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磊 《华章》2012,(36)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以美国内战后南北方经济的变迁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由传统道德禁锢下的贵族后裔艾米丽小姐悲惨的寻爱历程.本文从爱米丽悲剧源头进行分析,分别从传统,爱情两个方面讲述了爱米丽小姐梦想和现实的冲突以及对女性精神世界的控制和摧残.  相似文献   

2.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福克纳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女主角爱米丽,通过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分析探究了导致爱米丽悲剧命运的影响因素。爱米丽的人生是悲苦而凄凉的,其中三个因素影响导致了她的悲剧人生,一是爱米丽所处的家族父权和家长制对她的性格的影响,二是爱米丽所处时代的传统伦理价值观对她的思想的禁锢,三是爱米丽自身畸形的爱情观促使她最终会有这样的一种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3.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作者福克纳对主人公爱米丽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表现出无尽的同情和怜悯。从女性主义视角,包括社会、家庭和婚姻制度三个方面对爱米丽的悲剧人生进行解析,从中可以看到南方非人道的道德观和男权社会对女性精神世界的控制、摧残和扭曲。  相似文献   

4.
爱米丽·迪金森是著名的美国女诗人。她于1830年12月10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埃默斯特,终生未嫁,一直过着默默无闻、隐居的生活。诗人以其独特的风格、敏锐的观察和理智的思考创作了1775首诗,为世界诗坛添上了新的一页。她的诗作涉及面极广,主要包括:爱情、自然、死亡、永生与上帝。死亡与永生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在不断地探索,藉以求得答案。然而,爱米丽对于死亡与永生的探讨却达到了非常的境地。在其创作的1775首诗中约600多首都涉及死亡与永生。在这些诗中,她试图向世人表达肉体所体验到的死亡,探求死亡的秘密及意义。通过死亡,探求死亡的结局。人死后是否还有生命的存在?如果有,它又是如何?如何才能获得到这种永生?爱米丽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并非病态,实际上她是在寻求生命的意义、死亡的真谛以及获得永生的途径。爱米丽一生曾亲眼目睹亲朋好友一个个相继谢世;1851年,爱米丽的四位儿时伙伴突然患病身亡;  相似文献   

5.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爱米丽是一位与外部世界和他人格格不入,内心充满冲突,生活在自我世界的囚徒.她是社会和历史的殉葬品,她在两种来自男性的定义中顺从,反叛,失去自我,从最初的"屋中天使"异化成了"魔鬼".试图从社会,他人和自我三个方面入手,揭示爱米丽的异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6.
郭燕玲 《海外英语》2011,(6):235-236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该文通过对小说里不同人物的分析,试图从这看似颠倒混乱、无理无序的叙述中揭示爱米丽病态的精神世界和爱米丽,荷默以及老仆人之间的不同的爱情观念,从而体现南北社会意识形态上的尖锐对立和南北文化间的激烈冲突,以及写作上值得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反抗与眷恋离弃与不舍--评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玫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著名的短篇小说,主人公爱米丽同时具有传统的维护者、囚徒、受益人和反抗者多个身份。文章拟从分析这些矛盾对立的身份入手,揭示处于历史十字路口的南方人矛盾的精神世界,探索这种矛盾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南方文学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该小说女主人公爱米丽彷徨在南方旧传统和北方新文化之间,逐渐迷失了自我。为了找寻自我,爱米丽试图摆脱"他者"的身份,冲破传统文化、权力和制度的规训,却以失败而告终,最终成为社会更新换代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9.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爱米丽的怪异行为,历来都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尝试应用Oaklander对尼采价值观(上帝死了)的解读去探索爱米丽小姐的悲剧命运,寻找她怪异生活的本源。通过分析她的客观价值、客观价值被打破之后做出的自由选择及做了自由选择后产生的困惑和矛盾,得出爱米丽怪异的生活是因她打破了一切束缚自己的客观价值之后产生的矛盾心理导致的,即由上帝死后的困惑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描写了两个悲剧性的女性:曹七巧和爱米丽。曹七巧由于爱情悲剧走向精神裂变而不自觉;爱米丽孤傲、怪僻、由爱生恨走向自我的毁灭。她们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有着显著的差异,但作为女性,她们都在抗争中绽放,在人性的扭曲中枯萎,隐含着深刻的人性悲剧。  相似文献   

11.
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 is good at writing novels with the theme of tragic conflicts between the new south and the old south.A Rose for Emily is one of his representative works by telling a story about a descendent of the declined aristocrat--Miss Emily’s tragic destiny.The text primarily analyses the causes of Emily’s tragic destiny.She is the victim of three aspects:patriarchy of the south,cruel social reality and smashed love.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尼采的意志哲学视角解读福克纳的短篇小说名篇《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指出艾米丽的疯狂行为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志。生命的意义取决于生命的力量和意志的强弱,生命的欢乐是不断的创造,是与痛苦抗争的体验,当生命的意志消褪时,生命也损毁了,作者和读者也只能为此献上一朵惋惜的玫瑰。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向读者呈现了爱米丽小姐充满悲剧性的人生,而玫瑰花在小说中的寓意恰与爱米丽人物境遇的悲剧色彩相吻合,象征了爱米丽的悲剧人生。文章从分析爱米丽的女性形象入手,探求该人物的悲剧色彩,解析它所体现出的女性意识,并且分析杰弗生镇的人们对爱米丽的态度,从以上三方面探求玫瑰的意象在小说中的寓意。  相似文献   

14.
福克纳著名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讲述了一个南方贵族小姐爱米丽悲剧的一生。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从爱米丽生活的家庭及社会背景方面进行探讨,可以找到造成爱米丽悲剧一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代表了福克纳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福克纳运用现代主义写作手法,通过艾米丽的悲剧人生揭示特定历史时期南方人矛盾的精神世界,探索人类心灵冲突这一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的第一篇小说,也是福克纳被讨论最多的短篇小说。理解这篇作品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分析:故事的叙述者,艾米丽一生中的大事件,艾米丽的四个形象,从而为深入分析这篇作品提供较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在对福克纳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既往研究中,有女性主义批评者认为父权制是导致爱米丽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借用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进一步提出,爱米丽性别的复杂表演性质从根本上揭示了社会文化机制对个体性别身份的规约以及个体在颠覆机制时所遭遇的遏制。两者形成一种合力,共同促成作品的悲剧意识。爱米丽先是在父权制的掌控下遵循"南方淑女"这一性别规范来建构自己的性别,之后在父亲去世后对性别和身份的操演解构了这一所谓本质主义的迷思。其操演的身份既是对社会文化机制的颠覆与反抗,又是对性别主体重建的诉求,是女性个体争取性别解放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8.
走出社会文学批评的窠臼,从女性主义角度对作品进行重新解读,探究传统男权制对女性造成的巨大影响.揭示出艾米莉悲剧形象的深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死亡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常以其特殊的时间观为架构。在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中,福克纳采用死亡这一手段重新建立并阐释了时间观。通过对爱米丽父亲之死、荷默之死以及爱米丽之死进行解读,可发现福克纳的死亡哲学以及它与其时间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爱米丽悲惨的一生。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其悲剧的根源,归纳为三个方面:南方社会以父亲为首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压迫和统治;清教思想下的妇女观和贵族观的束缚使女性不能享有正常的权利;重重压力下爱米丽反抗的不彻底性。内因外因的双重作用下,爱米丽的希望彻底毁灭,最终杀害自己最爱的人,取得女性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