了一本英文版的《心灵鸡汤》,不禁被其封面上的一行英文“101 Stories To Open The HeartAnd Rekindle The Spirit”所深深地吸引。细细品来,余香满口,书中优美质朴的英文更是让我们这些喜爱英文的人击掌叫绝,受益匪浅。一、奇特的“诞生”过程,细致的市场调研,艰辛的版贸谈判,折射出成功的光芒原版《心灵鸡汤》的出版过程颇富戏剧性。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心理学家兼作家坎费尔德和马克汉森带着自己多年来搜集到的第一批手稿准备出版,先后找了33家出版社,均以无出版价值被拒绝。坎费尔德有点绝望了,几乎要放弃出版的念头。就在这时,一个偶然的机  相似文献   

16.
2006年,网络上最热闹的事件恐怕要数“韩白之争”了。争论双方都是当今文坛颇有影响的人物,一方是“80后”中的明星作家韩寒,一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白烨先生。论战起因是白烨写了一篇《80后的现状与未来》的评论,始发于《长城》杂志2005年第6期,后搁入白烨建于新浪网的名人博客,文章认为,“80后”作家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票友”,尚未进入文坛,因为他们很少在文学期刊上亮相。该文一出,立即引起“80后”作家韩寒的强烈反应,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了一篇题为《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的文章,对当…  相似文献   

17.
正当各家出版社竞相推出豪华本、珍藏版图书,书出得越来越厚重名贵的时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却一反“潮流”,新近推出了精巧廉价的口袋本《金庸作品集》。 这是应广大读者购买金庸武侠小说的要求而采取的新举措,使其能用最少的钱买到正版《金庸作品集》,  相似文献   

18.
在去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送展的一副图书封面(原书未能及时送展)受到许多出版界同行的重视,也得到不少外国书商的青睐。书名是《技术发展的历史逻辑》,作者:王克强,封面设计:王大成。该书封面用门捷列夫半身像及其周期表作底图,书名用中文简体字、中文繁体字、日本汉字拼成一三角书名图案,图内又套排英、德、俄三种文字的另一三角书名图案。此封面设计新颖别致,大大方便了不懂汉语的外国读者对书的了解,以至一阿拉伯书商提出,封面没有阿拉伯文该是一大遗憾!  相似文献   

19.
喜忧参半的图文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图书出版进入80年代后期,开始有图文结合的书出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三联书店出版的台湾版的《蔡志忠漫画系列》。此丛书以图为主,概为后来所谓“读图时代”的滥觞,影响所及,致使漫画界出现一派蔡志忠式的漫画家。然而,图文书的真正激活,大概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1996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了《老照片》,此书的第一辑在一年之内,总印数达到20余万册,迅速产生轰动效应,于是《老照片》实现续辑出版,成为天下知名品牌,以致江西一家出版社抢先注册《老照片》的书名权,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官司。随后,全国各出版社随风跟进,专以“老”字命名的,即有老字号、老城市、老戏曲、老行当等出版物。以山东画报出版社为先锋,近年来,全国各出版社几乎无书不插图了。几年成功者,有上海书店的《阿Q正传》,是丰子恺的老漫画,属旧书新做,半年之中,发行超过两万册;又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选取古图,铜版纸印刷,兼古人评语与今人赏析于一体,两年之内,发行超20万册以上。几乎同时,学术类图书也开始步入图文时代。1996年,四川教育出版社推出《华夏文明探秘丛书》,均配以黑白插图。广西师大出版社出著更绝,硬是将李泽厚的《美...  相似文献   

20.
图书积压是多年来造成的一种顽症,令出版发行界大伤脑筋。究其病因,十分复杂。有渠道不畅,宣传不力,盲目印造,哄抢选题,脱期出版,等等。 图书积压的病源在出版,病体在发行,受害者发行也。但是,在出版界议论图书积压时,人们的目光往往射向出版社,××出版社库存书有几十万元,××出版社库存书几百万元,××出版社库存书达千万元以上等等。这种议论是不全面的,实际上图书积压的担子在新华书店的肩上更重。据笔者了解,1993年全国新华书店库存书总计达30亿元,1994年全国新华书店库存书总计仍达24亿多元。我国最大的图书发行机构——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发行所,1993年库存图书3741万元,1994年库存图书高达9297万元,库存上升了148.55%。仅以93、94年为例,北京发行所每年内部报废图书金额均在200万元以上。这些数字足以说明图书积压的担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