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雪萍 《学周刊C版》2011,(8):146-146
课堂的和谐关键在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教师对学生太放松.而是对学生管得太多.管得太死。以至于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为了改善师生关系.生成和谐的政治课堂.我们要学学老子的“无为”思想.“行不言之教”.因势利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贯彻“无为”的思想.对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老子哲学不是消极厌世的,而是积极救世的;是不象古希腊那样的一种自然哲学,而是拯救乱世的政治哲学,不是空无飘渺的玄谈阔论,而是处世立身的人生哲理。老子提出的“无为”、“不争”、“柔弱”,是指人的行为应取法于“道”的自然法则。如果局限于“无为”二字理解,忽视“无为”中蕴蓄着有为的进取精神,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3.
正"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道"就是顺应自然,自然又崇尚和谐;"道"之"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由此,从"道"复归和谐,又从和谐回归"无为"。这种思想给现代学校管理带来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4.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无为是道的自然本性.无为思想有丰富的内涵,无为是对顺其自然、无欲、无事、清静的概括.老子政治哲学内容丰富,无为而治是其核心,包括君民和谐、愚民为术、反对战争、否定暴政、小国寡民等内容.老子政治哲学是古代治国理论和哲学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了我国古代政治,其思想精华至今仍保持着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教".其实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管理的技巧,生命的智慧,对班主任工作有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6.
浅析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并不是要无所作为,而是要在不受强制力量控制的自然状态下,通过"无为"的途径和方法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老子身处乱世,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剖析,不仅提出了解决社会危机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在不受强制力量控制和顺应自然的状态下,以“无为”求其无不为,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初汉和初唐的统治者运用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治理国家使得民富国强、天下大治,说明了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在历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的现实意义,可以从中国农村改革的推行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中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老子《道德经》是中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无为"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无为"即"无事"、"静"、"无欲"、"柔弱";"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应该顺应客观规律,达到"无所不为"。"无为"思想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白世界观与老子哲学,李白文学观与老子美学,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老子由天道自然进而推论人道和社会,提出了功成身退的政治观和无为而治的社会观。这一切,李白都有所继承和发扬,虽然不以哲人的面目出现。老子美学是由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引伸出来的,而“道”所具有的根本特性就是顺应自然的“无为而无不为”。根据这个特性,不难看出,老子美学本质上是指自然无为的原则支配着一切美和艺术现象。李白的文学观与老子美学心心相印,如大美,自然美,无言美,阴性美。  相似文献   

10.
“道法自然”是老子提出的重要思想主张,也是《老子》的核心概念,其根本认识就是要人们承认客观规律的真实存在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遵守这一规律。老子所谓的知常、知和、知足、知止等思想认识,就是遵循这一规律的伦理价值观体现,与其反“伎巧”、倡“无为”的社会实践观相结合,其结果必然是对自然无为、和谐共生社会的美好憧憬,即所谓“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从而最终完成了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逻辑发展理路。  相似文献   

11.
就老子思想主旨而言,老子的"无为"思想并非君主、王侯的"君人南面之术",更不是老子能动地为统治者提供的一种政治策略.老子"无为"本是老子"道"的一种存在方式,落实到人生实践中来,则首先表现为一种达到其"无不为"人生修养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陈琴 《教育文汇》2008,(11):45-46
读《老子》不是迷恋术士们篡改变味的教相和法相,而是探求恒常不灭的“道”与“德”。在老子那里,“虚极静笃”不是消极的无为不争,而是“为无为”故“天下未能与之争”的道法自然。推荐阅读的版本有:吉林出版集团的“图说天下”系列丛书中的《老子》版,比较适合没有文言阅读能力的读者;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怀瑾先生的《老子他说》则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13.
陈霞  常理 《商丘师专学报》2007,23(11):20-21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并不是要无所作为,而是要在不受强制力量控制的自然状态下,通过“无为”的途径和方法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老子身处乱世,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剖析,不仅提出了解决社会危机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5.
先秦除了道家倡导无为之外,儒家等思想派别也有无为思想,但孔子的无为思想有别于老子的无为思想。孔子的"无为"具有条件性,这种条件性表现为三个方面,即这种"无为"因袭前朝"有为"而来、只有圣人能够实行和实现这种"无为"、"无为"依赖"无为"主体的"有为"和臣子的有为。故而,其无为可谓内蕴有为,非通常意义上的无为,有别于道家的无为。从本质上来说,孔子的"无为"不是方法,而是一种理想的政治形态。  相似文献   

16.
"无为"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正确地理解它,对研究老子的政治主张、哲学观点和处世态度,对把握道家学说的基本特征和嬗变规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对"无为"的具体含义,历来是见仁见智,分歧很大.视"无为"为无所作为、无所事事者,固然是望文生义,失之浮浅;而将"无为"解为循客观规律而行者,亦不免有拔高老子之嫌.本文认为,老子的"无为"就是《老子》书中多次讲到的"善为",也即通过他自己所谓正确的方法和途径以达到某种预期的目的.现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大方.  相似文献   

17.
先秦除了道家倡导无为之外,儒家等思想派别也有无为思想,但孔子的无为思想有别于老子的无为思想。孔子的"无为"具有条件性,这种条件性表现为三个方面,即这种"无为"因袭前朝"有为"而来、只有圣人能够实行和实现这种"无为"、"无为"依赖"无为"主体的"有为"和臣子的有为。故而,其无为可谓内蕴有为,非通常意义上的无为,有别于道家的无为。从本质上来说,孔子的"无为"不是方法,而是一种理想的政治形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老子哲学评价中存在的方法论和理论问题,指出,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家在方法论上必须明确:其阶级归属具有极大的边际性质;其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意象化特征;其思想内容具有独特的民族精神传统。对此,绝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和绝对化。本文将这种方法运用于老子哲学的研究,从而揭示出:老子自然哲学的主张并非消极无为,而是“为无为”的生态智慧;老子政治哲学的实质并非阴谋诈术,而是“知不知”的政治艺术;老子伦理哲学的主旨并非怯弱的无欲,而是“欲不欲”的道德精神。说明老子哲学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显著特色。老子思想中“自然无为”命题并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结合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自然纯真的人生旨趣等若干问题,揭示老子“自然无为”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无为"语出《老子》,老子五千言核心思想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本义是脚下的道路,引申为方法、途径、规律等意义。"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硬行强为,顺其自然"的意思。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