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刘悦翠教授主要从事林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她的研究领域主要有森林永续利用原理、森林经营效益原理、森林质量原理、森林经营目标、森林经营模式、森林收获研究手段高新技术化以及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及人类需求的扩大,森林经营收获内涵不断拓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森林火灾是森林最危险的敌人,也是林业最可怕的灾害,它会给森林带来最有害、最具有毁灭性的后果。因此采取各种措施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已成为森林消防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简要分析了森林火灾的起因、危害,提出了预防森林火灾的具体措施,对林业部分预防森林火灾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白娜 《科教文汇》2009,(13):183-183,192
森林生态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旅游,在指导理论、运作方式、目标体系等方面与普通森林旅游是不完全相同的。进行森林生态旅游管理应注重森林旅游资源的合理保护,注重森林生态旅游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综合实现,改变原有森林旅游管理的不合理之处,促进森林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杜群 《资源科学》2018,40(9):1878-1889
森林的法律概念是森林立法和司法的核心,也是中国建设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本文系统并细致考察了中国法律、法规、政策、司法与执法解释和法律学说关于森林的法律定义,发现其存在两个层次的表达方式,即以宪法、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为核心而形成的一级森林定义体系,和以林业部门的各种规范性文件而形成的二级森林定义体系。笔者进而分析认为中国现行的森林法律定义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形式上,森林定义的法律文本位阶较低,正式法律规范对森林的定义过于宽泛、不够具体;实质上,现行森林法律定义缺乏对森林生态价值的关注和涵摄,现行森林立法对森林的定义过于宽泛,导致森林资源、林地和林木的法律保护在主体和权利义务上的虚化。目前,中国森林立法已从森林产业法向森林资源法、森林保护法转变,因此在《森林法》修改时应当增强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取向,构建一个价值多元的森林法律概念。  相似文献   

5.
森林火灾是森林致命的敌人,森林火灾能将原本茂密的森林一夜之间化为灰烬。一旦森林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地表也将失去覆盖物,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森林火灾的防护工作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做好森林火灾的防护工作才能保证社会正常平稳的发展。从森林火灾产生的多方面原因进行分析,针对防火措施中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6.
张智  唐一兵  匡阗 《中国科技信息》2011,(22):194+197-194,197
本文在明确森林旅游导游人员培养要求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现有导游资格考试体系、森林旅游企业和高校相关专业在森林旅游专项导游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实施森林旅游专项导游资格证书制度、成立森林旅游培训中心、完善森林旅游导游相关管理法规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森林防火预警体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森林防火体系中的火源管理制度与森林地区人民的生活、生产存在着尤为突出的矛盾,这便需要强化建设森林火险预警系统,构建森林火险预警响应机制,真正的实现科学管理及人本管理,并且对林区人民的生活用火、生产用火以及森林安全加以统筹兼顾,科学合理的对有限的防扑火资源加以调配,从而减少或者避免发生森林火灾,促进综合防控森林火灾能力的提高。本文针对我国森林防火工作现状,简要的探究了森林防火预警体系,希望能够促进森林防护预警体制的逐步完善,为森林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8.
中国森林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并指明森林景观是其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从森林景观动态、森林景观干扰和城市森林景观格局与过程三个方面,综述我国森林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并明确了各领域的发展方向。分析了我国在森林景观生态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森林景观的基础性研究不足、研究系统性不强,方法相对落后、研究质、量有限。提出了今后一定时期内中国森林景观生态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应当重点开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
森林是人类宝贵的物质财富,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森林除了为人类社会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外,还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多种效益,如美化景观、保护自然、净化空气、改善环境、旅游娱乐、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障农牧业发展等等。森林火灾,可破坏林分结构,改变林分奢度和树种组成,缩短森林的更新周期,对森林生境造成严重破坏。同时,火灾使森林大量能量突然释放,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也破坏了生态境,影响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广阔,树木种类较多,病虫害种类也比较复杂。森林病虫害预防是我国森林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有限的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森林病虫害预防是指对森林、林木、林木种苗及木材、竹材病害和虫害的预防和除治。随着我国对森林减灾工程的大力支持,森林减灾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病虫害防治技术的不断提高,森林病虫害预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和不足,形式不容乐观。本文就我国森林病虫害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切合实际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全国各地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危害极为严重:一是危险巨森林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二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如松毛虫、森林鼠、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等害虫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三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针对这些问题谈谈对森林病虫害应采取的一些措施,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根据森林的防火需求,充分考虑国内森林火灾的扑灭难度大、救灾面积广等特征以及森林防火的研究现状,详细研究了森林防火通道水消防系统中的防火通道、水消防系统以及防火通道水消防系统的应用三方面内容,重点突出森林防火通道水消防系统中管道铺设、水池蓄水和地下水抽取系统以及消防水量的评估,使森林防火通道水消防系统的设计更切合我国的国情及森林地形。  相似文献   

13.
加快城市森林建设 走生态化城市发展道路(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慧 《学会》2003,(11):15-17
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蓬勃兴起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起步于 2 0世纪 80年代末期 ,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 ,城市森林理论研究与实践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显著的成效。1.把城市森林建设纳入了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成果 ,从整个国土生态安全角度 ,提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我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科学布局的框架、建设技术和综合评价体系。城市作为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中的“点” ,其核心内容就是发展城市森林。通过在全国12个示范城市森林建设 ,对城市森林的建设理论、发展规划、构建模式、树种选择、…  相似文献   

14.
森林火灾风险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森林火灾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在分析森林火灾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森林火灾风险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为森林火灾风险评估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有效尝试,并为火灾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上的、量化的依据。1引言森林火灾是指在森林燃烧中,失去人为控制,对森林产生破坏性作用的一种自由燃烧现象[1]。由于森林火灾具有  相似文献   

15.
森林的法律概念是森林立法和司法的核心,也是中国建设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本文系统并细致考察了中国法律、法规、政策、司法与执法解释和法律学说关于森林的法律定义,发现其存在两个层次的表达方式,即以宪法、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为核心而形成的一级森林定义体系,和以林业部门的各种规范性文件而形成的二级森林定义体系。笔者进而分析认为中国现行的森林法律定义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形式上,森林定义的法律文本位阶较低,正式法律规范对森林的定义过于宽泛、不够具体;实质上,现行森林法律定义缺乏对森林生态价值的关注和涵摄,现行森林立法对森林的定义过于宽泛,导致森林资源、林地和林木的法律保护在主体和权利义务上的虚化。目前,中国森林立法已从森林产业法向森林资源法、森林保护法转变,因此在《森林法》修改时应当增强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取向,构建一个价值多元的森林法律概念。  相似文献   

16.
森林调查的目的就是用最低的成本、以最快的速度,取得可靠而足够的资源信息资料,以满足林业生产的需要。森林调查的总目的是查清森林资源,搞清森林实况,取得林业生产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料。从制订计划、规划、实现森林永续和发挥森林最大效益出发。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森林破碎化的基本特征与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黄土高原森林破碎化程度和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效,本文利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7期(1980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08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森林破碎化模型分析了黄土高原35年的森林面积和森林破碎化程度的基本特征和时空格局,并在区域尺度及县级尺度分析了森林破碎化的变化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的森林面积比例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特点;森林破碎化程度总体随时间呈现“先加剧后减缓”的演化特征;在空间格局上,森林破碎化呈现“斑块森林为主导,内部森林分布集中”的特点;在区域尺度上,水土流失较轻、自然条件较好的土石山区和河谷平原区的森林破碎化程度和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更加明显;在县级尺度上,陕西和内蒙古的破碎化程度相对较大,山西的森林破碎化程度相对较低。总体来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后,黄土高原森林面积显著提高,森林破碎化程度有效缓解,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对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由于森林生态学、森林土壤学、森林气象学、森林水文学、环境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森林生态系统原理的提出,促进了森林生态效益的计量与评价。按照森林生态效益计量与评价的指标体系采取直接收集有关资料,采用定位半定位方式计量各项森林生态效益,然后可采用商品价值法,等效益物替代法等评价森林的生态效益,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学的计量森林的各种效益,由于森林生态系统各种过程的复杂性,以及森林效益计量与社会经济系统密切相关,需要具有准确性和说服力,故基础数据的获取,计量参数的观测,最好采用站、网式定位或半定位研究的方式取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数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精英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分析可能影响农村精英森林碳汇项目组织意愿的因素,并利用四川省森林碳汇优先发展区273位农村精英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实证验证。研究表明,现阶段农村精英组织森林碳汇项目的意愿不太强烈,年龄、是否从事(过)林业相关工作、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对森林碳汇项目的收益认知、对项目建设的难易认知、与村民的关系、对国家森林碳汇政策的认知、精英类别等因素显著影响农村精英的组织意愿。提出为年轻农村精英投身森林碳汇事业提供制度安排,培育体制外精英群体,为农村精英提供森林碳汇项目技术指导,加大森林碳汇政策在农村精英群体中的宣传力度等提升农村精英组织意愿、促进森林碳汇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试论我国林业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相对较少的国家。根据1994年统计资料,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3.92%,远远低于全世界森林覆盖率22%的水平。而且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亦较低,全世界平均每亩森林蓄积量7.33m~3 ,而我国平均每亩森林蓄积量为5.24m~3。若按人口平均计算,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不足2亩,仅为全世界人均森林面积12亩的六分之一;全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为65m~3,而我国人均森林蓄积量约为8m~3,仅为全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的八分之一。 我国不但森林资源少,而且分布又很不均匀。全国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南两大片,即东北的黑龙江省、吉林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西南的四川省、云南省及西藏自治区的东部。上述两大片的土地总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0%,而森林面积几乎占了全国森林面积的50%,森林蓄积量占了全国森林总蓄量的75%。而人口稠密的华北和中原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等10省、市,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