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白出蜀的年代,自薜仲邕以来,有开元十年、开元十二年、开元十三年、开元十四年等几种说法。今世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开元十三年,而陈钧先生在《李白出蜀年代新考》(《人文杂志》1990年第2期)中重申旧说,断定足“开元十年春”。陈文提出的理由有三条:一是从“李白出蜀的动因”上来考察,认为李白的出蜀,是导源于开元九年谒见苏颋而受到苏颋的鼓励和教导,说:“李白之出蜀,既然导源于开元九年之谒苏颋,那么,两件事在时间上就不应该相距太久。所以,将李白出蜀年代系于开元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皆有悖于常情”;二是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黄锡的《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王谣的《李白》、李如鸾的《古代诗文名篇赏析》、李从军的《李白归蜀考》、唐怀远的《〈早发白帝城〉写作时间质疑》等等 ,都谈到李白《早发白帝城》的写作年代。郭沫若、朱东润、黄锡认为是李白晚年因永王事件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而归时所作 ,王谣、李如鸾认为是开元十三年 (72 5 )李白二十五岁第一次出川时所作 ,李从军认为是李白第二次出蜀还家安陆时所作 ,唐怀远则认为是李白出蜀后大约二十七八岁左右以安陆为立身之地并开始第一次漫游…  相似文献   

3.
按传统的记载,孟浩然去过长安两次,一次是《旧唐书·文苑列传》所载“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这是开元十六年(728)的事情。另一次是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所说与采访使韩朝宗一道入京,此事在开元二十一年(733),说详陈铁民《关于孟浩然生平事迹的几个问题》(《文史》第15辑)。可是从孟诗看,在开元十六年(728)诗人四十岁之前,浩然已经去过一次长安了。《新唐书·文苑列传》记载他四十岁到长安时的一件轶事:(王)维私要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  相似文献   

4.
诗人李白一生浪迹江湖,饱览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全国。浔阳(包括庐山)也是他多次驻足之地,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到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先后五次来到浔阳,留下了几十篇诗文。它为九江的灵山秀水增添了光彩,也在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一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二十五岁,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离开家乡四川,开始了漫游生活。第二年(开元十四年)他经洞庭,第一次来到浔阳。此次来浔阳居住的时间不长,以庐山风景为题,他写了四首诗,即《望庐山瀑布二  相似文献   

5.
关于《蜀道难》这首诗的寓意,前人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学者认为是李白专为西游入蜀的友人而作;也有学者如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还有学者认为这首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际写的是仕途坎坷。我们认为,既然古人云“诗言志”,那么,李白这首代表性诗作《蜀道难》就不可能是“别无寓意”的,从诗作的写作时间来作一考证,便不难发现其中的深刻寓意。一此诗一种说法是写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即公元742年。诗人出川之后经过十余年的漫游,来到长安,想要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于是,李白把自己的诗作当作“路中投刺(递…  相似文献   

6.
李白开元十八年所作《上安州裴长史书》是研究李白生平的重要文献。书中记载,李白此前曾干谒安州都督马公,马公“一见尽礼,许为奇才”。此“郡督马公”之名,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即开元十五、十六年出任安州都督的马正会。然钩稽近年新出十一方唐代墓志,参证传世文献,可知马正会实卒开元九年前。“郡督马公”并非马正会,当为马克麾。  相似文献   

7.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春天,杜甫拜谒了成都武侯祠,写下《蜀相》一诗。诗歌以"蜀相"作为题目,说明丞相这个身份在诗人心中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登上丞相之位是古代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杜甫一生就怀抱"致君尧舜上"的梦想,故杜甫主要是借此诗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心愿。  相似文献   

8.
李白的《蜀道难》,“惊天地,泣鬼神”,是一曲浪漫主义绝唱,千古争诵!对于《蜀道难》的思想,自中唐以来就众说纷纭:有说是讽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有说是讽户部尚书兼御使太夫章仇兼琼的;有说是讽唐玄宗幸蜀的。这都不符历史真实,多近穿凿.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则云“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涂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明人胡震亨也说:太白为蜀人,自为蜀咏,不必实有所指。此说未免又低估了它的思想性。近几年来,有些同志在“李白两入长安”的前提下,认为此诗作于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开元十九年,主题思想是:表现“备受  相似文献   

9.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李白出蜀游历时写下了这首情意婉曲、想象瑰丽的送别诗。说它是送别诗,其实又与一般的送别诗有所区别,它写的不是情人、朋友、亲人之间的离情别意,而是蕴含着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绵绵无尽的思乡情怀。  相似文献   

10.
历代的李白研究者都十分相信李白开元年间寓家东鲁的说法。王琦《李白年谱》开元二十三年条下云:“已而去之齐鲁,寓家任城”。詹锳先生《李白诗文系年》云:开元二十四年,夏,“白遂去之东鲁,寓家任城。”郭沫若《李白杜甫年表》:“开元二十四年,移家东鲁,寓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会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对此,笔者窃有所疑。  相似文献   

11.
李白《独漉篇》写作背景复杂,争议颇多。《独漉篇》写于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其尚未从口之前。在作品中,李白倾诉了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希望为国除奸却遭弃如敝履的哀愁和伤感,同时也表达了希望在危难之时大显身手的昂扬斗志。  相似文献   

12.
郑珍作为近代“宋诗派”的杰出代表,秉承宋诗派的诗风,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使其诗歌自成一家面目。通过对郑珍与韩愈、白居易、苏轼三住大家的比较,可以发现郑珍凭其深厚的经学积淀。渗融以时人鲜有的健康心态——率真、豁达的个性,推陈出新,形成了独特的诗风:于苏诗的横肆中见纯真,于韩诗的雄奇中见质朴。于白诗的平易中见不俗。  相似文献   

13.
李商隐是晚唐一代最具个性的诗人,他一改元白诗派平实粗俗、韩孟诗派奇异诡谲的诗风,开创了凄美浑融、瑰丽沉绝的诗歌风貌。他善于将外在的物象融入到自己的心灵世界里,创造一种朦胧飘渺的意境,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觉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时世之怨,在一定层面上赋予了这些意象特定的人生哲理和宇宙时空感悟,月亮意象在这其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李白一生写过三首以大鹏为题材的诗。《临终歌》表白的是他的死亡哲学,即钟爱坦率、乐观、超脱的死亡态度。诗歌显示了他对终极现象的思考高度。《上李邕》则表现了诗人作为交游高手的特有的心态,反映了青年李白优良的心理承受能力,展示了诗人积极的生存活力,也是李白情商学和交际学方面行为能力高强的佐证。《大鹏赋》是李白的少年之作,本赋不仅是李白少年意志的折射,也充分阐释了他高超的判断力和勇于扩张生存地域的非凡气质。大赋突现了李白的基本的性格,是诗人卓越胆商的象征。李白在中国诗史上的巨大成就当然是其优越智商的产物,而其超绝的胆商和情商也占据了他诗歌创作过程的基础性和主导性地位。正是李白高超的判断力,勇敢的探险精神,高蹈天下、纵横四海的生存方式,为他高水平的诗歌创作奠定了重要的生活基础。三种大鹏,不仅表述了李白智商学、情商学与胆商学三方面的精神维度,其现代性也值得今人探究。  相似文献   

15.
通过探讨杜牧文学思想变化之轨迹,寻求其内在隐衷及韩愈和儒家儒学的关系。认为:杜牧29岁与李勘交往前基本上是一个崇拜兵家大吏且具有兵家思想的人,与韩愈无任何来往,且对儒家儒学有颇多微词;随着与李勘交往加深,杜牧逐渐开始推崇韩愈并赞美儒家儒学,尤其孟轲。杜牧激烈批评元白诗就是这一思想转变的产物。杜牧平生都未放弃兵家志向和兵家思想,但与李勘的交往却给其后半生创作活动留下了难以尽述的印记。  相似文献   

16.
李肇《唐国史补》中语及“杜司徒年七十,无意请老。裴晋公为舍人,以此讥之”,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也在证说白居易《司天台》、《不致仕》是批评杜佑的诗篇。因此,后人对杜牧为李飞撰写的墓志铭就有了先人为主的偏见,以为是在放肆地攻击白居易。本文就此问题提出纠正,先证明白居易并没有攻击过杜佑。  相似文献   

17.
李颀的音乐诗是空前启后的优秀之作。他运用比喻、映衬、用典、对偶、转韵等多种表现手法,着力描绘音乐的声音和意境,把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创作出有很高艺术成就的音乐诗,并且启发和影响了韩愈、白居易、李贺等人的音乐诗创作。  相似文献   

18.
李颀的音乐诗是空前启后的优秀之作。他运用比喻、映衬、用典、对偶、转韵等多种表现手法,着力描绘音乐的声音和意境,把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创作出有很高艺术成就的音乐诗,并且启发和影响了韩愈、白居易、李贺等人的音乐诗创作。  相似文献   

19.
裴度《寄李翱书》一文的写作时间一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作于其早年,另一种以为作于晚年。从李翱的作品及生平以及裴度的生平事迹等方面看,裴度《寄李翱书》的写作时间,应在贞元末年。明确此文的写作时间,对于正确理解裴度对古文运动的态度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20.
黄庭坚为江西诗派鼻祖,以宗杜为主,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李白的喜爱和欣赏,他是宋代诗人中学习李白较为突出的一位,其今存的诗、词、文中歌咏或评说李白的材料多达22条,其中词1首,诗5首,文16篇。书法家、诗人、学者身份的黄庭坚对李白的接受和继承,在整个宋代李白接受史上具有较为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