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亲近母语、学习经典、传承文化,但大学语文学科边缘化的现状,大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降低以及语文能力下降的问题影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这要求大学语文教学做出改革,从而改变现状,解决问题。因此,大学语文教学要确立并且坚持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原则,从而有效地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文中主要探讨大学语文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改革问题。首先教材的编写要突破传统观念,不能只局限在一些公认的经典篇目上选择范文。同时,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要尽量拓宽掘深,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有挑战性;此外,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应用性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大学语文本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但当前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发展面却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本文指出了大学语文迷失困境的原因所在,以及如何处理大学语文重工具性、重人文性,还是重素质性的问题,并通过案例探讨大学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杨文杰 《云南教育》2004,(26):32-33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主体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而主体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两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新课程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要求教师大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地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大学语文教学要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上发挥真正的威力,必须要进行三个方面的观念转型:教学核心上,从以教材为本到以人为本;教学方法上,从接受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教育内容上,从重知识到重审美。  相似文献   

6.
人文性是大学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教育是大学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宗旨所在.如何实现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教学,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历时性考察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历史渊源,从现时性剖析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语境,从实践性探究大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7.
蔡茂 《教书育人》2001,(14):45-45
大学语文究竟要学什么,很多人以为只是高中语文的继续,这种先入为主的成见使他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产生应付或者抵触心理。要修正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思想,作教师的除了在课堂上采取有别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外,还应该改变大学语文考核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1998年3月10日,《江苏教育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让高考语文只考作文》的文章。作者是姜堰市第二中学的吴向洋老师,笔者认为此举意义重大,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影响到师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从而最终改变人们对语文…  相似文献   

8.
冯国晨 《教书育人》2007,(12):82-84
大学语文课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设以来,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近年来,逐渐升温,逐渐普及,已蔚然成风。但是,需要研究与探讨的问题也相应多起来。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真感到有些不堪重负,顾此失彼,要讲的东西太多了,按下葫芦起了瓢。而诸多问题都牵涉到一个根本性问题,即大学语文的定位问题。去年全国大学语文研讨会召开,[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刘婧 《文教资料》2010,(14):57-58
大学语文是面对大学阶段中文以外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语文课程的性质可以分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对于已经具备读写的基本素养的大学生们,在大学语文课堂里,学习任务就是语文的人文性。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美,体会到乐,使之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良好窍门。文章作者阐述了自己近几年在教学实践中所使用的表演法。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语文既非纯工具意义和纯基础意义上的语文,也非纯人文意义和审美意义上的语文,而是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的有机融合。工具性是基础,是求真;人文性是提高,是求善;审美性是升华,是求美。大学语文要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人格修养,也即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突出语文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1.
一、目的论: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搞清为什么而学习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观念已广泛被人们所接受,而学习目的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为装潢门面而学;有人为父母或别人的意愿而学;有人为学习而学习,从理论到理论,纸上谈兵。到底应该为什么而学习,是我们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目的不明,则方向不明,往往容易误入歧途或者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不少专家学者坚持不懈的呼吁和努力,大学语文已成为全国各类高校普通开设的公共课.还被确定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个专业(中文专业除外)必考的一门课程。一方面是沸沸扬扬的教育呼吁与改革;另一方面在现实的学校中,却是这样的事实: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与日俱减,老师也感叹书难教、课难上,学生的迷惘与厌学日益严重。语文课怎么了?出了什么问题?大学语文究竟应当教什么、学什么?这些问题与其说是一时性的现象,还不如说是本源性、历史性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学习活动不同于人类的其他活动,有其自己的特征,有人将其总结为计划性、间接性、高效性(《学会学习》),有人则总结为社会性、需要性、意识性(《学习学导论》),角度不同,概括出的特征也就不同,这些,都是指学习的一般性特征。事实上,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学习也会有不同的特征,这里,我们注重分析21世纪人类学习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杨芙蓉 《文教资料》2006,(33):85-86
大学语文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这是解决问题的很好的方式。大学语文应该将知识与人文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要探讨结合的方法。知识性应有别于中学时代,应着重体系性与阅读、写作的整体性与连贯性,人文性应融注在知识之中。教学应尽量体现人本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大学语文课程日趋边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缺乏教学创新思维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思维亟待创新,要创新教学思维,必须遵循民族性与人文性并重、传统性与时代性并举、基础性与应用性并存等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16.
大学语文实训性教学是在主题语文活动中让学生进行多种素质综合演练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成长的特征所作的一种教学改革尝试。它可以通过相应的教学环节催生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开阔视野、增强储备、提高能力、培养素质;可以将学、习、用三者结合,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大学语文教学高速高效的教育职能。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语文教学空间的拓展与教学方法的灵活设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大学语文教学所以日益尴尬,主要和世俗化的阅读方式、中学的模式化教育和大学语文内容方法设置等方面的问题有关.要改变这种处境,就必须要明确课程定位,确立一个合理的内容体系,并注意教学手段的灵活多变.只有这样,大学语文的教学才能呈现出无限的生机.  相似文献   

18.
大学语文的教学不仅是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也是从侧面对大学生的德育素养的提升。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单单只是传授学生关于教材上面的知识层面的问题,也要懂得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大学语文教学的中,让每一个大学生能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将自己的德育素质提升到另一个层次。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有很多,本文对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方法和内容进行分析,详细讲解其方法和内容。  相似文献   

19.
学会自学     
校长要想在各方面具有较高的素养,必须始终重视自学。如何使自学取得比较显著的效果?我认为主要应注意三个方面。找到动力学习一定要有动力,校长的学习动力,除了来自其崇高的学习志向,懂得为什么学、为谁学以外,主要还来自以下几方面:带着具体问题学。校长在学习上不能装样子,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带着一些诸如思想认识、业务知识、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去学习,力求“一学一得”,从中找到答案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这样,才会对知识产生“饥饿感”,才会在学习上产生危机感,才易取得“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结合本职…  相似文献   

20.
任何作品的解读都具有当代性.对古代作品的解读也是如此,《大学语文》中关于古代作品的讲授同样存在着当代性阐释问题,对它们的讲读实际上打上了讲授者个人当代性的理解.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也同样濡染了当代性的接受色彩。本文主要从教授的角度来谈谈《大学语文》古文教学的当代性发掘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