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市不景气,台湾第三大书籍经销商凌域国际公司宣布暂停业务,读者可能面临以下的窘境:在台湾最大的连锁书店金石堂书店,买不到台湾最大出版集团城邦出版集团所出版的书.  相似文献   

2.
一本图书出版以后,在社会上影响大不大。固然取决于图书本身的质量,但也与图书宣传工作分不开。一本书好不好?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在读这本书之前,读者是不知道的。基层新华书店那些管进货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这就要编辑者出版者来做宣传工作,要写文章作介绍。如出版社有不少种图书,印数不多,书店的书架上找不到,需要的读者也买不到,原因即是出版部门宣传不够,如传媒中图书广告的比重极小,图书宣传方式单  相似文献   

3.
当一本书遇到读者时,这本书就诞生了。也有人认为,在计划阶段书就诞生了。从一般的概念上说,从制造部门出来的成品书,就是书的诞生。不过即使成品书经过流通部门到了书店,但还没人购买,那么这本书就没有完成它本身的使命,它将成为返回品,或者变成废纸,或者变成粉粹厂的纸料。因此,出版的书必须有读者购买,才是出版界最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近来,书店里的书多起来了,这是一件好事,但还远远不够,有好些书人们想买而买不到,这说明书刊种类和数量是供不应求的。可是另一方面,书店里却有不少书积压着,堆积如山,无人问津。倒底是书刊多了还是不够?可以说好的书太少了,而不太需要的或质量不高的书太多了。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主要是受“四人帮”流毒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5.
“准确地了解读者兴趣和需求的变化,及时反馈读者对书籍的评价,向出版部门提供有科学依据的建议,使之耳聪目明,多出受读者欢迎的好书,这就是我们这个研究所的主要任务。”在一间宽敞的办公室里,托尔苏耶夫开宗明义,向记者介绍了他所领导的苏联图书出版研究所的工作。随着人们对精神产品需求的增长,书籍出版种类和数量都越来越多。苏联现在每年出版各类书籍8万多种,总发行量达25亿册。托尔苏耶夫说,数量如此众多的出版物中,有的深受读者欢迎,供不应求;有的长期滞销,无人问津。出现了书店里有的书无人买,读者需要的书又买不到的现象。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去  相似文献   

6.
图书出版要求一次满足读者的需要,不重视经常地组织重印供应,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提到日程上来研究解决了。虽然出版社从来没有说过我出版的书初版就要一次满足读者的需要;书店也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但是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图书的重印工作没有放在重要的地位。从一九七八年全年全国重印图书品种来看,这一年全国重印图书为一千五百四十九种(据《全国新书目》统计),其中除了地  相似文献   

7.
提起图书宣传工作,也许有人会这样说:好书用不着宣传,不怕没人买。不对路的书再宣传也没有用。有些书店的同志这样担心:宣传了半天,还是买不到书,反遭读者批评,不如不宣传。编辑同志也有活思想:好不容易组织作者写了书评文章,却不合报刊“胃口”,无处发表。因有以上种种想法和实际问题,大家对这一工作积极性不高,于是在一段时间里,报刊上只见影  相似文献   

8.
张吉响 《出版参考》2015,(11):20-21
1989年,我在河北省辛集市租赁了一爿橱窗,利用毗邻新华书店的地理优势,开始了书店 寻梦之旅. 开书店第一位的工作是组织货源.我最初开书店是九十年代,处在一个精神荒芜,思想断层,文化建设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时期,多少读者嗷嗷待哺,图书稀缺,难寻,读者买不到一本字典,买不到一本《唐诗三百首》,农村紧缺的种植养殖类的书更是不知何处求购……读者那一双双兴奋中透着紧张、机灵中写着期盼的眼神,多少年来一直定格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为了访书求书,我跑郑州,进西安,赴济南,四处游荡,八方寻觅,后来赶到了北京,参加了正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北京书市.从此,我找到了进书的途径,和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9.
高娟 《现代出版》2003,(1):60-62
据相关资料显示,现在我国每年出版图书10多万种,可谓品种繁多。然而读者却依然存在买不到自己所需图书的困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本书制作出来后,要经历图书—商品—用品这样一个过程,图书进入市场后成为商品,但不一定是用品,只有被读者购买了的图书才能成为用品。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仅仅只是商品,最终能成为用品的不多,于是问题就产生了。从商品到用品需要给读者提供大量充足的信息,这样读者才有可能产生购买行为,也就是出版社、书店需要运用营销手段来宣传自己的图书。可以说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不少出版社已经…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书之所以要出版,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使知识传播出去保存下来。出版社把人类创造的知识,编印成书,通过流通环节,让读者买到自己需要的图书,本来这是很自然的事。然而,现在却存在着:书写成了,却出版不了;书店存书积压,可读者又买不到需要的图书。即所谓的“出书难”、“卖书难”、买书难。原因何在?多年来一直困惑着人们。“出书难”、“卖书难”、“买书难”是一种恶性循环。“出书难”,并非谁不让出版社出书,而是因为征订数量少,开印亏本。“卖书难”,难在书店积压严重,经济效益差。“买书难”则是“出书难”、“卖书难”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书店的书读不完,书店的书不够读。这是书业市场上存在的一个悖论。近年来,我国每年出版图书都在十几万种以上,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图书市场,读者似乎有读不完的书,然而,读者想要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书却很困难。读者找书难,而出版社的库存图书却在逐年增加,一些书还没来得及被读者了解就变成了积压品,据统计,2003年我国图书库存达60亿册。中国书业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使得书业市场呈现出一种混乱的无序状态。目前市场上的几种主要全国性书目在报道的内容上交叉重复,却又存在很多空白点,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巨大的书业市场需要书目信息的有效整…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的出版流通市场对内和对外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出版流通的市场竞争.面对比较激烈的市场竞争,出版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从事选题的策划与开发,大批新书被不断推入图书市场.同时,出版社也加大了产品的营销工作,并为此作出了极大的努力.然而,中国的图书市场却出现了一个让人感到棘手的问题,即书店里的书越来越雷同;我们想要的书买不到,不想要的书,书店里越来越多.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呢?我认为这与中国的出版机制和出版流通机制存在的问题有很大的关系,制约中国出版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出版流通渠道不通畅、还没有建立起一个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合理的出版流通机制.为此,与出版产业发达的日本做一个比较,不仅能更清楚地认识我们今天所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把日本的经验作为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版协经营管理研究委员会和出版之家经过前一段的多次磋商,决定从四月份起,联合主办“北京新书介绍会”。 北京是全国主要出版基地,有200余家中央和地方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几万种,每月平均数千种。这些新书出版之后,需要及时通过书店介绍给读者。但由于目前信息传播不快,流通渠道不畅,许多新书不能及时上市和读者见面,还为不法书商进行盗版有可乘之机。新书介绍会今后每月举办一次,它将在出版社和书店之间架起一座信息桥梁,使得新书及时上市和读者见面,达到货畅其流、书尽其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今天隆重集会,为的是纪念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革命出版活动五十周年。我跟这三家书店的同志或是老朋友,或是在解放以后共过事,在这个值得纪念而且应当纪念的日子,我愿意写几句由衷的话,向老朋友老同事敬致祝贺。解放之前在国统区的朋友们都记得这三家书店出版了不少好书,受到读者欢迎。那时候出好书不容易,要被禁,要遭到查封,人要被抓去。记得聂绀弩同志写过一篇小说,篇名是《韩康的药店》。人们需要真药,韩康卖的是真药,所以生意兴隆。西门庆专卖假  相似文献   

15.
一位在书店工作的年青朋友告诉我:鲁迅有如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书是“长销”书。一年四季,几乎每天都有虔诚的读者来选购;胡适的书近来出版了一些,但读者为毛毛雨,只是一些中年以上的学者;而周作人的书,最近几年忽然成了畅销书,像夏天的阵雨——他估计,过了这一阵势头大概会减弱的。这位朋友的介绍引起我不少回忆和思索。  相似文献   

16.
目前,书店图书库存普遍较大,结构不够合理,积压与脱销并存,影响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是由于进货缺乏可靠依据所造成的。要做到进书品种对路,数量恰当,把积压与脱销减少到最低限度,更好地满足读者需要,方法很多,但我认为大力开展图书预订工作至为重要。因为: 第一,可以减少盲目性,提高进货工作的准确度,使订进的图书品种对路,数量恰当,减少积压和脱销。第二,由于开展有针对性的广泛预订,使更多的读者有机会了解到出版信息,及时订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起到为书找读者,为读者找书的作用,进而能满足多方面、多层次读者的需要,同时也就扩大了销售。  相似文献   

17.
一农村读者对出版发行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一、农技书太少,实用的农技书更少。眉山县书店农技书的供应是有成绩的,受到读者赞扬。去年以来,该店农技书进销616种,39,492册,13,336元,仍不能满足要求。他们反映,书店的农技书太少了。“成都人民南路书店门市部农技书只有一格。春熙路科技门市部也是一样”。他们提出:既然农业是基础,农技书出版却太少,显得比例失调。  相似文献   

18.
[说明]1981年初,我因为受命编写《韬奋与出版》一书,得以接触出版界许多老前辈,其中包括不少生活书店的老同志.这里发表的是几位已去世的老同志的信,还有一些健在的老同志如仲秋元、王仿子等的信则暂时没有公布.上海的方学武同志,在《韬奋与出版》的整个编写过程中,给予了我许多的指教与帮助,在书出版后,又给我写了4张纸,对此书肯定之余,也提出了意见和存疑的地方,因多是一些具体问题,我怕占用刊物太多篇幅,就从略了.另外,此书的另一个合作者钱小柏先生,因为编写和出访等关系,给我的信很多,这里也没有选用,以后如果有机会,或者另行专门整理发表.2012年7月,恰逢生活书店成立80周年,谨以此作为对生活书店及在其中工作过的老同志的深切纪念与怀念.  相似文献   

19.
高姗 《出版经济》2004,(6):30-30
在进入书店的读者中,只有三分之一的读者,一进店门就决定买什么书;有三分之二的读者,没有明确的购书目的,只是来书店看看,发现有自己需要的书才购买. 要使潜在的读者成为实际交易的顾客,除了营业员真诚、热情的服务,更要给读者提供诸多方便,为他们创造舒适选阅的空间.因此,花点功夫装饰一下书店,搞好灯光照明,书籍陈列美观,这些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调研发现,读者对北京这几家书店的灯光、通风、温度相对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20.
解放前出版发行工作的情况,可以拿商务印书馆和生活书店作代表。“一·二八”以后。商务重整旗鼓。以发行教科书为根基,又出版各种所谓“杂书”。在《新闻报》上每天登一方块广告,标榜日出一书。广告就以“每日新书”相号召。通过自己在全国的分馆。专门发售本版书刊。生活书店自己出书不多,但总经售(代理发行)的书却不少,新知书店出版的书。也是全部按六折委托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