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民主教育现今已成为教育界人士所关注的问题.而学校是一个典型的微缩了的社会组织机构—小社会,因此,学校生活也更加离不开民主教育.这是因为学校生活的主体是学校人,即教师、校领导和学生,而本文对民主教育的理解是: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民主和谐的关系.也就是教师、学生、领导之间都应该具有民主思想,民主精神.因此,民主教育是优质学校生活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先生强调,“凡社会生活的中心问题也就是教育的中心问题”,“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他提出做一个现代人,就要过“健康的生活、劳动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艺术的生活和改造社会的生活”,应让教育回到生活中来。现代儿童  相似文献   

3.
我国历史上有两位伟大教育家,一位是孔子,一位是陶行知。毛泽东称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说他是“一位毫无保留地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江泽民同志也称他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社会学思想体系的内涵。他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我之学校观》、《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创造是中国教育之完成》等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代表作。他从1927年起先后发动四个教育运动——土地革命时期的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运动;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时教育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民主教育运动。这些运动是他的生活教育思想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朱华忠 《教师》2013,(33):1-1
朱熹说:“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他提出了教育的人才观——人人是才,是不同的才。现代西方教育界也一再劝勉人们,务必让每一个学生、每个人在“适应性领域”发展,既不要片面强求,也不要“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相似文献   

5.
杨建华 《成才之路》2013,(14):96-96
保护环境,过低碳生活已成为现代人的共识。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低碳教育,结合我校低碳教育的开展情况,我认为低碳教育要做到“七要”。一、要准确界定教育内容我认为低碳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1)低碳生活。低碳生活理念就是指人们在生活中自觉养成的节能减排的思想观念。我认为,这种理念是建立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之上的,并不是一味地追求低碳,不求发展,不讲科学,不要健康,而是倡导“适度吃、住、行、用”,注重持续发展,追求科学高效。具体表现为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是主张全面教育的教育家。他倡导全民教育、全面教育和全程教育(终生教育),把知识交给大众,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他把改造人与改造社会结合起来,面向社会,着眼未来,博大精深。本文不作全面论述,仅就其“全面教育”思想谈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读者。陶行知的“全面教育”思想,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影响生活;生活的变化就是教育的变化;过什么生活就要受什么教育;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①这是其“全面教育”思想的理…  相似文献   

7.
魏燕 《班主任》2003,(11):10-10
陶行知先生(1891-1946)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和大众诗人,安徽歙县人。他一生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在教育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1927年3月,为了推行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改革理论,他在南京城郊和平门外的一个名叫“小庄”的村子里创建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著名学校——晓庄师范。开学之初,学校没有校舍,陶行知带领师生们共同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是抗战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他创办晓庄师范和育才学校的政治目的都是为了把日本从中国赶出去,把学生培养成抗日救国的小战士。他组织“国难教育”和“战时教育”以及出游欧羡二十八国都是在宣传抗日救国。他把“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在“抗战教育”上就是战时教育理论,即“过抗战的生活,受抗战的教育”,“民族解放大学校”,“抗战教学做”三个方面,并使这三个方面为中华民族的中心政治任务——抗日战争服务。  相似文献   

9.
李忠 《生活教育》2012,(2):40-46
教育既可成为控制人、实现社会等级的有效方式,也可成为解放人、实现社会民主的有效途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实现人的解放与社会民主的教育。解放个人、解放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实现社会的民主、公平和正义,是“生活教育”的价值取向;“闻知”、“亲知”、“推知”三种类型、性质、作用不同的知识是“生活教育”的知识论;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由此,形成陶行知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中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生百周年纪念。他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是20世纪中国教育的瑰宝。随着时光的流逝,生活教育理论愈加显现出耀眼的光辉,以强大的生命力,卓然屹立于世界教育学说之林。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这一理论的主体与基础,“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的展开与具体化。事物都是曲折前进的,对生活教育理论的认识与评价也历尽坎坷。曾经有人说,生活教育不过是国难当头,人民贫困的“权宜之计”,“不合符教育规律”,这种说对生活教育的片面认识与误解,至今并未完全消除。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这一份我们民族极为宝贵的教育宝藏尚未充分发掘出来,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话密切联系起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学习化的时代,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决定着他的事业和个人发展。德鲁克说过,未来的赢家“不是经验丰富的人,而是变革速度最快、学习能力最强的人”。纪思也说过:“他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比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学习能力的培养,教育所施加的影响至关重要。学校教育的本质目标,就是让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生活得更有价值、更幸福。  相似文献   

13.
"学校教育新的培养目标,可表达为‘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被誉为"走向公共生活的教育学者"的杨东平教授这样看待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理解,并让学生充分理解,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的好公民。"中国科学院杨福家院士这样期待。"学校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是平等、民主的圣地,特别重要的是师生的平等,这对塑造未来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教育改革家李希贵如是说。  相似文献   

14.
新学期开始,一位老师因为发本子的事,把一个学生找到办公室来谈话。“你为什么不要这本本子?”“这本本子破了,又不平。”“本子有点儿破,你不要,他不要,到底给谁呢?”“那就要给我?他们都挑过了,我也花了钱买的……”“你不想一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克己让人的品质。你学了雷锋叔叔的事迹就忘了?”  相似文献   

15.
即使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仍是无可取代的一部分。终身教育对人主体性的弘扬和对人自我发展的重视消解了传统学校教育“三中心”,并使学校教育走向民主,使学校教育以人为中心,使学校教育与生活相整合。  相似文献   

16.
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认为.学校教育具有简化社会生活、净化社会生活和平衡社会生活的功能,这种经过简化、净化、平衡了的社会生活就是“改造了的社会生活”。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强调教育与生活的链接.要求教育活动既要关注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不但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民主教育思想可以说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灵魂。他一生追求和提倡民主,从30年代起,就提出“公民教育”。他说“普及教育是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获得一些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教育必须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使人人都能通过受教育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他主张“教育要为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做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他呼吁革除传统的教育思想,认定“以老百姓为本位”。  相似文献   

18.
前个阶段,由于受到“SARS”病毒的冲击,许多地方都先后出现“非典”疫情,对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一定的影响。绝大部分人能够用理性的心态,采取非常积极态度,认真预防和救治。但是,也有部分人的心理失衡,造成不必要的畏惧与恐慌,例如出现过抢购风波等,严重干扰了社会的稳定。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见,人的心理素质在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心理学者认为,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的一个基本要求,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而现在的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活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便有什么样的生活形式。生活过程是保证人成为人的重要场域,如果离开生活世界,人们的生活及人类的发展都很难想像。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密切,教育史上出现过“教育生活一体说”、“教育准备说”、“教育过程说”、“教育建构说”、“教育交往说”等,都是针对某一个时代教育与生活关系所表现出的问题而言的,都在尝试走出教育与生活脱离的困境。现代哲学中的“生活世界”理论为我们理解新时期教育与生活、教学与生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我们可以从课堂生活的构成出发,变革课堂生活的样态,进而促使教师和学生从单一的教育“专业世界”回归真正属于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前提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课堂提问,应该让学生能够“体面地坐下”,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中央电视台曾在“环球45分钟”里播出过一个节目———“毕加索的遗产”,其中有毕加索学生时代的一些画作———画在学校课本和作业本上的作品,据称这是毕加索在上课时的即兴之作。应该说毕加索是幸运的,因为他的老师是宽容而善良的———他宽容了毕加索在课堂上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一份遗产。从这一意义上讲,教育应该是一片肥沃的充满阳光的土壤,而绝不应该是一把锋利的剪刀。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可以不要过分地苛求学生,不要总是拿着放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