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职业教育起源于东部,抗战之前一直以沿海沿江地区较为发达。抗战军兴后,由于大后方经济的开发和文教重心的西移,国民政府、职教人士及教育、实业界均致力于发展大后方职业教育事业,遂使大后方的职业教育从规模到内容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值得记录和深思的一笔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在大后方,国民政府为了坚持长期抗战,号召和组织大后方群众开展了一系列体育运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军民的体魄,坚定了大后方群众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重庆作为国民政府战时的陪都,是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在陪都举行了多次体育盛会,这对中国抗战的胜利和中国体育的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侨资引进政策有发展国内经济和救济侨胞事业的双重动机,在政策规定上带有明显的战时特征。在国民政府的积极呼吁下,一批华侨携资回国,努力开发和建设大后方,有力地支援了祖国的抗战建国事业。  相似文献   

4.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东部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随之西迁重庆。大量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来到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他们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并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出版了大量研究性论著,涌现了一批如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学术研究领域骨干,推动了抗战大后方社会科学的近代化进程,使大后方的社会科学事业空前繁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论略陈杏年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是国民党施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而言,国民政府制订和推行的一些适应抗战和大后方建设需要的有效的教育改革政策和措施,促使教育在抗战期间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为适应政治上强化独裁体制的...  相似文献   

6.
抗战的全面爆发,造成了特殊的战争环境,改变了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进程,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并由此辐射到整个大后方的保险市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保险业务分为人身保险与产物保险两类,经营人身保险的保险公司不多,业务量不大;而产物保险却十分发达,种类繁多,其中战时兵险由国民政府出面办理,是国民政府在产物保险方面的一个创举。战时保险业的发展体现出战时特殊环境下的鲜明特点,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爆发后,因着中国东部国土的沦陷,西部地区成为坚持抗战胜利的大后方。西北地区因历史悠久、国土辽阔、民风敦厚、资源丰饶,加之中国共产党到达延安,这里变成了抗战的重要一极。西北大后方是抗战理论的重要策源地,引领着中国的抗战前途和命运走向;西北国际通道是支持抗战胜利的重要生命线,将丝绸之路的合作共赢推向了新高度;西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蕴含着刚健自强和不畏强敌的精神,它又成了提升民气、鼓舞民力的抗战精神源泉;强烈的国家认同,使得外敌制造的分裂阴谋难以得逞,西北领土的完整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稳固的后方基础。  相似文献   

8.
抗战爆发后,为打破日军封锁和开展大后方正常对外贸易,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重庆为中心发展西部航空运输业。西部航空运输业在发展中呈现出航线变动频繁、航空运输建设服从军事需要为主等特点。西部航空运输业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抗战.并推动了整个中国民航运输业的发展。但由于航空人才缺乏、航空制造技术落后等原因,西部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又难尽人意。  相似文献   

9.
抗战初期大后方通货膨胀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初期大后方通货膨胀程度比较轻微的原因在于:国民政府为弥补赤字而增发货币,未使得大后方市场流通货币量急剧增加;这一时期信贷的扩张和政府投资的增加,没有引起急剧的通货膨胀;粮食价格平稳,稳定了大后方物价的总体水平,也使得法币较受民众信任;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尚未确立以通货膨胀政策作为解决战时经济问题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湘南学院学报》2020,(6):34-39
抗日战争加剧了近代中国社会人口的迁徙与流动,乱世男女的悲欢离合,使婚恋多变无常,由此导致传统婚姻与家庭关系的松动乃至重组。在大后方,一些有妇之夫,置道德、法律于不顾,与人姘居或停妻另娶,成立家庭的"伪组织",由此出现"抗战夫人"现象。它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抗战夫人"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它反映的是国民政府统治之下个人的悲欢离合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有时并不在一个共振频率,这与国民政府的抗战思想及实践效果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科技文化重心迅速向西南、西北大后方转移,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的全国性科技社团纷纷内迁,随着大后方科技事业的发展,一些新的科技社团又陆续建立起来。中国的科技社团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沉寂之后,在抗日战争中后期又在大后方逐步活跃起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以社团为纽带,通过联合或独立地举办学术年会、出版科学杂志、开展科学讲座、进行实地考察等活动,克服了各种艰难困苦,积极推进科学交流、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努力加强科技为抗战服务、为大后方建设服务,对推进大后方的经济开发、科技发展和科技工作者的交流合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930年10月,卢作孚在重庆北碚创建了中国西部第一个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国西部科学院,并对川康为重点的西部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生物、理化、农林、地质的调查研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果。抗战爆发后,由于卢作孚和中国西部科学院的影响和鼎力帮助,一大批东部地区的科研学术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内迁北碚,中国科学文化的国脉和精华得以保存和延续,北碚也因此成为大后方科技文化中心,中国西部科学院成为大后方科技事业的“诺亚方舟”而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13.
抗战爆发后,为了使湖南的交通与大后方连接,国民政府和湖南省政府大力开发水陆交通线,修筑了湘桂铁路湘段、衡宝公路和洞榆公路,并对原有公路进行改造.但由于日军不断进攻,湖南的陆路交通线常遭破坏.同时,政府统制水运,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和水陆联运业务;近代走向衰落的驿运事业也发展起来.战时湖南的交通便利了后方大量物资的流通和人员流动,支撑了中国抗战;促进了全省经济和城市发展,加快了湖南社会的演进.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国民政府将大西南作为抗战大后方的认识过程、大西南成为抗战后方的历史背景及实现经过,并分析了将大西南作为抗战后方对国民政府抗战态度、抗战发展过程及战后国内形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南地区成为抗战大后方。国民政府把包括民用工业在内的一些重要工商企业内迁到云南,进行"战时经济"建设。内迁、兴建于云南的民用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为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步步加深,国民政府从军事角度选择了中国西部为抗日依托,并将重心放在西南。但由于该地区经济十分落后,国民政府只好被迫对其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国民政府对西部的开发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不仅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物资基础,而且改变了我国经济的陈旧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17.
抗战爆发后,东北、华北和东部沿海地区相继沦陷。为支持抗战,国民政府开始注重西部的垦务,四川省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农垦政策。按照垦殖方式分,四川省的农垦事业以国营、省营、民营三种方式展开。特殊时期的垦殖在安置难民,支援前线,加速四川开发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步步加深,国民政府从军事角度选择了中国西部为抗日依托,并将重心放在西南。但由于该地区经济十分落后,国民政府只好被迫对其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国民政府对西部的开发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不仅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资基础,而且改变了我国经济的陈旧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19.
“一·二八”事变后 ,东三省沦陷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受到日军的威胁 ,国民党的一些有志之士纷纷提出在西北建立抗日的大后方。 1932年 3月 5日 ,国民党中央会议通过以西安“为陪都 ,定名为西京”的决定 ,同时 ,成立西京筹备委员会 ,以引起国人对开发西北的重视。随后国民政府的党政要人蒋介石、宋子文等纷纷赴西北考察 ,大力倡导西北建设。但当时西北“尚不堪谈各种建设 ,谓宜先确定两义 ,而以全力赴之 ,两义者 ,发展交通与休养民生是也”① 。发展交通 ,依当时国民政府的实际情况 ,重点在公路建设。本文主要论述国民政府在西北 ② 公路建…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经济建设是中国持久抗战的物质基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由于战时在后方的经营上存在重西南轻西北的倾向,西南的建设成果显著,因此目前的研究大多以西南为主,对西南经济建设的考察比较全面深入;对西北的研究则相对比较薄弱。本文试从宏观上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抗战初期,西北建设作为大后方经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抗战做出了贡献;抗战后期,开发建设西北则逐渐演变成了当局进行政治斗争的借口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