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物质观分为科学物质观和哲学物质观两种形态。近代科学物质观分为原子论和以太论两大派别 ,近代哲学物质观主要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物质与时空等方面进行论述。现代科学物质观在物质可分性、物质与时空、物质的自组织特性与真空的物质性等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现代哲学物质观可分为实践论物质观、有机论物质观与整体论物质观。近代物质观具有明显的预设主义特点 ,而现代物质观具有一定的相对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2.
"物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重要内容,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阐释物质概念是对马克思物质观的本真还原。物质概念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实践性,即物质被遮蔽的社会实践活动;历史性,即物质要经历总体的历史发展过程;现实性,即深入物质背后的社会关系来观照物质本身;批判性,即体现在对物质本身和资本逻辑下的物质关系和社会性质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评析 D为易错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能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二是对意识能不能认识物质世界的不同回答。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但是意识的反作用再大,也要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答案C。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分析自然科学的物质形态结构理论不能作为物质概念以及物质的属性、物质的存在形式不等同于物质这两个问题出发,说明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从一切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而又寓于一切事物之中,它们之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物质是不生不灭的,而物质形态结构和具体性质是多样的,可变的.  相似文献   

5.
廉蒙 《初中生必读》2011,(11):31-33
所谓物质的分离,是指把混合物中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各种不同物质;所渭物质的提纯,是指采用合适的分离方法除去被提纯物中的杂质,得到纯净的物质.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分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  相似文献   

6.
大学物质文化的解读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为丰富和发展大学物质文化,文章在对大学物质文化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大学物质文化的解读是对大学物质文化的感悟,引导人们对大学文化的选择,提高物质文化的教育效果,凸显其神韵的关键是提高解读能力。重构是积淀文化底蕴,使大学物质文化内涵无限延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大学物质文化软件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1.物质不等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是紧密联系的。物质是从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没有物质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具体形态中,而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其次,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又是有区别的。物质具体形态除了具有共性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我们既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又不能用物质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物质性。…  相似文献   

8.
物质结构理论揭示了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预测物质的性质,为分子设计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本模块的学习,理解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解释一些化学现象,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物质得电子的能力为氧化性,物质失电子的能力为还原性。要比较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就要从物质得失电子的能力入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从多个途径进行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相似文献   

10.
人类发明、创造的文化,是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形式传承至今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物质文化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而非物质文化则是发明、创造物质文化的心理、意识、民俗及技艺。因此,物质文化是非物质文化的基础和载体,物质文化中包含着非物质文化,而非物质文化促生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物质基础。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在共同的文化时空内才能保持其原真的文化内涵。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采取整体性、全面性、综合性、科学性的保护措施。在现代社会文化急速变迁的状态下,应着重采取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结合,政府、学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反映论心理本质观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心理本质观的剖析 ,认为原辩证唯物主义心理本质观仅仅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把认识观作为心理本质观是一种疏忽。文章呼吁重新探讨心理本体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心理本质观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哲学基础 ,是贯穿邓小平理论各个方面的灵魂。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哲学 ,是在深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基础上 ,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社会 ,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果。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在于 :它是当代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paper we make an argument for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the materiality of practice in understanding the work of teacher educators; specifically, the meanings of artefacts used by teacher educators in the course of their daily work. We locate this analysis within a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activity, providing examples of artefacts-in-use in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s accorded to these artefacts by the teacher educators we observed and interviewed. Our aim is to make a case for what is afforded epistemologically when researchers pay attention to artefacts from a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viewpoint. In the final part of the paper, we argue that paying attention to how teacher educators engage with artefacts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unity of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processes within dominant approaches to teacher education, as well as providing clues about how adaptation of artefacts can drive cultural change.  相似文献   

14.
依据现代电磁理论,探索在《电磁学》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的方法,坚持唯物辩证法,把思想教育寓于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阐明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问题。通过教学揭露教材中蕴含的辩证思想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论的教育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是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本就化学教学中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实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又一大理论创新成果。从坚持真理与发展真理的辩证统一;与时俱进与求真务实的辩证统一;“从群众中来”与“到群众中去”的辩证统一;立足国情与放眼世界的辩证统一;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等方面探索其所蕴涵着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非常重视对国情的认识和再认识,认为国情是思考一切问题的根本依据,强调必须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国情。国情认识理论的哲学寓意再现了邓小平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相似文献   

19.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内容和形式是辩证的统一。教师道德理想人格就是教师职业中的最完美的道德人格,是教师的高尚精神及其外化的感性显现。教师道德理想人格意识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是教师追求的最高目标,是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坚持时代精神,科学地回答时代提出的课题,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问题意识的集中体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显示了鲜明的特点,涉及多种内涵,包含多重向度.从世界观的角度看,它体现了唯物主义的立场;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它展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光芒;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它表达了实事求是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