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电化教育的内涵电化教育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具体而言,所谓电化教育,就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电化教育包括电化教育的理论指导、电化教育的媒体、电化教育方法、电化教育过程四个要素。电化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在现代媒体和媒传教学法作用下的学习过程;电化教育要求必须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媒传教学法等教育技术,必须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电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其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电化教育是运用教育媒体传递教育信息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既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又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启动,现代教育媒体已经在中等职业学校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善,并且  相似文献   

3.
电化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化教育是跟随现代科学技术和整个教育事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先进的教育形式。它是通过现代教育媒体向学生和广大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素质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先进生产技术教育、高科技信息等文化科学知识的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它的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包括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音、录像、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教育系统、卫星电  相似文献   

4.
运用投影媒体优化化学教学□刘俊强陈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人们对日益增多的各种现代教育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的研究已逐渐深入。电化教育在现代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确认。因此,无论对于电化教育工作者还是广大教师来说,今后的...  相似文献   

5.
电化教育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有目的地传送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以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电化教育的特性科学地运用于学校的德育工作,必将带来德育形式与方法的革新,给德育发展与改革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进而推动德育过程和效果的最优化。德育应科学、合理、充分地运用电化教育开放性、超越性、直观性的特点,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以电视为载体,以其声像合一、生动形象的特点加强德育工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4年教育技术新定义的提出,再次引起了一场关于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与定位的大讨论。我国电教界认为“电化教育”是中国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指“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但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对教育技术认识的深入,电化教育一词已不能正确概括与表述教育技术的内涵和外延,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具体体现在:(1)电化教育注重媒体论,媒体论的不足在于缺乏系统方法,因为教育是个大系统,它的要素很多,不但包括电化教育中研究的媒体…  相似文献   

7.
学校电化教育发展工作中的若干问题刘晖三21世纪教育是一种五彩缤纷的媒体教育。发展学校电化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又是对传统教育的发展。1.关于21世纪教育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提供了能够传递多种信息的媒体。难怪教育技...  相似文献   

8.
多媒体技术──电化教育的未来彭立,张建洲电化教育,是研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门新兴学科.因而电化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与媒体技术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电教媒体由19世纪末的幻灯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卫星、电视和计算机辅助教学。随着多媒体时代的来临,毫无...  相似文献   

9.
电化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电化教育是现代媒体在我国的首次运用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电化教育的基础上对其内涵功能的扩充和延伸,是对教育观念的重新定位。因而我们要把握时代的脉,博解放思想,努力实现从电化教育到现代教育技术的转轨。  相似文献   

10.
电化教育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电化教育与素质教育电化教育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所进行的教育活动,以达到实现教育最优化的手段。我们中国的电化教育产生于本世纪的30年代,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我国电化教育的工作重点是学校电化教育。学校电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由教师、学生、媒体、硬件、软件等要素构成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培养数以亿计的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尽快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1.
创新推广与电化教育——对中国电化教育的反思(之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化教育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结晶,是中国教育界经历了对西方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等认识阶段而创造出来的教育创新。电化教育不仅仅涉及教育手段的更新,它涵括教育领域中物质、制度与观念的更新。电化教育是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与现代传播理论和教育理论相结合的创新。电化教育的现代性本质决定了电化教育是一个有生命的、动态的、发展的创新。纵观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史,从20世纪初的电影播音教育,到今天的信息化教育,虽然电化教育的具体内容、目标、重点和口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电化教育的本质没有改变。电化教育是一颗西方泊来的种子在中国的土壤上培植出来的大树。它还会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成长,开花和结果。  相似文献   

12.
甘肃甘南州电教事业现状及展望云丹龙珠,王正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电教馆·甘肃·747000)电化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化教育是通过现代媒体向学生和农牧民传授文化、科技等知识的一种现代教育手段。特点是生动、形象、直观、迅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相似文献   

13.
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两种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辨析电化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两个概念的关系出发 ,提出认识和看待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有两种视角 ,即媒体技术发展的视角和教育自身发展的视角。文章分别对两种视角看待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进行讨论。着重从现代教育的角度考察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外部条件和内在涵义。由此提出现代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是同一概念的认识。并对这两个概念的异同和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电化教育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有机结合,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教育最优化。电化教育具有教材形声化特点,主要是用图像、声音来传授知识、表现教育内容的。它把客观事物形象化、具体化,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诉诸于学  相似文献   

15.
一、电化教育应融化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是教学。教学是多级类、多层次的重合结构 ,教学过程的优化不仅在于教学过程诸要素自身素质的提高 ,而且在于诸要素相互联系的合理性 ,即结构的优化。因此 ,电化教育必须寓于教学系统中和谐发展 ,融于教学过程中适情、适宜、适度地展开。由于电化教育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与教改实践基础上的一类现代教育媒体 ,它代表着时代精神 ,应当涵概当代所有的各类先进的教育媒体技术。当今 ,中小学开展电化教育的成功 ,不仅在于自身诸要素的优化 ,而且在于同各类教育技术的密切结合。电化教…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技术的采用,使电化教育的现代性与优越性越加明显。外语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电化教 有的最新成果,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探讨外语电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电化教育是科学技术与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电教手段的出现,使教育从传统的手工方式向高效、优质的现代教育发展成为可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电教媒体日新月异并已广泛进入课堂被广大教师所运用,它的优越性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识,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仍是我们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一、要遵循电化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  电化教育是运用现代教…  相似文献   

18.
电化教育的内容包括四个要素:电化教育的理论指导,电化教育媒体,电化教育方法,电化教育过程。 近年来关于电化教育的名称的争论也十分激烈。有人主张应该用“教育技术”或“现代教育技术”;而坚持用“电化教育”的人士认为,用“电化教育”更能体现教育本色。但主张用“教育技术”的  相似文献   

19.
电化教育只注重媒体技术的运用,缺少教学与学过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应加大改革的力度。面对教育的国际化,电化教育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从电化教育(视听教育)走向信息化教育,隐含着一个前提的变化,即对媒体的看法和认识发生了改变,由电化教育(视听教育)阶段的单一媒体观走向了信息化教育阶段的环境资源观,这意味着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媒体本质的认识、媒体的使用方式、媒体角色(或作用)、媒体对教学(学习)方式的支持、媒体对教学的影响都产生了改变。从单一媒体观到环境资源观的转变,将使我们重新审视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对教育领域的影响,重新审视电化教育(视听教育)到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重新审视教学构成的要素观,重新审视信息化教育的逻辑起点与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