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937年,厦门大学人类学家林惠祥教授首次到武平考古发掘,开创了闽西考古先河。近70年来,经过广大文物工作者多次考古调查、发掘,在龙岩境内发现了数以百计古文物遗存,遗物颇丰,对闽西古文化内涵特征有了不断认识。尤其是近年来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说明距今2-3万年前在闽西区域就有古人类活动。这是在龙岩考古领域上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族群理论出发,通过解剖历史纵面,探索了闽西文化发展的五个阶段:古闽族群、百越族群、多元族群融合、汉族群入主、河老与客家族群共处。在这历史发展进程中,闽西文化形成了它丰富性、开拓性、包容性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3.
闽西文化族群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族群理论出发,通过解剖历史纵面,探索了闽西化发展的五个阶段:古闽族群、百越族群、多元族群融合、汉族群入主、河老与客家族群共处。在这历史发展进程中,闽西化形成了它丰富性、开拓性、包容性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4.
闽西红色文化是闽西革命老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开放教育思政课程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龙岩开放大学为例,探索将闽西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中,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更新教学设计过程等,从而提升成人学生素质,提高开放大学思政教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5.
何叔衡同志是中共党史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位有影响的人物。1935年2月,随同瞿秋白、邓子恢等同志转移去闽西途中,在福建的长汀、武平交界处的小径村被国民党地方武装所包围,突围未遂而壮烈牺牲。但是,对于他的牺牲,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概括起来,有三种说法。 (一)自杀说 1、坠崖。  相似文献   

6.
闽西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地区,拥有410处革命红色文化遗址资源。学校依托龙岩市革命遗址、纪念馆等,在具体研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利用纪念馆中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进行现场教学;结合革命遗址进行历史氛围、历史情境等体验教学;在研学期间听取报告,丰富研学活动,进行头脑风暴式教学,进而探索出一条"闽西红色文化研学与提升苏区学校德育"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的记载,它的历史是靠代代言传和口授的。文中根据作者的田野调查、有关历史文献与当前学术界研究的成果,论述了闽西畲族发展的源流,探究畲族在闽西的形成及其迁徙流变,以及畲族在闽西历史的重要地位,闽西汉畲的互动发展与融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畲族没有本民族字的记载,它的历史是靠代代言传和口授的。中根据作的田野调查,有关历史献与当前学术界研究的成果,论述了闽西畲族发展的源流,探究畲族在闽西的形成及其迁徒流变,以及畲族在闽西历史的重要地位,闽西汉畲的互动发展与融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富 《考试周刊》2014,(27):24-24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①为了鲜活语文课堂,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就如何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关注身边文化谈谈看法。我的家乡武平是闽粤赣边的一个美丽、文明、和谐的地方,素有闽西"金三角"之称,系客家聚居地,有世界独特的"百家姓镇"姓氏文化,有由客家人的保护神定光古佛和何仙姑构成的"仙佛文化",还有"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等神奇绝技。原武平县副县长王永昌先生在《梁野吟》第二集序言中对武平人崇文的历史如是说:"这个三省边陲的客家小县民风纯朴,物象原生,历史上虽然未必人文荟萃,却也晴耕雨读、诗书传  相似文献   

10.
闽西客家人因其独有的历史形成了既具有中原特色又融合了当地的食材及口味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客家饮食文化.如今,客家菜正越来越被人们提及和喜欢.本文在初步调查了闽西客家饮食环境的条件下,探索闽西客家的饮食文化特点,以及存在的原因,通过分析给出客家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建议,以期能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1.
意大利考古学家麦兆良发现和收藏的长颈大口陶尊,约于1940年至1946年间,在蕉岭境内靠近福建武平县一侧的广福与文福两镇之间出土,其器形与中原商代的大口尊很相似,也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应是商后期至西周前期,浮滨文化区域中的典型器物之一。它已不是简单的生产或生活用器,也不是一般的陪葬器皿,而是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礼器了。它的出土,不仅说明远古的蕉岭不是过去人们想象中的蛮荒之地,也充分证明远在商周时代,蕉岭古地就已步入了人类文明的门槛,或许已经进入了岭南小方国的时代。  相似文献   

12.
闽西是中央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学习治国理政的实践基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建设闽西中央苏区纪念馆可彰显这一功绩,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推进闽西红色旅游发展,从而全面提升闽西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13.
木拱廊桥主要分布在闽浙两地,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内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区域人民特殊的历史情感。本文针对福建浙江两省木拱廊桥的现状,从廊桥营造体系保护到廊桥实体保护两个方面出发,论述了木拱廊桥保护研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其中"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被列为建设海西战略的重要组成。这一战略定位,给"五缘"优势凸显、持续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福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结合两岸直接"三通"基本实现的背景,提出了闽台共同建设"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合力打造海峡旅游产品的科学运转机制和基本思路,促进闽台旅游产业在深层次上实现对接和海西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平远船灯文化原型是渔民送顺治帝北渡汀江战风雨、搏急流而艰难摆渡的情形。其历史传承可划分为前舞台阶段和舞台阶段,尤其在后一阶段取得较大发展。其艺术特征是船与灯的精致结合,歌与舞的独特统一,以及具有客家山歌特色。平远船灯审美形态奇异,属于主流的审美文化。其形式革新多样统一,内容革新与时俱进且有家族相似的特点。遗产保护方面,平远船灯当复活首次革新时的形式;继承舞台表演和反映主流文化的优良传统,以建构专场音乐会为中心,拓展新的表演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6.
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领域,关注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学者很少。近年来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至少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始,东西方人群就有了来往。西方的勒瓦娄哇技术东传和中国北方东谷坨石器技术的西传,拉开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序幕。新石器时代东西方人群的迁徙和交流应该更为频繁,而这方面的研究还基本上处于空白局面,目前只有一些不确定的线索。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在整个东西文化交流研究中具有特殊位置,它为我们深入理解早期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更为生动的实例和更为深邃的历史空间。  相似文献   

17.
范泉是上世纪80年代才出现于中国现代学史上的“出土物”。他是名的作家、翻译家,也是一个杰出的学史家。在中国现代学史研究上范泉具有极重要的位置:他是中国现代学史料的拓荒,是大陆研究台湾学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8.
先秦文献记载三千多年前的闽族、闽方国和闽文化不同于汉初闽越文化,其地域包括今福建、浙南、粤东、赣东南乃至台湾宝岛,属于考古学闽台区系东南海洋文化范畴。闽文化早于吴越文化,就象楚文化、巴蜀文化一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海峡西岸历史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9.
河南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地下文物占全国第一,出土文物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陕西。改革开放为我省的旅游事业带来了蓬勃生机。作为传统学科的历史学可以在确定名人籍贯、考镜景点源流真伪、编写旅游图书、帮助旅游部门设计景点、评估旅游文化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等方面为现实服务,使我省的旅游文化内涵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