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二阶动态电路教学过程的分析,提出了将仿真分析与多媒体课件及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出PSPICE软件的常用功能及进行电路仿真分析的基本步骤。以PSPICE仿真在二阶动态电路时域分析辅助教学实例,展示了RLC串联二阶电路在欠阻尼、临界阻尼和过阻尼情况下零输入、零状态和全响应曲线。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仿真分析,能够促进学生理解电路及元件特性,全面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GLC并联电路很少见,但实践性很强。通过大量的数学运算.推导出三种模式下二阶响应的数学表达式,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从而弥补了通用教材中这方面内容的缺憾,使学生对GLC并联电路二阶响应有了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滁州学院学报》2018,(2):37-40
二阶动态电路分为GLC并联电路和RLC串联电路两类。一般在本科电路教材中只是简单地介绍RLC串联电路,而相应的实验部分却采用的是GLC并联电路。这样,造成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深入地讲解RLC电路,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对GLC电路也缺少理论的支撑。在对RLC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Multisim软件对RLC串联二阶电路进行分析研究,充实了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20,(1):115-120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动态元件的工作特性,以及动态电路响应和过渡过程,以RC和RL一阶电路零输入、零状态响应为例,首先,基于NI Multisim14.0软件,仿真分析了电路的零输入、零状态响应,并测量了电路的时间常数;然后,利用常见电子元件,搭建了对应的实物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方波,可模拟RC和RL一阶电路响应的激励信号;仿真结果直观、易于观测;实验结果与仿真、理论结果一致。利用仿真辅助动态电路教学,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动态电路响应及过渡过程的物理内涵与本质。  相似文献   

5.
二阶电路中等幅振荡和增幅振荡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RLC串联二阶电路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等幅振荡、增幅振荡波形不稳定问题,结合负阻抗原理进行理论分析,改进了实验电路,使EWB仿真与实验电路均可观测到两种状态的稳定波形.  相似文献   

6.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动态元件的工作特性及一阶电路响应的过渡过程,以RC和RL一阶电路全响应为例,首先,基于叠加原理观点和工作状态观点,从理论上阐述了电路全响应的过渡过程及其物理本质;然后,基于Multisim14软件,分别搭建了RC和RL一阶电路全响应仿真实验,并依据仿真结果,分析了电路全响应所蕴含的瞬态规律及其物理内涵.结果表明:仿真电路,模块功能分明、原理易于理解;仿真结果,响应波形直观、数据易于读取;仿真图像,直观呈现一阶电路全响应所蕴含的叠加原理观点和工作状态观点.  相似文献   

7.
对方波激励下串联LC电路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方波周期与LC电路振荡周期成不同倍数时的电容电压和电感电流的变化规律。首先用二阶电路暂态过程分析的方法对方波激励下串联LC电路进行了理论分析,再利用Orcad/Pspice仿真软件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仿真验证。通过这种先理论分析再仿真验证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二阶LC电路暂态过程分析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由单位冲激响应可利用卷积积分的概念求解动态系统对任意激励的零状态响应。基于卷积积分的概念和性质,提出一种系统冲激响应的时域分析方法,利用非冲激激励下的零状态响应来计算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以一阶、二阶电路的单位冲激响应测量为例,设计测量电路,通过Multisim软件仿真和实际电路测试检验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所提冲激响应测量方法实现了从时域直接对单位冲激响应的测量,概念简单,物理含义明确,且电路实现简单、成本低。  相似文献   

9.
介绍MultiSim仿真软件在电路原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引入Multisim仿真和虚拟仪器,将电路原理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计算机仿真和实验3个环节,设计了电路定理验证、动态电路暂态和稳态响应、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三相电路等仿真实验项目。实践证明,计算机仿真实验能够使电路理论和实验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验的自主性,从而提高电路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10):108-111
为了提高对电路中电阻、电感、电容的理解,对RLC串联二阶电路采用Laplace模型建立了传递函数,通过传递函数对电路的欠阻尼、临界阻尼和过阻尼的工作状态进行分析,对其状态轨迹、频率特性等进行了研究。在EDA软件平台中设计了RLC串联电路,对3种工作状态、状态轨迹以及频率特性曲线进行了仿真,得到了清晰的图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