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关于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内各大高校连年扩招,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连年增长。2003年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的人数达212万,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05年毕业生人数达到了338万。保守估计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600万。虽然政府在不断增加就业机会,但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人群和难以预见的社会问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
付翠玲 《情报杂志》2000,19(4):94-9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广大青年的热切向往。近几年来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不断增长,1996年全国报考研究生人数为20.4万人,计划报收研究生5.48万人;1997年报考研究生人数为24.2万人,计划招收研究生5.1万人;1998年报考研究生人数为27.4万人,计划招收研究生5.8万人;  相似文献   

3.
本科应届生直接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考研热和专业课学习的冲突已经影响了本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本文分析了专业课学习和考研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几点解决方法和参考意见,供高校教育部门、招生部门等相关机构和考研的学生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加入考研大军,他们想通过进一步的深造,从而在专业能力和学历上使自己更具竞争优势。该文结合沈阳师范大学美术类专业近三年(2018—2020年)学生考取国内外研究生的情况,进行了相应研究,分析了学生考研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策略,为后续更好地指导学生考研提供了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考研热",力求开展"考研热"的客观评价,并分析其原因,以形成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辨析与有效的"降温"措施。文章首先分专业进行了考研热度与薪资差异的对比分析发现,当前考研"过热"与"过冷"是同时存在的。学生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理性认知、用人单位对硕士研究生的非理性偏爱,以及教育部门的非理性招录是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形成了学生主体、用人单位、教育部门三位一体推进理性考研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研究生的入学门槛要求趋于降低,同时劳动力市场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两者共同促进了我国研究生规模的持续扩张。基于"考研热",即使是一分之差的考研国家线也会刷下成千上万的"考研军"。基于这一点,本文将采用灰色GM(1,1)预测和BP神经网络两种单项模型对工程学考研单科(100分)国家线进行预测,最后利用权重分配组合预测模型提高预测精度,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最高精度下的预测值,合理地预估未来五年工程学考研单科(100分)国家线的趋势,对广大考研学子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浅析医学生考研与临床实习的矛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应届医学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比例日趋增大,形成了一般的考研热。他们为准备考研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临床实习只是采取应付的态度。致使临床实习质量严重滑坡,给教学医院的医疗和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影响。为探讨如何解决考研与临床实习这一矛盾,对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和实习结束的学生做了调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知识窗》2010,(3X):15-15
<正>2010年考研国家分数线和34所自主划线高校的分数线已经陆续公布。在今年多达140万人的"考研大军"中,最终只有约46.5万人被录取,这就意味着有近七成的考生面临着落榜  相似文献   

9.
《科学中国人》2009,(3):47-47
2008年10月9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2008年高校招生扩招幅度在5%左右.这是10年来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扩招幅度最小的一年。在2009年1月9日举行的2009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袁贵仁介绍,确定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安排629万人,比2008年增长4%。这些调整是我国在总结和反思了前几年高校扩招带来的问题后,进行的实事求是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考研的势头迅猛增长.北方某高校的报考者已占应届毕业生的60%.西北大学是国家重点院校之一,也是考研热流滚滚涌过的地方,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加.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涌向考研的试场,奋力拚搏,期望挤过这座独木桥?考研怎么会迅速由冷变热呢?时代造就考研热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及规模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充实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对于在校的大学生来说,往日的优越感正逐渐消失,面对的却是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因此,追求更高的学位层次成为必然.其次,由于人才市场的开启及单位用人权的逐渐自主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想找到一个更能发挥自己才能、施展自己抱负的理想工作单位.在眼下的求职应聘的激烈竞争中,学历越多、学位越高,竞争  相似文献   

11.
高校考研群体需求特点及服务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艳丽 《现代情报》2004,24(12):151-153
本文通过调查数据,从考研动机、人员构成、发展趋势分析了近10年间考研热的原因:指出了高校图书馆存在着被动、滞后的服务现状;提出了应进行深入细致的在读者及文献资料方面的调查,并尽快建立考研读者阅览室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张秀珍 《科学生活》2009,(11):24-25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最近几年,我国糖尿病人数增长较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大约有2000多万糖尿病患者,糖耐量低减者近2000万人,为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第二大国,仅次于印度。本刊特别策划"糖尿病预防和治疗"专题,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自1992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大学本科教育早已成为了大众的教育,每年都有众多的高校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多重压力之下,一些大学生选择考研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考研目标以及端正考研心态,  相似文献   

14.
以近年来的“考研热”和“慢就业”为切入点,探讨高校毕业生选择“考研二战”的原因、这个过程受到哪些因素影响以及“考研二战”对大学生生涯发展的影响等。对选择“考研二战”的8名高校毕业生进行质性访谈,研究发现“考研二战”的情况可以分为三种,具体表现为不得已、不甘心与不确定。“考研二战”作为“慢就业”的一种形式,体现了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时代背景下“95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该文从高校、政府和社会角度提出对大学生“考研二战”进行协同引导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考研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人数来说,考研人数占在校学生人数已两成多,已成为重要读者群,因此加强对考研学生的服务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考研对本科教学造成冲击的调查方法和应对措施的思路为主体,形成了一套适合分析考研对本科教学影响的研究方法。该方法首先是学生、教师和辅导员三个层面的调查分析方法研究,然后从课程顺序调整、分班制、对于研究生考试的建议和集思广益四个角度提出了应对措施的具体思路。该文的研究成果对目前存在的考研热引起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安地区考研培训市场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高考扩招、就业压力增大、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需求增多的情况下,报考研究生成为时下越来越多在校生和社会考生的选择。考研辅导机构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依托高校教育资源而成长起来的智力服务单位,他们之间的竞争及发展是否健康与正规具有非常大的社会意义。以西安地区的考研培训市场作为样本市场,采用问卷调查法、比较法等多种调查方法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各个考研辅导学校的分析,总结出西安市场上考研培训市场形势,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措施,以期能解决应该如何更好的发展考研培训市场这一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知识窗》2009,(5)
支持扩招 能有效分流本科生就业,有利于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 研究生扩招可以把即将释放到社会的一部分准就业人群留在学校,待两三年后再择就业机会,本科毕业生有了一条“分流”途径,从而减轻了社会压力,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考研的学生也会因为招生名额增加而得到更多的深造机会,同时,扩招也为一部分在职人士提供了在职学习、返校“回炉”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以及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不断加强,我国高校研究生的数量,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也相应增加,为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借助2013年浙江大学数学系在研究生新生入校时开展的团辅活动,浅谈团辅活动对研究生思政工作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丰华 《知识窗》2013,(24):33-33
据日本共同通讯社2013年7月8日报道,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在8日发表了关于除日本以外的国家学习日语人群的调查结果。与2009年调查的结果相比,中国的学习者人数达到约105万人,首次成为学习日语人数最多的国家,尤其以“对漫画和动画片感兴趣”“为了将来找工作”为由学习日语的人居多。目前,在全国2700所左右的高校中,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有300所左右,在校日语专业学生有近50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