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笔墨对于绘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一种表现主题的媒材,更重要的是一种带有观念和文化指向的语言,中国画借助线、墨、色等手段,在绘画中表现为一种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从王原祁传统文人笔墨重性情化到现代实验水墨画家徐冰笔墨中的表现性和抽象性的呈显,笔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从而使绘画的抽象性与具象性之间存在着“似与不似”的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2.
董其昌是元代文人画兴起到明清繁荣时的关键人物,其中主要原因是他的"文人画"、"南北宗论"理论.他的绘画实践主要是围绕"笔墨"进行,力图寻找出文人画的精神品质与笔墨韵味之间的关系.清初四王是他理论衣钵的主要继承者,受到清代统治阶级的推崇,从而使清代山水习气一直笼罩在董其昌理论的阴影之下.近代国画大师黄宾虹也是笔墨的推崇者,他一生从事笔墨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周荣荣 《阅读》2014,(35):18-20
<正>人们常说"不动笔墨不看书","批注"就是一种很好的"动笔墨"的方法。在阅读时,用特定符号在作品字里行间做上记号,留下自己学习与思考的痕迹,或写感悟,或说疑惑,或讲收获,或谈联想……这就是"批注"。"批注"有助于提升主动学习能力,延展想象空间,帮助培养缜密的逻辑能力与思辨能力,让我们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寻找到更多的精彩和乐趣。  相似文献   

4.
笔墨,作为写意画的核心语言系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异的品质特征.书写性笔墨具有鲜明的现代感.虽然传统积淀丰厚,但仍有很大开发空间.发展中国画一定要坚守并努力强化笔墨语系,力除传统文人画审美观念僵化,趣味陈旧,境界颓糜之弊.  相似文献   

5.
春日田家     
宋琬  王晓明 《阅读》2007,(3):F0004-F0004
这首诗用简洁自然的笔墨,描写了一个极为普通的乡村春分时节的景象,刻画了田家辛苦忙碌,却不失恬静、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怡然自乐、诗意盎然的田家景象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闲适生活的向往。[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山水画临摹是学习中国画传统技法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进行临摹教学时,临本的选择、笔墨程序的解读及最后的临画过程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三个步骤。认真严格地按照这三个步骤进行学习,是学生实现笔墨观念转换及技法和情感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论绘画中的意象和笔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和笔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精神中的核心命题,历来为艺术家所重视。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世界艺术的交流、渗透,使意象和笔墨在东西方绘画的审美价值中具备了互译的可能。因为一切优秀的艺术,不论古今中西,既是属于地域的、民族的、也是属于全人类的。当东西方艺术家经过数千年的艰苦跋涉,从不同侧面攀登到艺术的金字塔顶时,则有异曲同工的妙境和融合贯通的契机。所以,意象和笔墨也就展现出衔接古今,融会东西的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8.
《阅读》2009,(7):38-39
当我在图书角借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正如导文中说的那样:“没有毒药。没有尖刀的平凡故事,却改写了人们对悲剧的认识。”19世纪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用生动的笔墨讲述了一个因金钱而引起的悲剧,刻画了一个贪婪、吝啬的老头形象。  相似文献   

9.
对《长恨歌》的主题意义,人们的理解有较大的分歧。而我认为这是一首对李、杨坚贞爱情的赞歌,理由有:一、作者以"长恨"为题,即已点明了诗的主题。二、唐明皇是一个有情有意"不爱江山爱美人"的至诚君王。三、文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尽情描写了玄宗对贵妃的思念。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中的小事不容忽视。"不纳尘埃,无以覆高山。"小的魅力足见其大。文学教学中,能在作品里的"细小"处论道,方见真谛。拾起那些看似不经意又极小的笔墨,用心连缀、点染、领悟,我们瞬间便会领略到细节描写发出熠熠光芒。何谓其小?何谓其大?"小"因其笔墨少,然洗练、精准则足见其"大"。  相似文献   

11.
刘代明绘画之道,一是善于吸取中国传统绘画中丰富的养料,笔墨之中体现出扎扎实实的中国画基本功。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既源于自然又不拘泥于自然的真实,把对自然的领悟与情感融入到具体的物像之中。三是创新,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对中国画的构图造型、笔墨运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着笔较多的人物之一,作者以其独到精彩的笔墨,为我们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具有忠、智、勇性格特征的传奇人物。  相似文献   

13.
格非的《人面桃花》中,女主人公秀米的父亲只在开头和后来秀米的回忆中出场过寥寥可数的几次,作者用的笔墨甚少,甚至没有很多的正面描写.但父亲的作用却凸现于秀米的人生中,影响着她的爱情、事业等人生大事的选择.实际上秀米对父亲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跨越了伦理界限,秀米在潜意识中存在着恋父情结.  相似文献   

14.
井上靖的"西域小说"用苍凉、浓重的的笔墨和独特的创作手法把中国的西域历史文化呈现在读者面前。短篇小说《异域人》虽然只有几千字,但是简单的故事情节却包含着井上靖的西域梦想和西域情结,一方面体现出井上靖对西域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井上靖对班超的崇敬之情,把作者的孤独和班超的孤独融为一体,在班超的故事中实现自己的西域梦想。  相似文献   

15.
梁楷的减笔人物画,笔墨酣畅,造型简洁,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梁楷的减笔人物画是对"笔"(线条)表现力的强化,体现了人物画风格的创新,以简洁的笔墨将人物的精神传达出来,达到"笔简神具"的效果,推动了宋元以来写意人物画的发展。明清时期,对这种风格加以改造,直接导入写意画的道理,形成中国人物画的主要风格。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意笔人物画家以水墨材料作画的同时,却远离笔墨,远离东方文化观,借助西方现代绘画语言,以革新反叛传统中国画的倾向。一方面,打破国画界相对呆板、僵化的规范格局.另一方面,其作品也呈现为“西方-东方”单流向的模式,使人物画种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人物画的审美价值尺度的游移,则需要重新界定审美的品评标准,捍卫中国画最后的底线——笔墨,加深对意笔人物画的审美特征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坛上的两位大师,是飘扬在我国文化战线上的两面光辉旗帜。他们两人虽因一时误会而“或曾用笔墨相讥”,但能“同气相求”,在大战斗中,“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 郭沫若与鲁迅确曾有过“笔墨相讥”,即文字之争。这主要是1928年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1936年鲁迅与周扬、夏衍等同志关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 ,黄宾虹是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他在山水画创作中注重视觉感受 ,把客观的视觉印象与心象相结合 ,拓展了中国画的创作思路 ;以笔墨替代色彩 ,营造出了大自然中光与空气之感 ,进一步开掘出笔墨的表现力 ;在画面中减弱客观物象的物理结构 ,加强视觉整体感 ,使画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浑厚华滋的风格特点 ,从而使其山水画作品与印象派风景画有某些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轨迹来看,“个性化”的笔墨固然是山水画真正的血肉和灵魂,但其“程式化”的绘画语言成为了构造山水画艺术形象不可或缺的“骨架”。如果没有这个“骨架,”其“个性化”的笔墨也就失去了支撑它的身躯,因此我们应该肯定“程式化”的艺术原则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存在的价值和美学意义。中国山水画的“程式化”亦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随着绘画艺术的创新而创新。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的“绘画性”通过笔墨的认识和表现所彰显,因而呈现着无与伦比的文化性,渗透出文字的文化承载性和阅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